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奇招

2019-09-23刘亚铃

家人 2019年9期
关键词:期末考家长妈妈

刘亚铃

“别闹,安静些,出了地铁妈妈给你买冰淇淋”“再哭就不给你买巧克力了”……随着大人严肃的话语声,孩子的吵闹渐渐消停,偶尔会有孩子小声的讨价还价,但基本上已经消音。我见过无数家长用来制止小孩尖叫、哭闹、逃窜的招数。这招“物质奖励”很多时候有奇效,一剂“奖励”下去,见效快、疗效好。

孩子得到奖励安静下来,家长不用接受他人的“注目礼”,车厢也清净了,可谓是皆大欢喜。

如果只是一时的应急,这没什么。一旦家长被这样快速强效的“治疗效果”迷惑,长期使用物质奖励,就大大不妙了。

01

物质奖励的本质是“操纵”

心理学家Edward Deci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的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之后,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孩子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不出意料的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拿走了5美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孩子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钱可以衡量,如果奖励不符合心理预期,孩子们为钱而玩的心理自然会土崩瓦解。就像用物质刺激孩子学习,短期内确实有效果,比如孩子处于急切渴望一部手机却一直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一旦孩子没有了物质目标,物质的激励作用自然就没了。长此以往,孩子既不会爱上学习,也不利于孩子正确理解金钱的作用。

而且,孩子会变得功利和斤斤计较。《变形记》中,16岁男孩张迪的父母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为了让孩子去上学,按天计费,开出了天价:在学校待三天,给五千块钱。张迪还讨价还价:一天五千,给钱就去。结果,听到爸爸说不能预付款,他咬牙切齿地咒骂父母是该死的玩意。

孩子的话让人愕然,在他心里上学已然演变成了一种交易,冷冰冰的。这便是滥用物质奖励的“后遗症”,孩子会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和金钱方面的奖惩挂钩,学习、考试名次可以,那体贴、帮助父母是不是也要用物质来维持呢?那时,父母们又将情何以堪。

02

“物质奖励”是家长在投机取巧

用“物质奖励”来教育孩子'是家长在投机取巧。例如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A,家长们却选择了简单粗暴不花时间精力的B。孩子或绩不好,如果用方法A就需要你去观察孩子学习习惯、分析试卷、总结学习方法、监督孩子学习,如果没达到效果又会回到第一个步骤,在这样一个闭环中循环往复。有多累,可想而知。

如果用方法B就简单多了只需要一个承诺,考到前十名、前三名、第一名,会分别有什么样的奖励,至于怎么做就看孩子了。这样算不算投机取巧?

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高度,教育不需要你寻找捷径。

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高度,教育不需要你寻找捷径。所以,给孩子物质奖励刺激学习,不如引导孩子确定梦想,增加对学习的兴趣,从根源上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就算要奖励孩子,可以选择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一个妈妈和孩子的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妈妈,如果这次期末考我能考到全班第三名,你能给我买个画板吗?

——如果你真的想要,我现在就可以买给你,不用等到期末考试后。至于期末考,对得起自己就行了。

——妈妈你真好。

——孩子,我希望你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跟别人交换东西的筹码。

这位母亲教科书式的回答,值得我们学习。首先告诉孩子画板与期末考成绩无关,考试成绩只要对得起自己就行;然后再纠正孩予心中“学习是筹码”这样错误的认识。妈妈的引导语态平和、循循善诱,孩子自然而然就接受了。

陈美龄,不仅自己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还将自己的3个儿子也送进了斯坦福。她提出“父母不要做的10件事”中,第二件就是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她举了一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妈妈说孩子不喜欢洗澡,想奖励孩子玩具。陈美龄建议道:“是女孩子就说,你洗干净可以给妈妈化妆;是男孩子就说,你做好可以给爸爸化妆,孩子一定喜欢。”奖励孩子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定比物质奖励要好。

03

精神奖励才是激励孩子的首要方式

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家务中物质奖励多用几次,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孩子变得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向你索取奖励,且胃口越来越难以满足。所以,与其到时候和孩子在奖品上磨嘴皮子,不如一开始就明确教育过程中,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主次地位。

1.精神奖励为主

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Deci说过,想要刺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是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贴在名字下的小红花、学校颁发的奖状、课堂上的口头表扬……都是精神奖励。教育专家尹建莉,就给女儿圆圆弄了一个本子,专门记录做的好事。比如:“收好玩具”、“扔垃圾”、“学会认钟表”等等。

这样的“记功簿”也是精神奖励,带给孩子一种荣誉感,孩子会极其珍惜这种荣誉感。

我想几乎没有人可以忽视被赞许肯定之后,那种油然而生的自信和昂扬吧!为了得到更多的肯定,孩子的内心会不断生成“内在驱动力”,不断暗示自己“我要优秀”,逐渐朝着“优秀”“更好的孩子”方向发展。

2.物质奖励为辅

物质激励并不是就不能用了'只要把握好“度”,物质奖励一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首先必須明确告诉孩子学习、家务是作为学生和家庭成员有责任做好的本职工作,不要试图用此来换取好处。然后在孩子做得好时,可以给个物质奖励,并明确地告诉孩子奖励的原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等价交换”,类似的物质奖励由我们大人来决定。

除此之外,大人们一定要言出必行,不能假装提出条件来威胁孩子,“被欺骗”多了,孩子对整个世界都会产生不信任感。

虽然做父母不需要考试,但是不及格的代价可能会让你抱憾终身。激励孩子,真的没有那么难。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理解孩子的思维,用心去聆听孩子的渴望。真真切切地明白孩子想要的是什么,不用物质去敷衍,孩子真的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变化。

——摘自微信公众号“家人亲子汇”

猜你喜欢

期末考家长妈妈
十二星座是如何应对期末考试的
期末考的区别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黄岩:村级履职“期末考” 避免承诺“放空炮”
不会看钟的妈妈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