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比较
2019-09-23吴国良沈根海王刚
吴国良 沈根海 王刚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手術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我院于2017.10月-2018.12月间收治的162例腹股沟疝患者划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各81例,分析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但住院费用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优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腹股沟疝;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7-0239-02
腹股沟疝的病因与腹腔异常解剖结构有关,腹腔内组织或脏器会通过腹横筋膜缺损、腹股沟区结构薄弱处向体表突出,疾病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如合并肠梗阻与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疝气形成后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腹股沟区肿块,多可能合并坠胀与痛感。目前临床针对成年腹股沟疝疾病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传统术式包括Bassini或Mcvay法等,但传统手术方式应用后并发症率较高,存在复发风险,因此逐渐被无张力修补术取代。但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其应用于疝气手术中也具有一定优势。文章纳入162例腹股沟疝患者,比较两种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时间:2017.10月-2018.12月间;分组:干预组与常规组各81例,干预组包括男性78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在30-71岁,平均为(51.3±6.1)岁;腹股沟斜疝62例、直疝19例。常规组包括男性80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在32-72岁,平均为(51.9±6.0)岁;腹股沟斜疝60例、直疝21例。两组患者疾病一般资料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干预组:采用全麻方式,术者白患者脐部下缘处作-1.2cm的弧形切口,打开腹直肌前鞘后分离内侧,术者使用手指钝性分离暴露后鞘,插入10mm Trocar,做缝合固定后将气腹机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控制压力在1.60-1.86kPa,插入腹腔镜,使用10mm 30°腹腔镜镜头推开腹膜前间隙,再分别从脐与耻骨结节连线上1/3处各穿入5mm Trocar,钝性分离Retzius间隙后暴露耻骨联合与耻骨疏带,分离Bogros显露腹股沟区重要解剖标志。斜疝需先分离精索后再扩大腹膜外间隙;直疝情况下只需要游离处理即可。将补片放置在腹膜前间隙内,展平后覆盖腹股沟区,于覆膜前间隙放置负压引流管,避免产生局部血肿。
常规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者在患侧与腹股沟韧带上方2cm处做一4-6cm的平行切口,切开皮肤与组织后沿着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打开后游离上下两页,显露腹股沟韧带与联合腱后,游离精索后查看疝囊位置,游离疝囊后将其直接还纳于腹膜外脂肪高位处,从疝环口置入网塞后在腹横筋膜前固定边缘处,在精索后方平铺补片,固定处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估两组各项手术指标结果
干预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值均低于常规组,但住院费用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评估两组术后并发症
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3%,低于常规组8.64%,P<0.05;见表2。
3.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优势指符合人体正常生理结构,手术重点是采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补加强腹横筋膜;手术操作简单,无张力,微创,术后恢复用时短;此外该术式可在各级医院进行,临床普及率较高。但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后远期效果一般,术后存在疼痛与不适感,存在并发症风险。
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值、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但住院费用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发现,腹腔镜手术需要全身麻醉,导致费用增加,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治疗机制是修补“耻骨肌孔”,该术式中将补片放置的腹膜前间隙中全面覆盖整个耻骨肌孔,术中不进入腹腔,对腹腔脏器无影响,无需进行钉合操作,手术后不适感较轻,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腹腔镜手术对操作者的要求相对较高,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临床普及率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优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