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芯变”临界点
2019-09-24夏自钊
夏自钊
当把省外专家的“不虚此行”和县域特色产业的蓬勃态势叠加在一起时,能够感触到安徽县域经济正在接近实现根本性“芯变”的临界点。
已经年逾七旬的知名区域经济专家、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储东涛,近年来已经很少外出讲课,然而,7月初,当接到“2019安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峰会”组委会的邀请时,他欣然接受了邀请。
“这次安徽之行,有两个‘想不到,使我感觉到不虚此行。”7月26日,储东涛在2019安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峰会上坦言,“第一个想不到是安徽现在如此重视县域经济,专门召开一次高规格会议纵论、剖析县域经济;第二个想不到是安徽县域培育起这么多特色产业集群。”
与储东涛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和企业家代表。此次峰会的主题之一是“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高地”,会上,各县域和开发园区负责人在介绍各自特色产业集群时,无不侃侃而谈,数据之详实、产业之茁壮、后劲之强大,给参会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把省外专家的“不虚此行”和县域特色产业的蓬勃态势叠加在一起时,能够感触到安徽县域经济正在接近实现根本性“芯变”的临界点。
重磅名单背后的产业之变
县域“芯变”,首在产业之变。
2019年5月,安徽各县域翘首以盼的一份名单——“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议名单”重磅发布。名单中的2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信息量”颇大,集中体现了安徽县域产业发展有量有质。
首先来看量变。入围的县域有27个,约占安徽县域半壁江山,一半的县域都发展出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安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安徽省发改委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据初步摸底,安徽县域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形成了21个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经典分析,一个产业集群达到百亿元规模,说明已经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区域和全国产业价值链中具备一定影响力。2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安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关键抓手。
再来看质变。2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既有肥西电气机械、无为电缆、宁国高端零部件、天长仪器仪表等耳熟能詳的、有长期发展积淀的“优等生”,也有庐江新能源、萧县功能性新材料、濉溪铝基金属、太湖功能膜新材料等“新秀”。庐江、萧县等入围的特色产业集群都是“十三五”时期成功发展起来的,可谓横空出世的“黑马”,且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说明在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一轮机遇中,广大安徽县域巧干加实干,各擅胜场,正在走出具有县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特色发展是县域经济之魂,从百强县来看,发展较好的县都是在认清自身发展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特色之路。”安徽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韦伟分析认为。
更为重要的是,一批有实力的县域主导产业开始走出安徽、布局全国甚至全球。在宁国,以中鼎为龙头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群走向全球布局;在太和,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强筋壮骨,不仅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医药流通大格局,而且在若干细分领域具备核心研发能力。
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也为安徽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产业机会、人才流动、政策机遇等,为安徽县域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外部环境。各县域纷纷抢抓机遇,积极谋划项目、搭建平台、培育产业,通过深度融入长三角,成功嵌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安徽财经大学最新公布的《安徽县域产业竞争力排名(2018届)》显示,产业竞争力前20名中,天长、来安、当涂、宁国、广德、明光6个县域都毗邻长三角,侧面印证了长三角一体化对安徽县域经济带来的巨大推动。
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利好的不仅仅是皖苏浙交界处的县域,一些并不毗邻苏浙的县域也抢抓机遇,实现“逆袭”。当前,含山县正着力打造“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第一县”,通过精准定位、强力招商,一批高质量的上海产业项目成功落户含山,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地处皖北一隅的萧县,奇迹般地与上海张江合作,共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一批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项目和高端人才纷至沓来。
这些产业新增长力,从点到线再到面,对安徽县域经济的带动效应越来越明显,成为安徽县域经济芯变的最大支撑。“十三五”以来,安徽县域GDP总额由10637.9亿元增至14128.1亿元,县域GDP平均规模达231.6亿元,其中超300亿元县(市)由4个增至13个。县域产业的强劲崛起,为安徽县域经济的突破性进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芯”之变的乘数效应
产业之变,归根结底是创“芯”之变。
在通常印象中,蔬菜是一个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产业,但和县蔬菜产业颠覆了这一成见。在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有一个安徽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该基地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植物物联网传感器以及大数据处理系统设备,大幅提高了蔬菜种苗的品质,基地建成后,和县蔬菜产量和产品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革命。
“和县蔬菜产业,早已从一棵菜发展成蔬菜全产业链,工厂化育苗中心——蔬菜物联网——蔬菜产业研究院——蔬菜博览会——全国性蔬菜交易批发市场,一条贯穿研发、种植、市场、品牌、定价权的‘蔬菜+全产业链已经在和县初步成形。”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市场信息办主任张金龙告诉《决策》。
和县蔬菜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安徽县域创“芯”之变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县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神经末梢”,创新要素不足是县域面临的一道难题。然而,近年来,安徽县域“各显神通”,探索出不同的创新发展路径,一改县域创新发展滞后的局面。
在皖北,界首的“院士经济”和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引起广泛关注。在皖西,霍邱特色的县域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成为全省样本;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成立了安徽首个山区生态型蔬菜产业院士工作站。在皖东,来安县与大院大所的合作渐入佳境,西安交大来安科技园、苏州火炬汊河科技园、东南大学来安技术转移中心等,成为来安新兴产业崛起的最大支撑。在皖南,当涂县积极融入南京、合肥等地的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一批省市技术交易平台纷纷向当涂延伸。
《决策》记者走访和县、来安县、旌德县等地发现,尽管各县域创新发展路径不一,但发展逻辑却是相似的,即政府搭建平台、发布利好政策,打通资金、技术、市场各环节,破解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对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或促进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或引才借智促进本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安徽县域密集创新的发展红利也开始释放。在52个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域中,安徽有宁国、巢湖、界首上榜;在11个安徽省首批创新型县域中,科技创新资源正在产生集聚效应。2018年以来,安徽县域经济持续收获创新发展的红利,增速逐季加快、占比逐季提升,全年增长8.25%,高于全省0.23个百分点。据统计,2018年安徽县域拥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及研发机构1412个、国家和省级创新密集区67个,高新技术企业1845家,占全省34.1%,比2016年同期增长4.1个百分点。这些既是县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县域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所在。同时,安徽还拥有“全创改”“合芜蚌”“科学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这些都有利于县域更好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的创新网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创新要素资源。
各县域在创新发展上的“各显神通”,成功带动金融资本、产业资本、高技术人才向县域流动,为县域利用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对接高技术成果、高端人才、高端资本提供了机遇。采访中,专家一致认为,“随着各县域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的发展壮大,未来安徽县域的创新发展平台将会更加多元,对县域经济的拉动将会产生乘数效应。”
“人和”催生芯变临界点
“安徽县域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质变。”这是采访中,县市干部、企业家和专家的普遍看法。
无论是产业生态环境,还是营商环境,人是所有资源禀赋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对一个县域来说,决定产业生态环境的是两大群体,一是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群体,二是跟主导产业直接关联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决定营商环境的是治理高效的党政干部队伍。事实证明,凡是发展比较好的县域,一定是这几类人才团队实现了最优组合,高质量发挥支撑作用。
近年来,无为县电缆产业的凤凰涅槃是安徽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在无为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技术领军人才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首先来看政府官员的主动作为。无为干部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电缆产业遭遇的困境,针对无为产业实际,探索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政”合作2.0新模式,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无为电缆企业纷纷与各大高校院所携手展开产学研合作。政府官员理念之变和作为之变,带来的是整个营商环境的优化。
再来看企业家队伍。经济新常态尽管对无为电纜企业造成一定冲击,但一批头雁企业家的视野和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极大锤炼和提升。太平洋、华菱等龙头企业在遭遇市场冲击后,经过转型都重回行业领先位置。同时,部分二代企业家也开始“接班”,这批年轻的“企二代”大多受过良好教育,综合素质较高。再者,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无为县精准招商,招引了一批外来高素质企业家。元老企业家、二代企业家与外来企业家形成企业家梯队,成为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发展的最大保障。
最后是高端人才短板的补齐。无为县政府以及企业创新的灵活用才引才机制,极大改变了县域人才短板。2015年,无为天龙光电“牵手”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团队,共建安徽省第一家光电线缆院士工作站。双方合作研发的光纤智能电缆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成为无为特种电缆品牌的一个尖兵。像这样的院士工作站,如今无为县已有4家。
县域干部的主动作为、企业家视野和素质的提升、高端人才带来的酵母效应,三者合力推动无为电缆产业实现转身。
不止是无为,太和生物医药产业、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天长仪表仪器产业、宁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背后,都是县域干部、企业家群体、高端人才三类人才团队的合力攻坚。
以宁国市为例。2019年3月,宁国市强势跻身首次发布的中国创新百强县。近年来,宁国把招引高层次创新团队作为科技创新1号工程。截至目前,共有19个创新团队注册落户,广泛分布于石墨烯材料、精准医疗、精密机械等领域,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的“葡萄串效应”。“基本形成了‘引进一个团队,突破一项技术,创建一家企业,催生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态势。”宁国市科技局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
如果说宁国市依托产业基础,政府和企业家合力创新引才用才机制,搭好“梧桐树”,招来“凤凰”,那么,产业基础并不雄厚的萧县,则通过政府创新的作为,弥补了农业县资源禀赋严重不足的短板。萧县干部通过“招商方式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政策服务创新”,成功牵手上海张江,实现社会资本投入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20%,引入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落户,实现了一个农业县的华丽转身。
皖南的宁国、皖江的无为、皖北的萧县,都是通过人才之变,引发县域经济整体蝶变的样本。经过新发展理念5年多的洗礼,安徽县域经济之变“正在进行时”,产业之变、创芯之变、人才之变都在深刻重塑安徽县域发展新动能。当把这些孕育新增长力的变化叠加在一起时,我们能够感触到安徽县域经济正在接近实现根本性“芯变”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