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网红”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09-24柴美越孙创
柴美越 孙创
摘要:网络红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多方利益综合作用的产物。“低俗网红”的出现满足了中学生好奇心、猎奇心,给中学生带来了新鲜感、刺激感,同时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政府、学校、网络媒体以及家庭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低俗网红 中学生 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114-02
中学生即12岁至18岁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本阶段的孩子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育相对迟缓,心理水平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不平衡状态,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又羞于表达,甄别能力与自控能力都有限,因而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在无线网络出现并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之后,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与此同时,网络中也出现了众多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网络红人,中学生对其追捧程度不亚于娱乐明星。然而,其中部分“网红”传播内容低俗不堪,对中学生的“三观”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低俗“网红”概述
网络红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多方利益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牟取暴利是“网红”走向低俗的根本原因。[1]一些人为了迅速走红而故意爆出不雅言论、不雅视频、恶意搞怪、夸大事实,这样趋之若鹜争当“网红”的人亦有之。也正是不择手段地逐名与逐利,让“网红”成为“低俗”的代名词。[2]
1.“网红”概念
“网红”,顾名思义就是网络红人。百度百科将“网红”定义为“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從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从而走红的人”。故而,“网红”就是指那些在网络生活中运用视频直播平台和网络社交平台,通过某种行为、某种言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他们被广泛关注皆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无限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而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在网络媒介下,由网络红人、工作团队、运营商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3]
2.低俗“网红”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影响中学生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网红”的出现满足了中学生好奇、审美与臆想心理,低俗“网红”带来的新鲜感、刺激感更让中学生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会因为大量的时间消耗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往往出现无法集中注意力、精神萎靡、厌学逃学等情况,甚至出现视力受损、脊柱弯曲、体质下降等不良健康状况。
其次,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古语有云“人性如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4],中学生时期人的心理尚未发育完全,认知还未达到一定水平,极容易受外界环境所影响。不少“网红”直播淫秽动作、血腥视频或是传播暴力段子,直接或间接地诱发了中学生早恋、性行为及暴力事件的发生。
再者,奢靡之风,导致中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开豪车、穿名牌,奢侈的“网红”生活,只需一部手机走到哪都可以直播,说说话、唱唱歌,对某一社会热点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无所谓观点对错都可以赚到钱,与不劳而获一无所别。而这种生活方式却使无数中学生向往,甚至使许多中学生走上了“网红”之路,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爱慕虚荣、醉心奢华、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导致中学生价值观出现严重扭曲。
二、低俗“网红”给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
网络文化由于其自身新颖的因素,受众大多数为青年和青少年。尤其青少年认知未能达到一定水平,淫秽、色情、暴力、赌博等低俗的网络文化往往更容易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同时,由于政府的监管疏漏、网络媒体的无限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更助长了“网红”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1.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监管效果不佳
在净化网络环境的工作中,我国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依旧存在监管疏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例如,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违规经营的网吧、网站缺乏针对性的制裁措施,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通过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空间的落实效力不足,相关部门忽略了对“互联网色情、暴力屏蔽系统”技术的应用,没有做到动态监控;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实效性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力度明显加大,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实效性有待提升。
2.网络媒体过于逐利而忽视社会效益
在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与商业效益、经济利益的博弈之间,“网红”及其运营团队将网民的信赖与追捧变成了谋取利益的工具。[3]为了吸引广大中学生的眼球,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运营商等不惜逾越职业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边界,传播涉性、涉暴力的低俗文化,给网络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更是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3.学校教育严重倾向应试而忽略德育
应试教育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学业水平,但是与之相伴而生的是近年来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忽略德育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呈日趋严重之势。填鸭式的教育违背了中学生自由生长的天性,文化课的枯燥导致学生更容易被热闹的网络环境、网络红人所吸引;学校心理健康课、生理健康课的形同虚设,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性知识和心理知识的认知误区;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的缺少导致了学生兴趣爱好的淡化,转而将业余时间利用到网络中去;另外,国内大多数中学都缺乏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网络教育的忽视也是中学生受“网红”文化迷惑的重要原因之一。
4.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以及监管疏漏
首先,中国的教育往往是“一边倒”,入学前教育是家长的义务,入学后教育是班主任的义务。家庭教育往往在学生入学之后就被忽略了,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全盘交于学校。其次,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理,传统的重“纲”思想始终存在于家长的思想中,完全按照自己的三观教育孩子,这使得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寻求网络消遣的方式解决心理压力。再者,一些家长对网络存在认识偏差,忽视对学生上网的正确教育与引导,甚至采取强制性措施逼迫孩子远离网络,教育成果反而背道而驰。
三、解决低俗“网红”给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
中学生被低俗“网红”所诱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网络媒体以及政府都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多方联动、齐心协力为中学生健康上网创造条件,为中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1.政府坚持“强制性”管理方式
预防低俗“网红”给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政府必须最先发声,履行职能,对“低俗根源”采取强制性措施。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中學校园附近不得开放网吧,对其他地方的网吧也要进行监管,严禁未成年人出入,一经发现严格惩治并坚决关停查封;对涉黄、涉毒、涉赌等网站进行严厉打击,如有包庇、保护、支持等现象,一律重罚;尽快协调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以防不良分子利用法律空缺谋取私利;履行文化职能,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引导和支持向上、尚善、向美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2.网络媒体坚持“底线性”运行机制
“低俗”网红对于网媒来说是一种营销手段,他们利用网红获取利益。中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也与网媒的前途与未来息息相关,因此,预防低俗网红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网络媒体而言亦是责无旁贷。网络媒体应当坚持“底线性”运行机制,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作出正义的选择。也只有追求社会效益、传播先进文化,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否则就是“快餐文化”“低俗娱乐”,很快就会被替代、被遗忘。为了社会的整体效益也为了运营商的长远发展,运营商应要求网络主播、知名博主必须实名注册,对于违背道德和法律底线的网络红人必须严肃处理,视情节及造成的负面影响采取罚款、取消其再注册资格等严惩措施,并应当支持、鼓励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播占领直播平台。
3.学校坚持“多样性”施教原则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进行教育引导,坚持“多样性”的施教原则。首先应当建立完备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不能受应试教育体系束缚,一味地追求高分,而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注重“全人”的培养。[6]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必须科学化,思想道德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师必须专业化。其次要发挥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以课堂为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性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向中学生宣传网络引起的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及其应对办法和解决措施,同时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室的建设与开放,引导学生转变对心理咨询室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积极走下网络,经常出入心理咨询室,经常与心理咨询师坦露心声。再者应当提倡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道德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家庭坚持“平等性”教育方法
许多中学生被“网红”诱惑至萎靡与其父母对网络的认知有着不可小觑的关系,这种情况往往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监管疏漏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合理所导致。预防孩子被网红“套住”,首先,父母应当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亦师亦友,能够与孩子密切沟通的同时还能正确引导孩子,这就要求父母坚决打破传统“父为子纲”的教育理念,与孩子形成平等的关系,做到关心、理解、尊重孩子。其次,父母应当以身作则,自己拒绝当“手机奴”,密切关注孩子上网动向,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经常组织远足、徒步、下棋、羽毛球等亲子活动,将闲暇时间利用起来。再者,父母也应当打开眼界,不断学习,正确认识网络的优缺点,与孩子共同探讨网络文化,在网络学习中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更好地引导孩子正确上网、文明上网。
“网红”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多元且复杂,家庭、学校、政府和网络媒体只有坚持多方联动、齐心协力,不断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才能为中学生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禚俊南.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J].理论研究,2017(1).
[2]龙敏飞.“网红”不能低俗化[N].云南日报,2016-08-26:2.
[3]新浪微博&艾瑞咨询:2016网红生态白皮书[EB/O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485464.html.
[4] 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