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茶叶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24俞燎远
俞燎远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茶叶产业是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有效的技术推广方法是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据业务统计,2018年全省茶园面积20.033万hm2,产量18.6万t,产值206.9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进入新时代,浙江提出高质量发展茶叶产业的策略,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力争2020年茶叶综合产值超过1 000亿元。为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推动浙江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推广思路。
1 茶叶技术推广的实践
1.1 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快速提升茶园生产基础
20世纪70年代初,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建立“一圃两园”,即苗圃地、母本园和品种园,跨出了浙江省无性系良种发展第一步。2000年实施茶树无性系良种化工程,无性系良种茶园迅猛增长。50年来,先后重点推广迎霜、龙井43、浙农113、翠峰、劲峰、浙农139、乌牛早、平阳特早、龙井长叶、浙农117、白叶1号、中茶102、中茶108、黄金芽、春雨1号、中黄1号、景白1号、中黄2号、中白1号、鸠坑早等茶树无性系良种,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逐年快速增长(表1),2018年全省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74.4%,茶叶产量和产品品质显著提升,茶园生产基础显著增强。
1.2 全面发展名优茶,显著提高茶叶比较效益
为破解大宗茶出口贸易瓶颈,提高茶农收入,1978年浙江省农业厅提出恢复历史名茶和创制新名茶,开始发展名优茶;1990年开始制定名茶标准,申报名牌产品,名茶产值首次超过亿元;2000年倡导“一县一品”,全省涌现开化龙顶、大佛龙井等50余个名茶区域品牌,2003年获省名茶证书名茶已达64只;2004年浙江省十大名茶评选推动了名优茶品牌做大做强;2018年全省名优茶产量8.9万t,产值181.6亿元,分别占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47.8%和87.8%,占据全省茶叶的主导地位(表2)。
表1 浙江省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的情况
表2 浙江省名优茶发展的情况
1.3 研制推广名优茶机械,基本实现名优茶全程机械化加工
20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开始研制和推广多功能理条机,拉开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序幕。目前,全省有50多家规模茶机厂,茶机产量占全国70%以上。2004年以来,浙江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大力推进茶叶产业“机器换人”。2018年全省有3个小类、7个品目、319种茶叶机械列入补贴目录,每年新增补贴茶叶机械装备3万台(套)以上;全省已建成扁形、针形、芽形、卷曲形、颗粒形名优茶智能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300多条。2018年全省名优茶产量8.9万t,其中机制名优茶8.8万t,名优茶机制率达98.9%(表3),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加工。
表3 浙江省名优茶机械化加工的情况
1.4 研究推广机械化采剪技术,有效缓解采摘工紧缺瓶颈
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的机剪机采技术,是近40年来浙江缓解茶叶生产劳动力紧缺问题的重要技术支撑。但前15年推广进展缓慢,1995年全省仅有680台采茶机和462台修剪机,机采茶园0.413万hm2,机剪茶园0.647万hm2。1996—2005年浙江大宗茶机剪机采技术快速应用,机剪机采茶园成倍增长。2005年已有3 396台采茶机和3 455台修剪机,机采茶园2.973万hm2,机剪茶园4.473万hm2。2005年后大宗茶市场萎缩,名优茶机采技术未有重大突破,机采技术推广偏慢,但机剪技术发展很快。2018年全省机剪茶园达14.733万hm2,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70.2%(表4)。
表4 浙江省茶叶机采机剪发展的情况
1.5 发展多茶类生产,提升茶类结构合理布局
为应对市场形势变化,浙江及时调整茶类生产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创制名茶,90年代蒸青茶快速发展,2007年恢复发展工夫红茶,2014年抹茶快速增长,茶类结构的及时调整为浙江保持茶叶强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浙江呈现六大茶类均有生产,其中以绿茶为主导,红茶、黑茶、青茶、白茶、黄茶五大茶类为补充的生产格局,茶类结构合理,市场供需两旺。据业务统计:2018年全省绿茶16.6万t,产值189.9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89.2%和91.8%,其中抹茶1 709 t,产值2.4亿元;红茶8 304 t,产值13.6亿元;其他茶类1.1万t(黑茶1万t、黄茶70 t),产值3.4亿元(黑茶1.2亿元、黄茶9 112万元)。
2 近几年的主要做法
2.1 成立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为加快茶叶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步伐,2014年浙江组建了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45名团队专家成员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绍兴、丽水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市级、县级茶叶技术推广部门,龙头茶叶企业技术专家等组成,团队下设龙井茶、白叶茶、香茶和红茶产品组。团队以省“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和团队技术示范项目为依托开展技术创新与推广。2016—2018年,团队组织开展区域试验研究项目和技术示范项目33项,省级财政补助600万元。3年来,项目累计示范推广茶叶新技术47项,集成新模式22种,制定技术规程16份,平均每667 m2增效2 363元,实施成效显著。2018年第二批团队区域试验研究和技术示范项目42项,省级财政补助840万元。通过团队项目示范推广茶叶新技术成为浙江茶叶技术推广的全新方式。
2.2 组织实施茶叶协同推广联合攻关项目
为探索建立农科教协同开展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的有效路径,浙江省农业厅组织开展茶叶协同推广项目联合攻关与示范推广,项目2年立项1次,由农业农村部专项资金支持,省级茶叶技术推广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主持,联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等教学、科研、推广部门专家资源优势,紧紧围绕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做到左右协同、上下协同,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抓好技术示范引领,增强科技在茶叶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促进绿色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探索解决茶叶先进适用技术区域性供给不足、科技成果研发与生产脱节等问题。2018年组织实施了生态茶园体系构建及绿色支撑技术、高品质功能性超微茶粉(抹茶)产业化配套技术、龙井茶优质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等3个项目,中央产业资金给予了58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2.3 “茶叶机采机制技术”列入种植业五大技术
为集中力量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015年浙江省农业厅发文主推种植业五大技术。“茶叶机采机制技术”是“五大”主推技术的核心内容,也是“十三五”期间全省茶叶生产重点示范推广技术。机采与手工采茶相比,可提高工效5倍以上,节省采茶成本50%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近年来,组织编制了茶叶机采机制技术模式图,召开了茶叶机械化采茶技术现场观摩会,开展了名优茶机采技术攻关研究,集成了机采茶园培育、肥培管理,机采作业规范,茶树鲜叶“二段机采”技术、机采鲜叶分级处理分级加工技术、机采鲜叶连续化加工扁形、颗粒形绿茶等技术,研制成功新型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鲜叶筛分机等关键设备,卷曲形茶、香茶、扁形茶等优质绿茶机采机制加工技术取得突破。
2.4 制定系列标准为技术推广保驾护航
为加快茶叶新技术的标准化示范推广步伐,近年来,浙江组织制定了茶叶系列省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组织制定了《扁形绿茶加工技术规范》《针(芽)形绿茶加工技术规范》《卷曲形绿茶加工技术规范》《毛峰形绿茶加工技术规范》《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范》等5个名优茶加工系列省地方标准,《名优茶评选技术规范》《机械化采茶技术规范》《茶树春霜冻防治规范》《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等省地方标准,《茶树春霜冻等级》《径山茶》《武阳春雨》《莫干黄芽》等行业标准,为浙江茶树病虫害防治、灾害预防、茶叶加工和产品质量标准化做出了贡献。
2.5 强化技术培训促进新技术示范推广
近年来,组织编撰了《茶叶标准化操作技术手册》《茶叶生产知识读本》《名优绿茶连续自动生产线装备与使用技术》《名优绿茶机械化采制技术与装备》《江南茶叶生产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10余册专业著作,作为茶叶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培训教材。全省每年举办省、市、县茶叶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年培训茶叶专业技术人员5万人次以上。如松阳县近5年连续举办“松阳茶师”培训,年培训茶叶技术人员1 200人次以上,5 年累计培训各工种、各层级“松阳茶师”6 000余人次,在茶叶新技术推广促产业发展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促技术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下一步茶叶技术推广的思路
近年来,浙江茶叶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名茶机械化采摘、茶园防灾减灾、茶叶全价利用等方面还存在技术难题。围绕新时代浙江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浙江茶叶技术推广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在省级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基础上,强化市级、县级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设,完善省级、市级、县级、乡级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加强茶叶技术推广机构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县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应按每万亩茶园一名专业科技人员进行设岗和人员配置。推进新型职业茶农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建设省级产学研创新联盟、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三农六方”等产学研合作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示范推广。
3.2 加强生态茶园保障能力建设
茶园的绿色生态是茶叶优质安全和产业绿色发展的前提。要加快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完善茶园基础设施,优化茶树品种结构,综合采取种树、留草、间作、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保持茶园水土,改善茶园生态,维护生态平衡,全面提升茶园生态环境。推广茶园绿色防控、“减肥减药”和有机肥替代,规范茶园用肥用药,积极推行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产品认证,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3.3 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
按照茶产业发展要求,围绕茶树品种、茶园建设、栽培管理、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等环节,组织制订与国际接轨、与市场准入相配套的茶叶全程标准化技术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编制推广标准化模式图,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同时要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为抓手,推行茶园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加强茶园生产投入品监管,建立与完善生产档案管理、产品追溯制度,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3.4 加快优特新茶树品种推广
根据浙江茶类结构布局,及时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加快推广优特新茶树良种。茶树育种和推广重点要从“以早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加快优质特色品种推广,适度开发珍稀特色品种,合理保留特色群体品种,选育推广适合抹茶生产特色茶树良种。同时,要做好茶树品种特早、早、中、晚、特晚合理搭配,拉长采摘期,缓解“采工荒”难题,降低“倒春寒”风险。
3.5 加快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
依据农业农村部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推进现有茶园宜机化建设和改造,组织开展茶园耕作、肥培管理、农用植保无人机作业、修剪采摘、连续化加工等农机与农艺结合模式融合技术示范与推广,建立一批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点,组建一批茶机服务组织,实现茶园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采摘、加工全程机械化生产。
3.6 加快茶叶全价利用技术推广
加快茶叶全产业链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加大对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食品添加剂、茶饲料添加剂、茶日化用品和抹茶功能性成分利用等领域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和产业化利用,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与茶相关的人文景观、休闲养生、旅游观光、美丽乡村建设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建成一批茶庄园、茶博园、茶主题公园和茶文化风景线,实现茶叶全价利用,全面提高茶叶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