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昙华寺造园探析
——从私家别业到寺观园林和城市公园的演变

2019-09-23樊智丰林丽芳

园林 2019年6期
关键词:寺观后园城市公园

樊智丰 林丽芳

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大重要分支。随着朝代更迭和社会变革,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由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修身场所和庶民百姓寄托情感的教化场所,逐渐演变为供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园。昙华寺由明代私家园林演变为清代寺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公园,三种园林形态各具鲜明的时代特征,分析研究其历史背景、园林布局、造园手法和演变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园林文化和营建高品质的现代城市公园。

1 历史沿革

昙华寺,位于昆明市城东,坐落于金马山西麓,寺院坐东向西,金汁河从门前流过,寺院内有一株明代优昙树(山玉兰)平年花开12瓣,闰年加开1瓣,被誉为“佛花”,就佛花创寺,寺名“昙华”(图1)。

1. 昙华寺正门

2. 昙华寺总平面图

3. 园中假山园景观

4. 莲池

昙华寺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始为明代施氏别墅。施家后人施泰,将施氏别墅捐赠佛门,改建为寺院[1]。清代由于兵燹、天灾、人祸,昙华寺几经兴废,特别是吴三桂起兵反清时,寺内建筑物和花木遭到严重破坏[1]。

1950年,昙华寺收归国有,改为“昙华寺名胜区”。“文化大革命”期间,昙华寺辟为花卉树木苗圃。1981年5月,恢复“昙华寺公园”,维修原有殿宇、庭院,建成七个园中园,随之建成“中园”。1996年,建成七层八角琉璃瓦屋面的瑞应塔及“后园”。

2 园林布局

昙华寺分为前园、中园、后园三个部分。整园占地面积共7.86 hm2,其中前园(原寺院)占地1.2 hm2,中园和后园(上世纪80年代后扩建)占地6.66 hm2(图2)。

前园主要为三进院宇和几个园中园。中园和后园即园外园,位于昙华寺后瑞应山上,中园通过地下隧道与前园相连,后园在中园之后,整园地势自前往后逐渐升高,山麓至高点建有一座七层瑞应塔,登塔可远眺整个昆明市。

3 意匠分析

3.1 古典园林要素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和艺术的结合体,择取山水、楼阁、花木,并注重写意,善于用书画墨迹对景物加以润饰,达到“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艺术境界。现就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书画墨迹四个古典园林要素对昙华寺的造园意匠进行分析。

3.1.1 山水

昙华寺处于瑞应山麓,依地造园,前后高差30 m,特别是中园和后园在营造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原地形地势,地平之处建轩堂庭院,地洼之处挖塘建池,微陡之处用爬山廊连接,形成了江南园林中少有的真实山地园林。

作为传统古典园林,除充分利用自然之山以外,自然少不了假山艺术的戏份。园中假山主要集中在前园和中园,在前园专门建“假山园”,园门题“云釉”,即云出于山间(图3)。假山园之假山为独立峰,为旱园水做之法,一座座平地而起,虽无水但有池意[2]。

5. 瑞应塔

6. 优昙献瑞—山玉兰古树

7. 古滇联苑大门

理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昙华寺亦是如此。前园、中园、后园各有两处凿池引水,其中位于前园的莲池(图4),为园内最大静态水景。中园古滇联苑的水池名曰“墨池”,形如墨盒,成为了古滇联苑“笔、墨、纸、砚”景观文化中的一个要素。后园瑞应塔下建有现代园林式静态水景,自然生态驳岸,岸边种植草花,瑞应塔倒映在水中,风景如画。

3.1.2 建筑

昙华寺的建筑散布在园子四处,全部为古建筑或仿古建筑。全园除管理、住宅和游乐用房外,共有殿堂3个,轩馆13个,亭16个(四角亭6个、四角双亭2个、五角亭2个、六角亭4个、扇面亭2个),牌坊1个,塔1座,形式多样的廊、墙、园门若干。前园三重殿宇雄伟端庄,主要为古建筑。轩馆与廊、墙相连,分隔院落,空间自由,灵活布置,粉墙、青瓦、禇红色木格门窗。在园子最高点建有七层八角叠旋式瑞应塔,登上塔顶(图5),春城景色尽收眼底,高原明珠“滇池”一览无遗,被誉为“瑞昙胜景”[3]。

3.1.3 树木花草

树木花草为昙华寺最大的特色,无论是花木栽培历史、种类,还是现代植物造景手法、特色营造、管理维护,在江南园林甚至全国古典园林中,都堪称一流。

栽植时间最早的当属前园大殿北侧的1株山玉兰,树龄约370年(图6),相传为施石桥所植,经历了昙华寺的风雨变迁,古木苍葱;掀起昙华寺植物造景高潮的是映空和尚担任住持期间,躬率众徒、辟圃莳花、以资营建,昙华寺成为了有名的“映空花寺”;在扩建期树种选择上,滇朴、长梗润楠、冬樱花、云南樱花、山玉兰等昆明乡土树种在昙华寺得到了广泛应用。

3.1.4 书画墨迹

中国古典园林有“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之说,在幽静典雅中显出物华文茂。运用书画墨迹,可以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书画墨迹在昙华寺的表现形式有匾额、题景、楹联、题刻、碑记(碑刻)和字画。在正门入口和各个园中园、各主要建筑的门屏上方、厅堂顶部都挂有匾额,主要景点的园门上部都有题景,主要殿堂、厅馆的楹柱上挂有楹联(图7);中园古滇联苑几乎荟萃书画墨迹的全部表现形式;后园有“瑞昙胜景”“云南第一塔”等题刻,以及“春城赋”大型碑记,游人可以从中领悟景物的意境。

3.2 造景手法分析

前园寺院三重殿宇以串联形式组织空间序列,三个院落沿东西向轴线依次展开,第一进院落设有障景假山石(图8),暂时遮住即将出现的景物,压缩了视野,增加了景深和层次感,第二进院落松柏参天,视野开朗,富有庭院气氛,第三进院落则进入大殿前院,这里的罗汉堂为前园体量最大的建筑,形成了空间序列的高潮,大殿背后是假山园和百草园,成为序列的尾声。环绕在三重殿宇周围的七个园中园则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无论是从金苑还是碧园开始行进,都可不回头环行整个前园,形成“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这时的空间序列表现为闭合环形。

中园古滇联苑和牡丹园充分利用游廊引导空间,亭、轩等单体建筑借助“廊”的连接组合成为极其曲折的建筑群,游廊狭长的带状空间具有极强的导向性,沿着曲廊延伸的方向行走,可以到达两个园子的主景点双绝轩、牡丹轩和三联亭,从而形成了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为了加强引导与暗示作用,游廊的转折处将廊柱改为廊墙,并在墙上设置漏窗,巧妙运用框景手法吸引人的注意力,取得了忽隐忽现、含蓄深沉的效果。

8. 正门入口“障景”

9. 牡丹园“框景”

10. 钱沣园“漏景”

全园整体疏密空间对比强烈,前、中、后园内部处理不同,前园主要以紧密的建筑群组成严整的空间院落,中园利用密植树木形成郁郁葱葱的树林,建筑隐藏于林中,后园则散植、点种树木,建筑点缀其间,并充分利用地势形成了开阔的疏林草地。前中园相比,虽然都侧向于密的空间,但空间内部处理方式分别以建筑和植物为主。中后园相比,空间内部处理方式均以植物为主,但疏密对比明显。前、中、后园空间递进对比,整体疏密有致,细节上的变化具有韵律节奏感。

昙华寺作为寺观园林,建于幽静的山林地带,至今仍属于城边次郊区,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顺应山势起伏来布置建筑,以墙垣、道路等为媒介,组成了一系列的建筑群和院落空间。在中后园的建设中尤其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利用视高的变化来配置景物,使整个园子高低错落变化无穷,仰视与俯视效果切换自如,在中后园交界处设有平衡点——“瑞昙胜景”题刻,站在此处,仰视瑞应塔与俯瞰中园效果皆佳。自此拾级而上,不同幅面的瑞应塔逐渐显现,直到穿过山玉兰丛林,整个瑞应塔及其倒影映入眼帘,画面效果达到最佳。此处立有大型碑记《春城赋》,为仰视与俯视的转折点。登塔而上极目眺望,居高临下,整个昆明城尽收眼底,顿感胸襟开阔。

前园和中园设置了大量的廊、门洞和漏窗,两侧景物互相连通和渗透,空间层次变化丰富,并产生了对景、框景和漏景的效果(图9、10)。典型代表有前园连串园门形成的“大景深”和假山园内两个六角亭的“对景”,中园钱沣园墙壁漏窗的“漏景”,以及牡丹园折廊和景窗产生的“深远感”和“框景”。

4 从私家别业到寺观园林和城市公园的演变

昙华寺随着近四百年的社会变迁,经历了由私家别业向寺观园林、城市公园的演变,园林形态多次蜕变。现今的昙华寺,既有建园时私家别业的历史遗存,又展现着寺观园林和城市公园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

在近四百年的演变历程中,私家别业不足十年,寺观园林三百余年,城市公园近七十年。受每个时代不同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造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城市精神文化的体现。

4.1 使用主体和功能的演变

私家别业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使用者是少数人,园林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上流贵族[4]。施氏别墅主要为光禄大夫施石桥讲学之地,施先生博学多才,为滇中名士。

施家后代将别墅捐赠佛门后,经历了长达三百余年的纯寺观园林形态,几经兴废,多次扩建重修。封建社会时期,寺观园林具有强大的宗教性质,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神灵保护的精神场所。在寺观园林时期,昙华寺已具有早期城市的公共活动场所性质,使用对象已面对人民大众。

随着社会发展,寺观园林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传统文化逐渐向现代转型。昙华寺受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权属收归国家所有,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次重要扩建后,已演变为供城市居民休闲的城市公园。

4.2 园林形式的演变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封建士大夫们在城郊建设私家园林,多与住宅相连,园林面积一般较小,风格素雅,平中有趣。因史料欠缺,施氏别墅样式已无从考证,但就其选址来说,具有典型的私家园林特征。

寺观园林形式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整体格局一般对称规整。昙华寺的前园即原寺院,主要为三进三院宇的传统寺庙园林布局形式,呈轴线对称。大殿为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经过多次改建,现有金苑、碧园、假山园、兰茂园、诗碑园、朱德园、百草园等七个园中园环绕在三重殿宇周围。

城市公园主要表现为功能齐全、设施多样、大众参与性强等特点。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可供营建公园的土地资源和环境逐渐减少,这就加快了寺观园林向城市公园的转型[5]。昙华寺中园和后园的营造中,分别以江南园林和自然山水园为主体,在造景手法上实现了现代游憩生活与传统园林艺术形式相统一。公园整体功能分区界限明确,既不打扰历史遗迹的沧桑庄重感,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多样的活动场所。前园定位为重点文化游览区域,重在保护历史遗迹。中园和后园在继承传统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同时,在主干道北侧狭长小片区内开辟了儿童乐园、汽车赛车场、花园自助烧烤等活动场地,并允许在园内进行吹拉弹唱等活动,满足了现代人对公园的使用要求,也为公园提供了创收,摆脱了纯粹依赖政府拨款性质的古董式静态保护。

4.3 演变历程中的保护与传承

昙华寺在园林形态演变历程中注重保护历史、传承特色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可作为古典园林的典范,值得学习和推广,比较好的做法有:

明代土墙体保护的做法。昙华寺前园外墙系土墼墙,又称土坯墙,土墼筑墙,泥麻、稻草混合抹保护层,泥浆、石灰粉刷,平整美观。土墼墙为施石桥所建,历经四百多年,多次修葺,保存至今,是昙华寺历经沧桑的建筑遗迹,也是现存唯一可以追溯到昙华寺起源的构筑物。在后期改建公园时,特意裸露墙面局部,直观显现各工艺层的作法,并用钢化玻璃装裱固定。这样的做法既保护了建筑遗迹,也是游人了解昙华寺历史的重要窗口。

建筑风格与形式的传承。前园为明代所建,主体为寺观园林建筑群,中园为20世纪80年代后兴建,主体为江南园林建筑风貌,建筑风格与前园寺观园林相统一,后园为20世纪90年代后兴建,主体建筑为瑞应塔,在传承前、中园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升华。前、中、后园建筑风格与形式既各具特点,又一脉相承,渐渐递进,从前至后行进中慢慢感悟建筑,犹如在昙华寺的历史中行走。

花卉植物特色的营造传承。昙华寺对花卉植物的应用在江南园林和寺观园林中都首屈一指,直接赏花、间接营造意境等手法都应有尽有,以“植物营造为重点和特色”的造园方式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其成为城市公园以后,应用现代植物造景手法,陆续调整全园植物配置,将“花寺”特色发扬光大,扬名全国古典园林。

5 结语

昙华寺是云南园林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个范本,也是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保存、演化、发展的佳例。无论从总体布局、地形利用、园内建筑,还是花草树木栽植、书画墨迹的艺术提升,都巧夺天工、独具匠心。许多园林家发出“保园不易,修园更难,而改之更难”之叹,昙华寺所在的昆明,没有经历特别大的天灾、战乱,社会变革相对平稳过渡,昙华寺在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很好地留存住历史,并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把握了微妙的平衡,不失现代意蕴,无愧为西南园林中的代表之作。

猜你喜欢

寺观后园城市公园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纽约疫情宅家一景
中国寺观园林与城市文化
论沈愚诗风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浅析诗意文化在寺观园林景观中的境界
杭州市寺观园林造园特色浅析
后园逃出看梅花——书法之外的王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