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段帖·亨三》中的尊师思想

2019-09-24连颖俊

文物季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张山吕氏春秋尊师

□ 姚 远 连颖俊

一、《太原段帖》简介

《太原段帖》镌刻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是清初著名的石刻书法丛帖,现存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太原段帖》以傅山先生文章、书法为主要内容,帖中真、行、草、隶各体书法兼备,由傅山先生门生书法家、篆刻家太原段纟辛亲手勾勒镌刻,因此以《太原段帖》为名,又习称为《段帖》。《段帖》共28 块刻石,青石质地,碑刻横向,尺寸大约每石35×50 厘米左右。

《太原段帖》是傅山先生晚年力作,多数内容是先生专为镌刻书写。段纟辛在《段帖·俚言自序》中介绍说:“双笔抚勒皆先生教而授之也,所获真笔,宝而藏之。”《段帖》刊刻之始,先生曾多次与段纟辛书信往来指导具体镌刻事宜,因此《段帖》最能体现傅山思想、书法艺术。但《段帖》刻成之时,傅山先生已经去世,并没有看到完整的《太原段帖》。

二、《太原段帖·亨三》碑文释读、注释

1.碑文释读

《吕氏春秋·尊师》(注一)迳不减王褒《僮约》(注二)可矣。

静者心多妙,先生(注三)艺绝伦。

草书何太古,诗兴不无神。

曹植(注四)休前辈,张芝(注五)更后身。

数篇吟可老,一字买堪贫。

张山人何等人,为先生(注六)推崇如此。亨三

剩确分新黍(注七),炊糜试老脾(注八)。

色香先眼食(注九),软美不牙欺(注十)。

半盌成朝饱(注十一),长笻即缓支(注十二)。

沙溪看秋雨,双鸭坐涟漪。

2.碑文注释

注一:《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以儒家学说为主、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博采众家学说的宏篇巨著。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字,《吕氏春秋·尊师》篇为卷四、孟夏纪。

注二:《僮约》是王褒用四川方言、以戏谑的笔调描写了僮仆便了的工作生活待遇。王褒,字子渊(公元前90-前51年),四川资中人,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与西汉杨雄并称“渊云”。

注三:“静者心多妙…一字买堪贫”节选自唐代诗人杜甫五言排律《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先生”,这里指杜甫诗中主人:山人张彪。

注四:曹植,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其父兄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注五: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生活于东汉末期,生年不详,约卒于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张芝一生淡泊仕途,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张有道”。善章草。

注六:此处“先生”指诗人杜甫。

注七:此诗为傅山先生自作五言律诗《秋径十二首》之一,也是《段帖》中唯一的隶书作品。确,通“角”,在古汉语中解释为不肥沃的小土地。剩确,指傅山先生晚年家道中落,只剩余一些贫瘠、不肥沃的边角小土地。

注八:麋,不黏的黍,也称为穄。老脾,指年老,脾胃不好,也是傅山先生的自我描述。

注九:色香先眼食,大意是说眼睛先尝美味,被食物的色彩所打动,先饱眼福了。

注十:软美不牙欺,软美,指食物软而味美。不牙欺,即不欺负我的老牙。

注十一:半盌成朝饱,盌,同碗。清早起来半碗小米饭即管饱肚子了。

注十二:长笻即缓支,笻,同节,实心的竹子,节高,适合做拐杖。用竹子做成拐杖,支撑着慢慢地站起来。

三、碑文解读

《太原段帖·亨三》,碑文行、隶两种书体。行书部分,首行评写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尊师》篇堪比西汉时期王褒所做的《僮约》,续节录唐代诗人杜甫五言排律《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三部作品的主体思想均以“尊师”为主。隶书部分“剩确分新黍”一篇,则是傅山先生对自己逐渐年老、韶华易逝的感叹。

1.秦王嬴政初年的《吕氏春秋·尊师》列举了从远古到先秦时期的神农拜悉诸[2]为师,黄帝拜大挠[3]为师,帝颛顼拜伯夷父[4]为师,帝喾拜伯招[5]为师,帝尧拜子州支父[6]为师,帝舜拜许由[7]为师,禹拜大成贽为师,汤拜小臣[8]为师,文王、武王拜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拜管夷吾为师,晋文公拜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拜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拜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拜范蠡、大夫位种为师。这十个圣人、六个贤人,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虽是游戏性的文字,但由于它选材的独特,描写的生动形象,尤其是刻画奴仆形象非常成功,使它同当时其他文人的作品相比有着自身不可忽视的价值。王褒擅长辞赋,精通六艺,新买的奴仆便了不服管教,要求在买卖契约中明确列出奴仆便了应该完成的工作,不在契约中的工作,便了是不会遵照执行的。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王褒便用四川方言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契约上繁重的差役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并且表示愿意遵从王褒的管教和束缚。

3.唐朝诗圣杜甫为张山人作诗三十韵,并恭敬地称赞张山人“先生艺绝伦”。“张山人”遍查史籍而不能确定,但“先生”字面意思是出生比自己早的人,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引申意义,称他人为“先生”则有向他人学习的意思,诗圣杜甫在诗中恭敬地称张山人为“先生”,是尊敬也是赞扬。

此篇末傅山先生议论:“张山人何等人,为先生推崇如此”,显而易见,傅山是用疑问的形式强调:诗圣杜甫尚且对名不见经传的张山人以先生尊称“推崇如此”,《吕氏春秋·尊师》原文也写:“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傅山认为从古至今,历代圣贤之人都懂得尊重老师,“尊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之传统美德。

4.“剩确分新粟”是傅山先生五言律诗《秋径十二首》之一,大意是说自己已经年老,眼前虽然有美味佳肴,但是牙齿却只能咬一些软烂的食物,即使是当年新磨的小米,每餐也只能吃半碗稀软小米饭。

傅山先生自叹:现在已经没有了年轻时为天下奔走的意气,饭后常常坐在小河边看看秋雨,欣赏在小溪里游荡的野鸭,诗中包含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失落。傅山妻、儿、侄皆早逝,晚年生活孤独、凄凉,“剩确分新粟”也是先生期冀后生、晚辈的尊重、安慰与陪伴。

四、《太原段帖·亨三》书法艺术欣赏

傅山先生的真、草、行、隶、篆各体书法无一不能,赵秋谷[9]等人赞扬先生书法艺术为“国初第一人”(清朝初年第一人)。至晚年,其行书作品直接取法王羲之,刚柔精劲,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墨重笔放,满纸丫杈”、“其实无一笔唐气杂之于中。”[10]在《段帖·元一》中,清苑王鳦评价先生行书艺术“其神姿卓荦,则松竹之表秀千云”。即比喻傅山先生的行书书法艺术神情姿态超绝出众,意境和风格,像松竹一样挺拔俊秀,筋骨老健,风神洒落而秀美。

“剩确分新黍”是《段帖》中唯一的隶书作品,傅山先生曾自豪于一家祖孙三代擅长隶书的书写,却又自谦“以其丑怪不宜示人”。先生不以隶书应酬,源于当时碑学尚在萌芽,能够欣赏“丑拙古朴”的隶书学者为数极少,因此流传于后世的傅山隶书作品数量稀少,在《太原段帖》中也仅此一首。《段帖·元一》中,王鳦评先生隶书“其逸气飞扬,则鸾鹤之腾天上汉也”,即形容傅山先生的隶书书法艺术笔势超凡脱俗、奔腾飞扬,如鸾鹤般翻腾飞翔,风格效法汉隶,拙朴多样。

五、结束语

傅山在《太原段帖·亨三》中,通过引据《吕氏春秋·尊师》、王褒的《僮约》、杜甫的《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以及自作诗《秋径十二首》中“剩确分新黍”等数篇史料典籍,由古至今阐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贯遵循的“尊师”传统文化理念。先生渴望通过对前人“尊师”这一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的叙述和议论,唤起后辈对长辈、师长的尊敬和礼遇。

[1]《宝贤堂集古法帖》,现藏于太原市双塔文管所,是明初晋庄王世子朱奇源秉高祖朱棡遗训,以其堂名“宝贤堂”为名,于明弘治九年(1496)在山西太原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

[2]亦称“悉老”,传说中是遍尝百草的神农炎帝之师。

[3]大挠,传说中黄帝的史官,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十天干、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

[4]颛顼,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神话传说中五帝之一,黄帝之孙。伯夷父是颛顼之师,西域氐羌人的祖先。

[5]帝喾,“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6]子州支父,姓子名州字支父,古代有名的隐士,尧帝之师。

[7]许由,尧舜时代有名的贤人,舜帝之师。

[8]小臣,即伊尹,相传商朝初年助汤伐桀的商初大臣。

[9]赵秋谷,赵执信,山东益都人,清初著名诗人,二十三岁时曾担任山西乡试正考官。

[10]见《霜红龛集》卷二十六。

猜你喜欢

张山吕氏春秋尊师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争做少年好榜样
教师节品味尊师联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谁的眼泪在飞
谁的眼泪在飞
谁的眼泪在飞
张山到某局上班了
尊师重教问题的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