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功能观之辨析
2019-09-24叶丹敏
叶丹敏
摘要:布拉格学派与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观都有功能主义的思想。从语言功能的分类及相互关系、功能观的体现形式及突出贡献这两个方面探讨两者的一致性和相异性。
关键词:布拉格学派 系统功能语法 功能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061-02
布拉格学派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语言学派,作为功能结构主义学派,它不仅继承了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传统,而且融合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语言学研究者的理论和观点,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国际性特征,提倡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来研究语言结构。而作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具有国际性影响和地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可能不受到布拉格学派的影响,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学家们非常重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研究,他们把语言看作一套与语境相联系的供人们选择的“意义潜势”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继承、发展和超越。本文拟从语言功能观之角度,从语言功能的分类及相互关系、功能观的体现形式及突出贡献两个方面对两者的异同展开讨论。
一、语言功能分类及相互关系
布拉格学派创始于1926年10月6日,由捷克英语语言文学教授马泰休斯担任主席,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泰休斯(Mathesius)、特鲁别茨柯依(Trubetzkoy)、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有两个代表组织:语言学协会和现代语文学会,称为新布拉格学派,成员主要有丹奈什(Danes)、费尔巴斯(Firbas)、斯卡尔(Sgall)等。
布拉格学派认为,研究语言应从功能入手,然后研究语言形式,即从说话人或写作者的角度去考查语言。[1] 关于语言的基本功能主要有马泰休斯的二功能说、比勒的三功能说和雅各布森的六功能说。布拉格学派认为语言是一个服务于交际的表达手段的系统,语言研究应从功能到形式,即从一个功能概念出发探究其实现形式,从语言所执行的任务出发,研究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以布拉格学派为代表的20世纪上半叶欧洲功能主义的核心是语言手段的目的性,他们所指的功能是表现手段在实现目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或任务,研究语言功能归根结底是为了形式服务的。
反观系统功能语法,作为伦敦学派的继承人,韩礼德承袭了英国传统语言学重视意义研究的特点,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语言功能并加以分类,其目的是揭示体现在各种用途中的意义潜势的组成部分。他划分了情景语境的三要素: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三要素的配置制约着三大元功能,即“语场(话语范围)制约影响着概念功能;语旨(话语基调)制约影响人际功能;语式(话语方式)制约影响语篇功能”。[2]其中概念功能由话语的及物系统实现;人际功能由语气/情态系统实现;语篇功能由主位/信息系统实现。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从功能和动态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是一个功能系统网络,他们把语言看成一种动态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活动过程,研究语言系统即是研究“社会的人”如何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意义的交流。语言的意义即功能。
二、语言功能观的体现形式及突出贡献
所谓功能,我们认为由以下三种含义组成:
(1)指各类语言单位在上一层次语言结构中担任的角色。如语法功能。
(2)指一种语言单位区别于其他语言单位的作用。如指称、辨义功能等。
(3)指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如思维、交際功能等。[3]
布拉格学派的功能观突出体现在音位分析和句法分析层面,侧重音位和句子的功能分析。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侧重句法、语篇的功能分析,兼顾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强调语言的动态过程和语言学的应用问题,在句法分析、语篇分析、文学批评、外语教学及翻译理论的应用方面具有很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
1.音位分析
受俄国喀山语言学派创始人库尔特内“必须明确地区分音素和音位这两个不同的语言单位”观点(1895)的影响,并且基于音位的区分功能,特鲁别茨柯依(1939)创立了音位学,研究语音现象在语言中的功能,把音位对立分成9大类别:双边对立、多边对立、均衡对立、孤立对立、否定对立、分级对立、等价对立、抵消对立及永恒对立。而后雅各布森(1956)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区别性特征理论,把区别性特征而不是音位作为区分语音系统结构的最小单位。布拉格学派在音位系统层面上尝试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区别性特征、标记性、功能负荷量等概念都为现今语言学家普遍接受并得到了广泛应用。韩礼德也把标记性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中的主位系统。
2.语义类型和及物性系统
根据丹奈什的观点,句法研究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句子的语法结构层、语义结构层和话语的组织层。其中他对语义结构层的解释区别于以往的结构主义学派。他认为,句子的语义结构在本质上是对句中所有词意义的总体抽象概括,而不应局限于具体的词的意义本身,语义结构分析应以各种抽象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他提出5种语义类型:过程;施事―动作―动作对象;状态的承受者―状态;个体―个体特征的判定;个体―个体的归类。 [4]
韩礼德用于阐释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理论则与丹奈什的观点非常相似,及物性系统以“过程”为核心,涵盖过程本身、过程中的参与者,以及和过程相关的环境成分。他指出,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存在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5]
丹奈什的语义类型和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都是基于语义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而后者的分类和论述比前者更加详细和全面。此外,在两者所归纳的语义类型中,有些类型其实是互相重合的。如:布拉格学派的“施事―动作―动作对象”与系统功能学派的物质过程相重合;“状态的承受者―状态”“个体―个体特征的判定”和“个体―个体的归类”与系统功能学派的关系过程相重合。
3.交际动力和语境
费尔巴斯对句子功能观的发展已涉及交际动力的概念,他研究了控制信息分布的规则,用交际动力的概念来测量信息分布情况,并指出,交际的本质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因此,句子中语言成分的交际动力在于它是否能够推动交际的发展,其交际动力值的大小由其推动交际发展的程度而定,并且是相对于句中其他成分的作用而言的。费尔巴斯交际动力说的核心思想是语境,他进一步划分了语境的概念和分类,并指出四种语境:(1)最一般的语境即交际双方共有的经验知识;(2)语言交际正在进行时的直接语境,此语境范围要窄于一般语境;(3)刚刚出现的上文,范围更窄;(4)语境依赖。[6]
韩礼德则充分意识到语言意义和语言环境的关系,认为语言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所在的情境赋予的,其意义潜势是行为潜势的语言实现,语言行为受情境的制约,语言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环境的制约。此外,韩礼德一直坚持动态的语境观点,他认为“现实是由意义构成的,意义就其本质而言是不确定的(indeterminate),而且不受约束(unbounded)……人类思考的重点在于现实的动态波状部分……”。[7]韩礼德关于语境的思想一脉相承于布拉格学派,相比较而言,韩礼德的动态语境观更加具体化和系统化,更能满足“描写的充分性”和“解释的充分性”。[8]
三、结语
在索绪尔语言结构系统论和俄国形式主义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布拉格学派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形成了具有国际性的、独特的功能结构主义语言观,其中在功能观影响下很多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如语义类型、交际动力、语境等思想是对当时静态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种反思。他们启发了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从以语言形式研究为主的结构主义走向围绕意义研究的功能主义,从聚焦于单一的“语言”的研究走向纷繁复杂的“言语”的研究,这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以语言功能观为导向,吸收了包括索绪尔、伯恩斯坦、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等众多语言学家和学派的思想,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把语言的意义、功能与语境相结合,通过精心构筑的体系,对语言的功能及其体现形式作出了细致的描写。尤其对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如何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它必将影响未来的语言学研究发展方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冬竹.语境与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Danes,Frantisek.A three-level approach to syntax [M].1964:225-240.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6]Firbas..On the dynamics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J].In Charles Cooper and Sidney Greenbaum (eds.),Studying writing:Linguistic approaches,vol.1.40-71.Brou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6.
[7]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89.
責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