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宏杰:智慧陪学,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

2019-09-24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9期
关键词:作业方法孩子

贾方方

2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经常和很多父母打交道。我真切感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越来越焦虑了。尤其是最近几年,不少父母因为陪孩子写作业上了头条。“父亲陪娃写作业被气到崩溃,声音太大吓得邻居报警。”“陪孩子写作业,时刻备着救心丸!”

可是,教育焦虑就一定是坏事吗?我认为不是的,因为与焦虑共生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在教育投入上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用心。用心是好事,但是,光用心还不够,还得用对方法。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父母最头疼的事—陪孩子学习,看看如何做智慧父母,让陪学事半功倍。

陪孩子学习很有必要

陪学陪出了很多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不需要也不该由父母陪。前半句是完全没问题的,因为学习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终身能力,但后半句需要分阶段来看。

事实上,父母陪学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小学前期阶段,孩子的神经抑制功能不足,有目的地学习的能力比较弱,专注力也不强。这时候,非常需要父母来帮助孩子养成稳定、专注的学习能力。

而且,孩子并非是天生就爱学习的。虽然从广义的学习来讲,孩子确实爱学习,会对所有新鲜、有趣的事感兴趣。但是,学校的学习是狭义上的学习,不符合有用、有趣的原则。以数学为例,孩子每天要做50道口算题,可能坚持了两个月,成绩才提高了一点点。过程很枯燥,反馈很缓慢。再加上现在科技很发达,用手机、计算器甚至智能音箱都可以算术,孩子很难直接看到数学有用在哪儿。所以,一遇到难题或者回馈不足的时候,孩子就会逃避,甚至厌学。

看到这儿,有人会说,我小时候没有父母陪学,照样能写好作业,考好大学,怎么现在不陪就出问题了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课题。以前,能有学上就已经很幸福了。而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导致学习内容难,教学进度快,留的作业多,孩子的确存在学不会、跟不上、做不完的现实困难。

父母觉得,这些都是学校的问题,为什么要让我们来背锅?事实上,从整个教育体制上讲,全国各地都有提出解决方案,包括应该教授什么课程、如何布置作业等,但政策从提出到落实是需要时间的。而在这期间,学习难、作业多等对家长个体来讲,确实是无可奈何的。父母要做的不是抱怨或问责,而是要思考在现有的条件下,我能做什么,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用错方法,陪学只能事倍功半

陪学很有必要,但如果用错了方法,还不如不陪,以下这3种情况尤为常见。

第一,孩子不爱学、学不会,父母就打、骂、吼、催、逼。一次两次可能很有效,但次数多了,学习和打骂吼背后的情绪建立了连接,包括生气、愤怒、害怕与焦虑无助等。一学习,这些情绪就会被激活。所以,很多孩子不是因为坐在那儿学不会才哭,而是往这儿一坐,上次被爸妈打骂的那种痛苦的情绪就来了。

第二,父母比孩子还着急。一方面是情绪,考试没考好,还没等孩子难过呢,父母的情绪就先上来了。以前,孩子想的是怎么去解决问题,现在却成了怎么能让父母不生气。成功的事也一样,孩子不是为这件事感到快乐,而是看父母怎么夸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孩子很难从学习上得到掌控感,从而建立内在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是行为。孩子整理桌面有点儿慢,不太规整,父母等不及,直接自己上手了;夜里11点了,孩子还没做完作业,干脆替他写吧。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学习是父母的事儿,自己努力不努力都无所谓,反正最后都有父母兜底儿。

第三,佛系育儿。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快乐就好。“没考好不要紧,在妈妈心里,你是最棒的。”“跟别人比不重要,在爸爸心里,你最重要。”在父母这儿,孩子或许真的觉得自己很棒,可到学校一看:别人都会,他不会;别人都懂,他不懂,立刻就会有“我不棒”的感觉,虚假的自信心一下就崩裂了。

事实上,在小学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是很难有真正的快乐的。真正的快乐要有愉悦感,但更要有意义感。孩子喜欢玩蟲子,若仅限于此,这种快乐随着玩耍结束也就消失了。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深入去了解昆虫,比如种类、生活习性等,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一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如此,快乐才能更深刻、更持久。所以,佛系育儿是假,逃避是真,本质是在孩子最需要学会学习的时候,没有给到应有的支持。

我把这样的陪学比作推车。小时候,像推平板车,父母一用力,孩子就跟着走了。到了小学,像推三轮车,有点儿费劲,但再用点儿力,孩子也会走。到了高年级,像推小汽车,推了半天,孩子可能只动了一点儿。到了初高中,就像推火车一样,推不动了。因为父母认为只有自己推,孩子才能走,并没有发展孩子自己的动力引擎系统。所以,在学习咨询中,一二年级的很少,三四年级的特别多。

陪学到底陪的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陪学到底陪的是什么?究竟该怎么陪?父母首先必须清楚的是,在学习上,孩子永远是主体。一开始的陪就是为了将来的不陪,陪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学习,爱上学习。

学会学习,即帮助孩子建立他的学习方法体系。在孩子不会的时候,父母要帮忙搭建台阶。比如马虎,父母要看到孩子容易在什么问题上马虎?一年级的孩子总是落题,可能是因为注意力不稳定,很容易跳过题。那么,怎么教孩子把题目都检查到呢?可以把做过的题打钩或者查序号。二年级可能是读题落字,就教他怎么圈住关键词。三年级可能是简单的算术出错,就教他如何验算。随着孩子能力越来越强,他就会自己搭建梯子爬上去了。

爱上学习,即帮助孩子发自内心地形成自主学习系统。如果是父母逼着学的,作业写再快也没有用,因为学习的主动权在父母手中。孩子会觉得,学吧,要不然会挨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逃避,而不是真的想去学。爱上学习,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前提是掌握了学习方法,真的会学了,才更容易建立对学习的掌控感,也更愿意主动去学。

明确了这两个目标后,再来谈怎么陪才能够事半功倍。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陪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一二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一定要陪好。父母需要陪孩子建立一套学习系统,包括怎么整理桌面,怎么安排写作业的顺序,遇到困难怎么找方法,等等。此外,还要陪气场、陪氛围。最怕爸妈都在刷抖音,光让孩子学,孩子肯定静不下心。如果孩子在学习,父母也在旁边一起学,孩子就很容易进入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同频共振。

到了三四年级,要鼓励孩子做得好的和独立的部分。孩子以前阅读特别快,现在开始慢起来,甚至把段落先标了出来。你可以说:“孩子,我看做阅读的时候,你先把段落标了出来。”“这样读的速度会慢一点儿,抓重点抓得准。”这时,你要跟上:“这么用心啊,你真有方法。”记住,要夸孩子用新方法的部分,也要夸孩子独立寻求答案的部分。当孩子发现,我对这个问题有这个方法,对那个问题有那个方法时,就变得越来越会找方法。

此外,还要鼓励孩子在矛盾中找到向上的力量。之前我提到,孩子不是天然爱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想学和不想学两个小人打架的情况。举个例子,到了三年级,阅读变重了。孩子会觉得好难啊,特别不想做。但是呢,他内心还是有想学的力量的,所以坚持做了几天练习,并开始试着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6个元素标出来,再抽取一段话。父母就要注意到这些变化,你可以说:“宝贝,我看到你在提取段落大意时难得要死。”孩子点头,你继续说:“可是,我发现你在练习六要素法,虽然做得慢,但好像你对这个方法越来越熟了,提炼得也更准确了。”孩子就会明白,现在很难,不想做,但当方法熟练之后,也许就没那么难了。在想学和不想学的矛盾冲突中,孩子看到了真实的、不断成长的力量,他就会发现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强。

经过几年陪学,孩子基本就养成了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到五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只要陪伴、监督就够了。有问题的时候,和孩子商量:“我看你有这个问题,你希望怎么解决?”等到初高中,父母就可以完全放手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父母角色的变化。从引导者到支持者,从同行者、陪伴者到在旁边鼓掌的人,也逐渐完成了从陪到不陪的转变。

眼中有孩子,才能真正陪好学

在陪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父母平时和孩子相处挺好的,但一遇到学习的问题,就跟变了个人似的,特别容易急躁,动不动就生气。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我看来,深层的原因是,父母眼中没有孩子,只有自己的期待,比如快点儿写完作业,比如要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等。很多父母喜欢说:“我觉得……”“我想……”而不是“孩子,你想/觉得……”只有父母能够把自己对完美的渴求放下来,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也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什么叫眼中有孩子呢?这里有3个词,分别是:我看到、我注意到、我观察到。现在的父母都知道一句话,叫作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实际上,陪学过程中,要蹲的不只是身体高度,而是能够蹲到和孩子一样的高度去理解孩子,理解他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水平在哪儿,心理需求是什么,目前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在哪儿。记得有个妈妈问我,田老师,这个要求跟他提了一百遍,他都不听,我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当你提了5遍孩子还是不听的时候,就该换方向或方法了。只有当父母真的去看、去注意、去观察,才能知道孩子好在哪儿,难在哪儿。

先说表现好的。孩子最近很努力,切记不要空洞地去夸,而要真的看到孩子是怎么努力的。比如以前写生字的时候,看到后立刻就写,写完就忘。最近,写“群”字的时候,他竟然先停了5秒钟才开始写。注意到这个细节后,你就可以对孩子说:“你是先看结构,一边写一边在记这个结构,是吗?怪不得你写完一行字,就都记住了呢。”这样,孩子就会把这次的努力复制到下一次。

再说表现不足的。孩子特别磨蹭,不要急着去催,而是要去看到孩子慢在哪儿?观察到哪些任务比较容易进入?什么情况下就慢?你可能会发现,如果回来就做口算,孩子就很没有状态。但如果先让他读诗,状态进入就很快。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先读诗。结束后,再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整理下还有哪些任务,你想接着做哪个?”有了学习的状态,接下来就好办了。

同样,当父母真的做到了眼中有孩子,佛系育儿等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比如孩子不会背课文,被老师骂了,回到家很沮丧。如果眼中有孩子,你就不會立刻要求孩子要快乐,而是会看到孩子的难过,“你觉得不开心,很丢脸,是不是?”注意到难过背后的力量,“其实,你很希望下次再碰到这种情况,都会背,是不是?”观察到孩子的需求,“那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能够背会,好不好?”眼里有孩子,你就会接纳孩子的全部,而不是只看见你要求的那部分。如此,你才会真正看到孩子学习中的难,从而有效地帮他一起渡过难关。

其实,就算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理念、原则和方法,陪学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具体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教了那么多年书,给那么多校长、老师和家长上了那么多课,当我去陪自己的孩子学习时,依然会面临很多新问题。这是挑战,更是学习。在陪学路上,没有一本万利的捷径,唯有不断学习,父母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作业方法孩子
作业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用对方法才能瘦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