APP下载

我们的时光机

2019-09-24迟屿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哥大电报电话

迟屿

通信工具的变迁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也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和情感。

“从前慢,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木心先生的《从前慢》渐渐无法被现代人理解。车、马、书信这些代表着通信与联络的方式,已经古老到浪漫再到背景依稀。时代通信样板间里不断更换着主角:电报、电话、BP机、大哥大、手机、QQ、智能手机、微信。它们是我们的通信工具,也是每个活在当下人的记忆博物馆,是我们的时光机。

别了,电报时代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书信的主场,高昂的邮资、慢悠悠的投递节奏令它成为少数人表情达意的奢侈行为。若是十万火急的事情,人们会选择“拍电报。”可电报虽快,费用却不少。一个字三四角钱,一封电文下来,一个普通职工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所以,只有红白喜事、亲友互访时,才会动用这一奢侈的联络方式。也因此,送报员那一嗓子“某某某,有你的电报”,不知令多少人心惊胆战。

电文的昂贵使其不能如书信般肆意抒情,必须字斟句酌。刘烟生的父亲是彼时山东一个村落里唯一上过私塾的人,也成了十里八乡发电文时求助的对象。刘老也因此积累了不少发电文的诚心诀窍:若生男孩,用一个“甥”字,若生女孩,则用一个“妙”字。一次,刘老不在家,邻居赵大伯想去大连探望儿子一家。刘烟生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写下“父已去”三字。不想,赵大伯的儿子收到电文后,一路号哭到家,而此时,赵大伯已经到了他大连的家中。这样的误会,在那个年代里并不少见。

电报见证了中国人最重大的人生悲欢,恰如老报务员的感慨:工作生涯中,发出最多的就是“母病速归”一类的急电。2017年6月15日,位于北京长安街11号的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正式闭门歇业。这项承载了国人无数“报喜报忧”的通信业务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一位老电报人在微博上用一串莫尔斯码写下:别了,电报时代!

电话让远方变得很近

1980年,一个被称之为“摇把子”的新奇玩意儿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频繁起来。这种早期的人工交换式电话机是中国的第一代电话机,用手摇微型发电机发出电信号呼叫总机,经过對话,总机转接到呼叫方号码才能通话。也就是说天气及线路的繁忙程度、信号的强弱都会影响到通话的成功率与通话质量,一个电话的打通需要靠天气、嗓门儿、人品……

1981年,国家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施放开政策。这一年,转盘式电话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拨号麻烦,样子古板,安装及通话的费用昂贵,拥有一部电话的家庭少之又少。曲国文叔叔是村里第一个安装电话的人家。安装电话那天,围观的乡亲里三层外三层。安装完毕后,国文叔叔拨通了远在湖北的大哥的电话。兄弟二人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围观的乡亲跟着一起落泪。那天,大家放下农活儿,坐在电话机旁,讲起了远方的亲人。一部电话掀起的情感涟漪,一直在扩散。原来,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大人们也有着如此多情细腻的一面。

后来,国文叔叔家的电话让整个村子变得热闹了起来。陆续地,有远方的电话打过来:“麻烦通知某某,几点几分等我的电话。”于是,国文叔叔、婶子就会亲自跑腿通知乡亲几点来接电话。很快,全村人都知道谁谁谁有电话要接,奔走相告。接电话是一件仅次于春节般的盛事,让远方变得不再遥远,那种一转身就是一辈子杳无音信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

那些年,第一代农民工、大学生是电话的主要消费人群。

电话真正的巅峰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彼时,随便哪个巷口都会有一家公用电话超市,里面十几部电话及小隔间。每当夜幕降临,人们排着队,操着全国各地口音往家中打电话。报平安,问候老人的健康,倒数着归家的日期……伴随着第一代农民工进城,这些打往老家的公用电话,倾听了这个群体的乡愁。

然而,就在很多小卖铺老板缩减商品的摆放空间,想着也开一个省心而赚钱的电话超市时,街边的磁卡电话却在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需排队,无需现金,一张磁卡在手,就可以拥有一方属于自己与电话那一端的私密小天地。只是这一次,电话的主要消费群体不再是农民工,而是大学生。每个寝室里都有一部磁卡电话,每条电话线上都有一对或几对缠绵的爱人。那条与青春有关的电话线松动了一个时代的表情,也生动了一个时代的爱情。

如今,街角偶尔会看到一个没被拆除的磁卡电话,锈迹斑驳,看上去很有年纪的样子,孩子会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如何解释呢?那时候,也就是十几年的时光吧,每个人的兜里都装着一张电话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随时想跟他说话的人。而现在,那些打电话的人们已到中年,很想问他们:那个当年舍不得说再见的人,是已经变成了身边人,还是成了回忆里的人?

BP机、“大哥大”各领风骚没几年

1983年,上海开通了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那提示三遍的“滴滴滴”是即时通信的开端,让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被找到,它大大加快了人与世界连接的速度。那时最拉风的莫过于摩托罗拉的汉显BP机,被拴在腰带最醒目的位置,彰显着财富与时尚。

然而,科技翻云覆雨,似乎是一夜之间,BP机风光不再,一个叫作“大哥大”的移动电话迅速蹿上了时代的通信T台。那时,买一部“大哥大”需要近3万元,属于高级奢侈品。开着桑塔纳,打着“大哥大”,是当年成功人士的标配。

就在大哥拿着“大砖头”炫富时,年轻人却默默地玩起了拨号上网。他们有自己的ICQ、OICQ账号。1999年,QQ后来居上,那只可爱的企鹅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近了,让那些转身即天涯的离别彻底成为过去。同学群、同事群、爱好群……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相见不相识的“好友”,开始用键盘“说话”,用表情包表达喜怒哀乐。通讯,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有事说事的联系,也变成了交际的工具。

当40后、50后、60后们还在坚持认为电话是最方便的通信工具时,70后开始犹豫是否要注册QQ号,而80后、90后却毫不犹豫地有了一个或几个QQ号,并且坚持认为能用QQ说明白的事情,绝不打电话。通信方式悄然成为一个醒目的标签,准确地注释着每个人出生的那个年代。从此,我们不仅有年纪,还有了网龄。

那些年,我们换过的手机

2007年,智能手机缤纷亮相,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它对于生活的颠覆,我们只是默默地接受了它对我们的改变,从键盘到触屏,从通话、收发短信到视频、搜索、网购、外卖等功能于一体,智能手机不仅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一个外挂器官般的存在。

当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带来的便利时,有人开始怀念它不曾出现的从前。比如剁手,睡觉之前刷一刷就下单了,地铁甚至卫生间都变成了移动的商场。比如“如今,送话费送流量,可是,翻遍手机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突然开始怀念,怀念那个路灯下,电话亭里,电话卡余额不足了,话还说不完的夜晚。”比如心理学家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病征,名为“无手机恐惧症”,恰如知乎上获得千万点赞的一个回答:电量就是安全感。只有手机电量满格的时候,心里才是踏实的。

这些段子般的故事,诠释着手机带给我们不可或缺的便捷,也夹杂着我们撒娇式的声讨。未来的未来,不知道我们的通信方式还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而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生而有幸,目睹着一个巨变的时代,呼啸而来。

猜你喜欢

大哥大电报电话
汤姆的电报
意外的面试电话
电报
传“电报”
“大哥大”史话
电话求助 等
还是这么帅
春天的电话
长大了怎么得了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