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区支持下的大学生同伴健康教育研究
2019-09-24刘国良刘建涛王慧霞
刘国良,刘建涛,李 艳,王慧霞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预防医学教研室, 郑州 451191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本应具有自主获得健康知识和良好行为生活方式塑造的能力,然而近年来多种调查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知信行分离严重[1],多数在20%上下徘徊[2-4](2017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同伴健康教育是近年来在我国青年人群中开展较为广泛且切实有效的一种互助式健康教育方法,其在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播和持久性方面,较之传统课堂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5]。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在促进同伴教育的作用方面,愈来愈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6],然而,借助网络社区拓宽同伴健康教育活动的模式还较为少见。该项目组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专题社区”,申请创建了大学生健康能力促进社区(以下简称健康能力社区),并在同伴志愿者的培训和线上、线下活动开展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尝试。
1 社区建设
1.1 搭建概述
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专题社区”模块于2017年组建健康能力社区,社区以在校大学生为服务对象,以“提升学生健康自护能力,助力大学校园学生卫生工作开展”为目标,社区口号是“并肩携手,共捍健康”。为促进社区有序、良好发展,在建设初期,项目组即制定了《大学生健康能力促进社区建设与管理方案》,方案中明确了社区发展的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社区角色及小组划分等。同时,社区建设团队面向国内高校发起了“健康素养提升倡议书”,提供《大学生健康能力促进社区“小组”建设申报书》和《大学生健康能力促进社区“活动”开展申报书》,并为参与院校团队制定有《大学生健康能力促进社区活动设计指南》。健康能力社区自上线以来,截止2018年12月底,社区成员规模已达到1586名,总访问量18 376,小组数15个,社区累计活动数40个,共产生社区资源800余条(其中小组资源80余条,活动资源700余条),文章600余篇,先后加入的高校有6所。
1.2 活动设计
基于健康能力社区开展的同伴教育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同步实施,同伴志愿者遴选出后加入社区小组,配合组长开展系列活动,专家和教师适时推动和指导线上和线下活动的开展,并对综合干预效果实时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活动策略(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支持下的大学生同伴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模式
在活动的具体开展上,采取“4E+5F”同伴健康教育模式(如图2所示):“4E”即基于健康能力社区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的“宣传、示范、互动、总结”四个基本流程,“5F”即线下面对面(face to face)开展的“暖场、脱敏、主题、互动、升华”等五个基本环节。“4E”流程基于网络平台率先开展宣传,同伴志愿者在引领示范中,适时开展线下活动,并将活动成员积极引入到“4E”流程中。线下“5F”环节是线上“4E”流程的一部分,起着关键的助推作用,线上“4E”流程同时又是线下“5F”环节的一个延伸和拓展。通过“4E+5F”同伴教育模式的开展,大学生间的团体健康干预效果可得到有效放大和推动。
图2 网络社区支持下的“4E+5F”同伴健康教育活动模式
1.3 活动实施
1.3.1同伴志愿者的遴选与培训为给健康能力社区招募好的“领军人物”以及“优秀小伙伴”,从2018年4月份起,项目组即借助国家卫生和计生委编制的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评分问卷”(以下简称“问卷”),从在校大学生中进行初选(问卷得分要求≥80分),然后结合面试进行复选的办法进行。面试从认知态度、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筛选率控制在50%以下,最终在校大学生“同伴健康教育者”的选拔率为7%左右。每学期初(开学后前3周内)进行一次,从而保证社区小组优秀同伴志愿者的不断加入和补充。
项目组以当前大学生健康问题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普遍性的“艾滋病”和“控烟”两个主题入手,在对同伴志愿者的管理上,采取了“线下社团”模式,即由各学校选出社长和若干人员组成。为保障线下小组活动的开展质量,每个社团控制人数在10~15人,线上全部加入健康能力社区中的相应“同伴志愿者小组”(进行相关培训活动资料的查阅学习和交流),线下聘请专家或校内专业教师对其进行跟踪指导和培训,内容包括“相关健康主题的核心知识”“同伴教育组织方式与干预技巧”等。
1.3.2社交工具的创建在社区平台现有功能的基础上,为方便小组成员之间的灵活沟通与实时交流,社区项目组创建有支持活动信息实时推送和交流的微信公众号(dxshealth)和QQ群(901246052),同时,鼓励各个小组创建自己的QQ群或微信群,通过这些社交工具的辅助应用,有效增强了同伴教育者与社区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粘性”。
1.3.3活动内容与形式国家相关“健康防治日”一般在前后一周都会有较多的媒体宣传和报道,项目组积极鼓励优秀的同伴教育者(包括各院校指导教师)抓住这个社区活动的“助推剂”,提前1月进行相关活动的规划申报(包括线上和线下活动的设计),经过课题项目组专家审核通过后,给予一定的活动资金支持。迄今,基于社区平台,健康能力社区先后成功开展了“我身边的控烟故事”“健康素养征文”“生命急救”等10余个活动。
健康能力社区的活动形式基于前面所述的“4E+5F”的模式,线上和线下交错进行。线下,以同伴志愿者为主导,通过“分组讨论”“制作板报”“辩论”“游戏”“话剧”“问卷调查”“提问”“表演”“心理测试”等形式开展;线上,主要是通过社区平台,借助社交工具,在同伴志愿者的示范引领下,激励社区成员加入论坛交流和文章分享。专家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包括线上和线下),根据时机适时介入,进行指导和总结提炼,从而真正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式学习和认知等能力。
1.3.4激励与考核为充分发挥同伴志愿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社区吸引力和号召力,每月和每学期社区都常规进行“社区达人”评选;每年度按照计划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提升之星”比赛,具体包括“知识竞赛”“博客创建”和“征文”等,并根据活动组织和开展情况,对优秀同伴志愿者进行表彰。同时,项目组对每个活动申报方案均严格把关,要求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可量化,线上评价常用指标包括活动成员人数、资源数、文章数、发帖量(含总量和人均发帖量)以及回帖量;线下评价常用指标包括活动次数、参与人数,同时进行满意度调查。
2 效果评价
图3 加入社区前后的大学生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得分情况(n=626)
为检验健康能力社区的综合应用效果,项目组分别于2017年12月和2018年12月,对加入社区的657名在校大学生成员(为非同伴志愿者)进行了前后两次在线健康素养水平跟踪测试调查(依据2013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总分或各维度分≥80为具备健康素养或具备相应维度能力),626人前后测评符合要求(有效回收率95.3%)。对样本前后数据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参与社区活动后的大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26.54±1.62)较之前(15.87±1.21)差异显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1)。具体从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即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和六类问题(即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健康信息素养)上进行比较,发现加入社区成员学生较之前亦均有显著性提升(P均<0.01)(如图3、图4所示)。
图4 加入社区前后的大学生健康素养六类问题得分情况(n=626)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地位在我国的逐步确立,作为衡量民众健康的重要指标—健康素养也愈来愈被国家层面所重视。大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优势群体,也是科技兴国的主要新生力量,其健康素养无疑在整个国民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不仅关乎自身体质,也会波及未来的家庭和社会领域。我国教育部于2017年6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健康教育重在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在开展中要遵循“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协调”的原则,“把学生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纳入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同伴健康教育在推动当今大学生健康能力养成和素养提升方面,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其活动质量的控制和效果的持久性是普遍面临的困难,结合网络社区的特性,该项目组认为,在具体应用和推进中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特别关注:
3.1 培育“核心人物”是关键
健康能力社区角色众多,包括专家、管理者、教师、同伴自愿者和学生。最初在“核心人物”的确定上,项目组是以教师为主,但随着一些活动的开展,发现成员比较被动,沟通上也有距离,于是将“核心人物”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代表的同伴志愿者,并让其自主创建活动,成为小组组长。因为,同伴志愿者经过了选拔和阶段性的培训,其在相应健康素养的认识和执行能力上要明显优于同龄学生成员,这种落差可帮助同伴志愿者树立足够的自信和威信,并能够将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有效传递并影响其他成员,从而逐渐提升整个活动小组人员的健康素养。
3.2 营造“归属感”是重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7]。为了增强健康能力社区的“归属感”,我们起初是通过文献查阅和调查,逐步摸索高校大学生在健康行为方面的“痛点需求”,即哪些健康问题是他们最为困惑、迷惘而又不易做到的,然后迎合这些需求去组建活动小组,并给予适当的比赛激励。
3.3 坚持三个“一”是保障
有效的活动是保证优质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产生的必要前提。项目组对活动严格把关,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对活动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即“一方案一线下一总结”,即每个活动在开始前,必须提供初期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目标、任务、流程和规则),在互动实施期间必须在成员中开展一次线下辅助支持活动,并于临近结束期,根据实际开展情况撰写总结报告,对原有方案进行评价、修正和完善,上传到社区“活动资源”中,以为后续或类似活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