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谊实亦自悯

2019-09-23周艺

新作文·初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行路难苍生贾谊

周艺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②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③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④才调:才华气质。⑤可怜:可惜,可叹。⑥虚:徒然,空自。⑦前席:在席上移膝靠近对方。⑧苍生:百姓。⑨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也因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鉴赏】

此诗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止于此,笔锋一转,紧紧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求”“访”,热颂汉文帝求贤之切、之殷,待贤之诚、之谦。

次句“才调”与“更无伦”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光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这,正是作者处心积虑的“先扬”之处。

第三句作者把擅长的“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发挥到了极致。“前席”,把文帝“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画面感极强。也正是这个典型细节的撷取与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诗意也就从这极致之处开始逆转。诗人轻拈“可怜”二字置于句首,但与“虚”连用,增强语气,只轻轻一点,读者便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却引而不发,给人留下了悬念。

末句满弓劲射,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两个“问”字迭用,一正一反,在鲜明的对照中,凸显主题,但作者点破却不说尽,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本诗只有简短的四句,却将先扬后抑运用得灵活自然,发尽了千古文人怀才不遇的牢骚,对唐后期统治者愚妄求仙、不能识贤任贤予以了尖锐的讽刺。在寓讽为主的同时,又寓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

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谊实亦自悯。

★【读后感】

行路难

——读李商隐《贾生》

二十八字似川平,

可怜夜半波澜生,

虚筑金台求客意,

不问与问立分明

讽汉刺唐犹自吟,

悯得贾生实自怜。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路难行。

★【创作手记】

泣 语

——《行路难》创作手记

中国的诗歌史一直负荷着怀才不遇的悲愤,诚如司马迁所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政治上的怀才不遇,使李商隐转而寄情于诗歌,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楚,《贾生》便是如此。“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声欲断,一树碧无情。”这首诗正是李商隐当时悲愤心情的真实写照。

《行路难》前半部分对《贾生》写法进行了总结,同时抓住“不问”与“问”,有力地揭示了汉文帝所谓“重贤”的本质,也对李商隐的命运进行了暗示,突出了“行路难”的主题。诗的后半部分直言诗人矛头所指,就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詩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巧用崔珏《哭李商隐》中“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之语,概括了李商隐仕途坷坎、怀才不遇的一生,读后令人不胜唏嘘。

猜你喜欢

行路难苍生贾谊
DEITY DEFYING
苍生万物
两手
朋友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居高不忘苍生
怀才不遇的贾谊
八大雅
—— 棋
贾谊谱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