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平台的三大效应
2019-09-24姚成二
姚成二
“平台是支撑项目发展的‘千斤顶,没有平台,县域经济发展就没有载体,稳增长就没有抓手,新旧动能转换就没有空间。”
院士工作站、院士产业加速器、校企产业研究院、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区……一个个集产业研究、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型平台,正在安徽县域落地生根。
“平台是支撑项目发展的‘千斤顶,没有平台,县域经济发展就没有载体,稳增长就没有抓手,新旧动能转换就没有空间;建成了一个平台,就建起了一个聚合要素的磁场,亮出了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窦瑾对《决策》分析说。
县域更加注重搭建平台、创新模式,能带来哪些效应?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深层改变?
产业平台激发集聚效应
从南京地铁3号线林场站出发,沿浦泗路向西北经104国道驱车行駛约15分钟,就来到了安徽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这座建在汊河镇上的产业园区绵延近万亩,登高远眺,犹如沙场点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在这片约1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内,累计入驻轨道交通装备企业118家,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36.5亿元,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轨道交通装备特色小镇。然而十年前,汊河还是一个产业基础薄弱的边缘小镇,从无到有,汊河做对了什么?
“打造产业集群平台是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崛起的第一抓手。”汊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决策》。2008年,原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改制,进行主辅分离,旗下大批配套企业纷纷寻求发展宝地。
这让一河之隔的汊河看到了机遇。“当时,南京市内的发展空间已经渐趋饱和,向外拓展是大势所趋。而汊河距离南京很近,汊河经开区距离浦镇公司仅10公里,有着强烈的承接南京企业、依托南京资源带动汊河经济发展的需求。”该负责人表示。
顺势而动,汊河经开区“立足配套,甘当配角”,确立了以轨道交通装备为主导产业,高标准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
“过去,中西部县域产业园、工业园普遍存在主导产业关联度不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散乱、营商环境不够优、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比较低等情况。”
因此,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从开园之初就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园区和项目建设,乘着省级开发区的平台优势,先后与浦镇车辆、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咨询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或规划咨询协议,以硬环境见长和软环境取胜,强力构建支撑汊河经济发展的黄金平台。
“高水平打造汊河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平台,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发展资源的‘凝神聚力,让县域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借由这个载体和平台,激发‘链式效应,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内的企业发展。”来安县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决策》。
此后,基地成功吸引浦镇车辆在内的南京及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企业118家扎堆入驻,来自江苏的达到107家,占90.7%,初步形成了铁路客车、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集群。高铁七大类168个主要部件,可生产近100个,“高铁、地铁目所能见的,汊河均可生产”,成为中车集团轨道交通重要零配件供应基地,填补了安徽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空白。
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的悄然崛起,印证了产业集群平台在县域发展中的“牛鼻子”作用,增创县域发展新优势,必须有效整合分散、低效利用的空间资源,高水平打造产业起舞的平台。实际上,这也是全国兴起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内在逻辑。
由汊河扩大到安徽全省来看,产业集群平台已成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动力核。2018年,安徽20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实现营业收入7064.52亿元,占县域经济“半壁江山”,集聚企业3.45万家,实现利润590.75亿元,上缴税金301.90亿元。
2019年5月,安徽省发改委公布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议名单,来安县轨道交通装备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榜上有名。同时以领先姿态“跑步前进”的其他基地,还有汽车零部件、电气机械和器材、新材料、电缆等产业集群,分布在全省其他26个县域,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局面。
电商平台释放激活效应
“大家好,我来自安徽省砀山县,砀山是世界梨都、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果业之都,拥有‘四个100:近百万亩连片果园、近百里黄河故道、100多万人口、100多位百岁老人。砀山的春天是花的世界,秋天是果的海洋,一年四季,花海绿洲。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水果在砀山,砀山欢迎大家!”7月23日,砀山县委常委、副县长朱明春在2019脱贫攻坚公益直播盛典上向观众介绍砀山。
当晚,砀山百余款农特产品“亮相”,朱明春等县长化身“公益主播”,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向全国消费者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4个小时成交量突破2000万元。
砀山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连片生态果园,年产砀山酥梨、黄桃等水果170多万吨,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过去砀山由于互联网、电商发展较为落后,信息闭塞,人才缺乏,果蔬食品特色产业很难“走出去”。
2013年,砀山开始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打造砀山电子商务集聚区,多次参与“中国电商扶贫行动”等活动,举办2018年中国梨果产业年会暨砀山酥梨产销对接大会,不仅让过去“卖果难”“卖果贱”成为历史,同时将数据、资金、流量等资源融入产业,使砀山果蔬食品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助力精准扶贫。
2018年,砀山果蔬食品产业实现产值5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3.1%,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安徽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目前,砀山拥有电商企业1370家,网店、微店超5万家,10万余人从事电商及相关产业,实现了全县贫困村电商扶贫驿站全覆盖。
变流量为销量,砀山以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联动效应,这与界首倾力打造“院士经济”,可谓殊途同归。
同在皖北,界首是一个典型的中西部内陆县级市,和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界首科技创新没有良好的条件,深受“四缺”困扰,即缺科技创新资源、缺重大产业基础、缺科技人才优势、缺科技金融支撑。然而,界首却凭借活动平台带动建设创新平台,走出了一条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界首路径”。
自2017年3月开始,界首共举行了6场院士活动,由此带动界首签约和揭牌8家院士工作站。同时建有博士后工作站9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7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6家,成立全省首个县级科创委。
界首创新型平台的打造,释放了科技创新资源的激活效应。2018年,界首经济增长11%,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县域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居全省第4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1件,位居全省县级前列,专利成果转化率达73%,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建设名单。“没有院士行活动,哪有院士工作站?没有绿色工业过程峰会等活动,哪有后面一批院士、博士工作站?没有这些论坛活动,哪有这么多的产学研对接?关键在于活动平台的质量。”界首市市长何逢阳告诉《决策》。
平台思维实现倍增效应
长三角一体化为安徽所有县域送来了一股“春风”。
过去,不少县域发展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孤岛”,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县域发展所依赖的传统路径正在逐渐消失,单个县域的产业、市场空间也越来越窘迫,迫切需要通过区域一体化来拓展发展空间。
大视野决定大格局,大平台孕育大希望。“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合作空间超乎想象的大,地方不能当旁观者,要有‘借台唱戏的意识。”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告诉《决策》,现阶段,县域发展不能只是低头发展,要跳出县域看县域,洞悉外面的大势大局,再自我定位,方能事半功倍。
在融入长三角大平台中,郎溪县并不是安徽最靠东的城市,但郎溪却创造了“向东看”的“郎溪现象”。立足新起点,郎溪也在谋划新布局。
一方面,郎溪正与广德、江苏溧阳积极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平台建设,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另一方面,郎溪主动搭建长三角一体化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加入长三角公共创业服务联盟,为县域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无独有偶,一县之隔的广德也正以融入长三角和G60科创走廊为最大机遇,搭建聚合创新要素平台,加快产业化裂变。“广德县全方位参与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体系,聚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平台。”广德县委书记王庆武告诉《决策》,“打造合作平台,优化投资环境,是目前广德四大‘百强牌的第一张。”
广德经济发展主阵地皖苏浙产业合作园区,已培育形成汽车零部件、电子电路、智能化成套装备、新材料“四个百亿”产业集群,荣获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的平台。其中,最成功的项目便是依托上海通用汽车研发试验中心、上海国家机动车产品质检中心等项目的带动作用,集聚1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现已形成上千种产品。
更高能级的“一岭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也在郎溪和广德浮出水面。试验区将搭建毗邻地区白茅岭、广德、郎溪、溧阳、宜兴、长兴、安吉合作平台,以产业高端化为目标,围绕科技攻坚、产业升级、生态环保等方面,推進一批引领型优势项目,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一场安徽县域“借台登高”的行动正在全省上演。
在滁州,各县掀起了一场全面对接“大江北”的头脑风暴;在马鞍山,各县将加速融入、全面融入、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作为当务之急和首要战略;在淮北,濉溪全力做好融入长三角协同发展文章,举办皖沪开发区及企业对接活动进行产业链招商。
这场深度融入对接长三角大平台背后,是安徽县域发展思维的嬗变。从过去以传统思维做加法,到现在用平台思维做乘法,形成不同要素互动,开展集群化和产业链招商,实现价值倍增效应。“平台思维的关键词是连接,核心是资源整合,以一种共赢的方式,发挥各方所长,达到1+1>2的效果。”窦瑾告诉《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