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开发区怎样“再出发”
2019-09-24王运宝
王运宝
重整行装再出发!一系列迹象表明,已经35岁的中国开发区,正迈入升级再造的新阶段。
刚刚过去的7月,天津开发区取消全员编制,实行员额制,一度成为全国关注的舆情焦点。今年2月,天津市发布《关于在滨海新区各开发区全面推行法定机构改革的有关意见》,推行“全员聘任、企业化管理”改革。天津市领导在改革动员会上强调,“这是一场超常规、突破性、颠覆式的改革。”
实际上,对开发区进行体制机制再造的不仅只有天津,江苏苏州、广东广州、深圳等地开发区都已先天津一步,打破原有体制推进深化改革。早在2018年10月,广州开发区19个部门面向全球招聘30个特聘雇员岗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没有编制的“政府雇员”。
从1984年第一批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算起,中国开发区已满35岁了。在职场上,“35岁现象”是一道重要门槛,对开发区来说,同样是迈向了一个重要门槛。已经35岁的开发区要怎样转型“再出发”?各地的不同探索,传递出丰富的信号。
首先,改革核心是体制机制再造。将开发区从管理体制转变为服务机制、从行政机构变为市场主体,是各地一致的做法。这是一场市场趋向的改革,取消行政编制是必然的。
回溯35年的开发区历史会发现,开发区一直都是融合了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积极作用的两方面因素,这种体制发挥出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病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体制僵化、利益固化、动能弱化。因此有专家认为,这套机制出了问题,不改就可能损害市场经济的活力。
其次,“政府雇员”成为“鲶鱼”。通过公开招聘引入新人,借此推动普通公务员自觉增效,成为开发区改革的着力点。
全球招揽“政府雇员”,从根本上说是为更好地服务开发区内的高层次人才。在广州,开发区是外资企业最密集、海归最多的区域,区内拥有外资企业3400多家,世界500强项目超过170个,海外人才、外资企业密集度之高,已经超出了该区公务员的服务能力,亟需一批公务员系统外、有海外经历的特聘雇员补充进来做好服务,用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对标全球诊断开发区的差距。
事实也证明了改变激发出的巨大活力。在全国首个法定机构——深圳前海管理局,仅用20%-25%的人员规模,就实现了一般行政区同样的管理效率。正是由于全球招聘的“政府雇员”,通过将“铁交椅”变“活薪酬”,收入向业绩突出者倾斜,可以彻底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弊病,带来前所未有的管理效率。
再次,从领导干部转变为“店小二”。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企业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这就要求领导变身“店小二”,企业点什么菜,“店小二”就上什么菜。归根结底,营造一个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是开发区改革的根本指向。
開发区转型“再出发”,政府一定不能再当管理者,而是要成为服务者。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广州、天津,还是深圳、苏州,各地开发区在转型中的自主探索,都是在为全国同类型区域体制机制改革树立榜样和标杆,都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