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准备上小学
2019-09-2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县级机关幼儿园张鹏程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县级机关幼儿园 张鹏程
大班下学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临近人生中第一个毕业季的同时,他们也即将步入小学生活。由此,以小学为目标的课程实施是适宜且必要的。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我班安排了一系列衔接课程。
衔接初期,幼儿对小学的好奇与疑虑一一写在脸上。采访是系列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第一站,孩子们初次尝试的好奇与兴奋溢于言表,来到操场上,叽叽喳喳说着。说一堆不如放手一试,毕竟“行是知之始,认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刚分配好任务,孩子们就一溜烟地跑了。
几组男孩冲进了园长办公室,对我们园长进行了采访,问的问,记的记;三个腼腆的小女生,在教室外面转悠了一阵子,没好意思推开教室门,最后看着男生如此勇敢,三人摇摇头一起来到大六班,热情的老师和孩子们主动接待了她们,继而他们消除了恐惧,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采访记录表中,有的小朋友用各种小图标画出了答案,有的被采访老师直接写了文字。到每一组说采访结果时,孩子们表达虽不是太完整、清晰,可却滔滔不绝。“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造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对教师而言这就足够了。放学时,孩子们对家长的采访明显比上午老练了许多。
一、“课程游戏化”与“幼小衔接”共同前进
第一次走出教室,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主动交流,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高难度挑战。孩子们三人结伴,互相鼓励、提胆、合作,顺利完成任务,体验到挑战自我后的成功与喜悦。有人定会疑惑,采访不就是问答嘛,多么寻常的一件事,这也能算教育?孩子们的表现能说明什么?但恰恰正是这些典型表现折射孩子们的发展——孩子们采访中是否能大胆地独立完成、是否能在向他人提问时清晰表达来意、是否能将得到的答案准确记录等。
图1.采访
课程实施初期,从“游戏”是幼儿主要学习方法的理念出发,根据KWHL表,就“小学”话题从“自评K(已经知道什么)、列举W(想知道什么)、寻找H(如何知道)、反思L(学到什么)”来探讨。开展谈话、阅读、观看主题墙获取已有经验;尝试坐巴士、观察、采访、绘画、购买文具、记录探索小学;通过我的优缺点、我的作息表、我会整理文具等进行自我审视。
二、“幼儿身心发展”与“幼小衔接理念”彼此协调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5~6岁幼儿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但是,目前大部分培训班的课程内容早已经超过了这些。多数家长眼中似乎只看到一年级孩子过人的知识储备,但是到二年级、三年级不乏多数孩子开始分化,尤其三年级的时候成绩下滑,教育学中把它叫做“三年级现象”。
图2.我的优点和缺点
图3.制定学做小学生计划
“学做小学生”是整个“准备上小学”课程中最具挑战的部分。学做小学生不是表面上做个小学生的样子那么简单,而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以及如何落实到行动中,并一直坚持到他们进入小学,对他们产生较深刻的影响,这便是毕业课程开展的意义和是否成功的关键。课程内容中“学做计划”包括“我的优点和缺点”,让孩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每天放学时,回顾一天的表现,然后进行记录,坚持记录一个月;“晚间计划”建议家长和孩子每天在家中遵照执行;“我会整理计划”包括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学会削铅笔、装圆珠笔、整理清洁自己的小抽屉、打扫活动室等,这是我们和孩子每周五下午的约定,已坚持了将近一年了;阅读对于小朋友来说尤为重要,它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必须从小做起——“我爱读书计划”包括参观县图书馆、成立班级图书馆(幼儿自带图书、图书分类、制作标记、制作借书证、设图书管理员、图书的借阅与归还)、制作小书签、我的读书日记(读书日记天天记)。家长和孩子每天共同阅读30分钟,由孩子画并讲述读后感,家长用文字记录。一个月后,大家把日记本带来,孩子和家长一起分享收获。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孩子们的最大收获。
知识可以速成,但成长却没有办法压缩。抢跑,不仅对孩子的学业没有长远的帮助,反而对个人素质的培养也会有影响。幼儿心理学指出孩子年龄越小专注力时间越短:3岁约为9分钟,4岁约为12分钟,5岁约为14分钟。幼儿教育“小学化”是重复型教育,如果强行让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过早灌输超纲的学习内容,对其身心发展有害而无益。
三、“幼儿园”与“小学”承上启下
不少幼儿园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却很少有小学主动与幼儿园对接,从而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现象。借助家长资源,我班成功邀请了两位小学老师进入课堂。第一次“小学生的文具”活动里,小怡的妈妈蒋老师带来小学生的书包和文具,为孩子们讲解小学生所需文具的用途、使用方法,并带领孩子们进入新华书店的文具店,统计文具的种类、价格,使孩子初步感知价格的概念,元、角、分的大小,让实践出真知。第二次是榕榕妈妈,一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来园给小朋友上课。将教室的桌椅按小学的摆放方式依次坐好,孩子们专注地投入课程,积极踊跃发言,亲身体验了当小学生的感觉。孩子们初次体验“小学化”课堂后反而多了一份期待。40分钟的课堂,孩子们一点也没觉得长,直到最后还意犹未尽,自发产生了许多有关小学的问题,从“作息时间”的问题延伸至需要“认识时钟”,从对“作业”的担忧延伸至需要“上课”认真听讲等。
幼小衔接并非直接跳跃至小学,也并非对儿童发展的袖手旁观,它不是速战速决,而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应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小学环境、适宜幼儿年龄段的教育方式,支持孩子顺应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发掘游戏中蕴藏的经验。
四、论“幼小衔接”之所需要
幼小衔接,不是小学知识的提前传授,也不是小学教育模式的超前进行,而是学习能力的准备。能力准备是幼小衔接的根本,相比于知识的学习,对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是更重要的内容。
在课程结束之际,反思“我学到了什么”,不言而喻,快乐、自信、独立、创新、合作、坚持,都是孩子们在这次旅行中收获的宝贵财富。作为家长,渐渐懂得如何耐心陪伴孩子,理解、信任和读懂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洋洋小朋友,从4月1日到6月6日这67天一天不落地和妈妈一起完成了整本日记。洋洋妈妈在最后一页这样写道:唯一值得记忆的许是一天不落地坚持了,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坚持是种毅力,是种修行,我们共同努力,以此自勉!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跳过或缩短该过程,强求的教育果实一定是青涩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开展幼小衔接,守住自己的教育底线,才是教育者应有的心态。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输在起跑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赢在终点。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在起跑阶段打好基础、调整好心态,使他们满怀信心地一路向前。
图4.体验小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