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元素介入的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互动性研究
2019-09-23温笑然黄蕾杨艺红
温笑然 黄蕾 杨艺红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对传统教育方式以及儿童娱乐活动结构性的变化,使儿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逐渐疏远。相比大型游乐场、幼儿园和学校游戏场地以及街区、居住区的游戏场地,儿童在幼教场所和学校所提供的游戏场的使用频率上远远大于其他场地。据研究,学龄儿童至少有2 000 h花费在学校的游戏场地中[1]。因而诸多幼教机构都有意识地开展使儿童回归自然的活动,并改变传统的以人工成品游戏设施为主的户外游戏场地,更多使用草地、岩石、原木、沙地、植被等自然素材作为场地元素,加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促进儿童的良好生长。
1 幼儿园儿童游戏场地互动性概念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场地不仅仅是进行游戏与娱乐活动的场所,更是与自然和谐互动、学习交流和发展身心的第二课堂[2]。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承载的儿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各种操作实践和探索的机会,是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能够帮助儿童发展身心素质、养成公民品质、加速大脑开发,这便是游戏对于儿童最大的价值[3]。此外,发展心理学对游戏的定义是指儿童在运用语言和肢体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实物通过身体和心理开展的能动关系使其能够探索周围世界能力的活动。儿童通过游戏与环境产生主动或被动的接触,环境作为儿童游戏的载体对儿童产生影响,而游戏又作为媒介将儿童与环境有机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儿童与环境产生互动。这个互动过程具体包含以人为主体或客体的两个子系统。
1.1 主体子系统
主体子系统是以儿童为主体,具体是指儿童与游戏场地的积极互动或消极互动行为。积极互动行为是指儿童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在游戏场地中利用游戏素材进行体验、社交、玩耍及探索等与场地产生互动的行为;消极互动行为是指儿童在场地中非主动接受场地素材的影响,例如儿童五官感觉被动接受影响,具体可以表现为通过休憩、聆听、玩耍等活动方式感受到场地种植的植物,动物的色彩、形状、味道,自然界的鸟鸣、水流、风吹、雨打叶片等声音,或者季节的交替活动等。
1.2 客体子系统
客体子系统是指儿童在感官上接收到的丰富刺激和外界提供支持空间的基础上,使其游戏种类与游戏场地素材融为一体,从而创造一个激发儿童主观能动性的互动场所。其中感官刺激是指在一定环境要素的影响下,主体可以产生一定的活动,继而产生某些心灵刺激,同时具有多感官使用的场所可以丰富环境趣味以激发儿童对事物的好奇与探索。而儿童对环境的好奇与探索则以游戏场地设计原则为基础,在符合设计规范的前提下提供满足儿童活动需求及符合儿童肢体能力使用的设施。
2 自然元素与儿童游戏场地的关联作用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电子设备的日益更新,使自然与儿童活动场所逐渐疏远,同时,出于种种安全考虑,儿童游戏场所正被逐渐室内化。即使在户外游戏场中,“麦当劳式”单调的以设备为中心的游戏器械正在不断取代传统的自然式游戏场地[4]。儿童游戏场地与自然的过分断裂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正常获取中,而且对儿童人格的塑造也有着巨大的危害。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顺物自然”“自然教育必须回到自然”的教育观点;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提议将儿童放在能够提供最丰富自然环境的乡村养育,因为自然环境对儿童成长的益处更多[5]。在自然环境中,幼儿的游戏材料大多可就地取材,比如叶子、种子或棍棒都可以用作游戏道具,孩子们还可以利用天然的地势和树木进行体育活动。现代的人工专门化游戏设施,由于功能和玩法的固定,往往限制了儿童的游戏主题与情节,而操作性强、发挥空间大的天然游戏素材为孩子们的想象力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研究表明,在自然程度高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有着比其他孩子更好的健康心理、身体素质、自律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与认知能力等,而且对疾病的抵抗力也更强[6]。
3 幼儿园游戏场地现状
在国内,随着幼教理念的不断发展与进化,幼教户外空间设计经历了“从‘面’到‘体’、从‘宇宙式’到‘浪漫式’,从一元到多元、从‘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的演变”[7]。新式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冲击也对幼儿园游戏场地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根据笔者的走访和调研,南京大多数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常以成品设施主导,硬质铺装与组合设施结合的“快餐式”的游戏场地等,在条件较好的幼儿园中,也仅仅体现在数量更多的游戏设施而不是场地的多样化与儿童游戏的更强承载力(图1)。商品化与标准化的儿童游戏场地的大规模建设使幼儿园的户外景观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这些设施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儿童的活动意识,却无法更深入地带来丰富多样的体验。张天洁等人指出,在中国“儿童游戏场地无一例外为露天空地,缺少遮蔽。场地基地采用硬质铺装,鲜有地形的起伏变化,毫无趣味性”。“场地机械固定在一处,无法进行调整和变化,这些游戏器材往往更加注重针对儿童体质的训练,而忽视了儿童游戏的多样性及乐趣”[8]。目前,国内幼儿园自然化游戏场地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1. 儿童游戏场地以设施为主
4 案例分析
本次研究对象选用南京市一所自然式幼儿园。与常规的人工制造式操场比较,自然式游戏场地在设计中更强调合理利用场地本身的自然特质,更多采用如植被、木头、沙子、水体等自然材料和自然要素来围合场地空间、营造景观节点以及搭建游戏设施等。景观设计师结合场地设计,提升场地自然要素中包含的游戏吸引元素,创造自然式游戏环境,以激发儿童的游戏行为,形成更多的儿童与自然产生互动的机会。美国加利福尼亚Broadoaks幼儿园是一座典型的自然式幼儿园,幼儿园活动场地所处环境的自然元素丰富。在户外活动中,儿童与自然亲密接触,通过对自然光、自然材料、隐匿空间的利用以及各种感官体验的开发,为儿童提供一个融入自然元素的多感官体验活动场地,为培养儿童认知能力提供了很大的环境优势。
4.1 幼儿园户外场地特征与现状
根据幼儿园户外场地特点,笔者将场地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创造性游戏场地、冒险性游戏场地三类。
4.1.1 传统游戏场地
传统游戏场地(见表1)是中国幼教机构(如幼儿园)较常见的一种游戏场地,结构化程度高,设施固定、功能单一。此游戏场地常以硬质铺装或耐践踏草坪为主,安放一些大型固定设备或器械,如滑梯、跷跷板、秋千或自行车骑行道等功能单一的场地。
4.1.2 创造性游戏场地
创造性游戏场地(见表2)对游戏材料、设备安置与投放有着精心的考虑,开放程度、松散程度高,结构程度低,有利于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发挥想象力,其低结构化的性质会促进儿童发散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研究表明,创造性游戏场地更能激发儿童的象征性游戏。
4.1.3 冒险性游戏场地
冒险性游戏场地(见表3)即“为幼儿提供废旧物品、自然和没有加工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尝试加工并利用这些物品进行建造、布局游戏场所的游戏场地”[9]。如丹麦在1943年利用“木材、木条、石块、绳索等”各种废弃建材和“空地、丛林、防空洞以及小生物等”自然元素建造的游戏场地,深受好评。
4.2 幼儿园自然式户外游戏场地创设建议
4.2.1 多场地的复合游戏空间
在同一空间中,在平衡自然素材与人造素材比例以保证儿童游戏环境多样性的同时,综合多种类型场地可以承载各种儿童的游戏方式。如开放草坪、沙地、植物园等自然程度高的环境作为游戏场地,将笨重的大型游戏设施以多用途的自然元素替代,使场地能够承载更多类型的游戏,从而使儿童对场地保持更高的专注度,促进儿童与环境的互动性。
4.2.2 对场地的适当探索
在原有自然环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行为进行适当引导,如巧妙利用环境中的自然材料制作游戏玩具,但也要留有一定想象空间供儿童对场地和周围环境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
表1 传统游戏场地概况
表2 创造性游戏场地概况
表3 冒险性游戏场地概况
4.2.3 多样化的竖向设计
自然与人工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界中的高差。在设计中可巧妙运用场地高差或人为适当制造高差,以营造自然景象,同时丰富场地的竖向设计,为游戏增加趣味性,加深儿童对自然的认识。
4.2.4 运用植物创造有趣开放的游戏空间
植物除了传统的用来围合和分割空间、调节活动场地的日照和空间外,还可以作为素材加入儿童活动中,例如景观植物多样的树形、花色、叶色等可以吸引儿童感受和认知环境;不同高度的植物组合、灌木丛和树木的组合等可以提供儿童攀爬和躲藏,使其与场地产生深度互动。
5 结语
互动性研究的实质,简而言之便是“以人为本”,设计师在为儿童户外游戏场地设计时,不管运用什么手段和方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儿童的游戏体验,创造更多的儿童游戏机会。互动性较好的户外游戏场地,能唤起儿童的某种联想,为游戏活动的展开提供情境创设。
而有自然元素介入的游戏场地,往往能增加儿童自身与场地之间的联系,设计师可根据场地的改变(如季相变化等)设计更具实用性、趣味性、舒适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的互动游戏场景,使他们享受另类的游戏体验,对他们的成长极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