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崖上建一座溱源溪舍
2019-09-23
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为了耕种方便和改善居住环境,纷纷搬离峡谷,到地势更高和更平坦的地方建房。这里也就慢慢地荒芜了,留下了很多完整的窑洞。这些被废弃的窑洞藏在峡谷内的黄土崖壁上,其拱形洞顶不易塌方,洞口朝向溪水,采光好。洞穴之中还有洞穴,或是两室一厅,或是有地窖。通风口与室内相连,直接通到地面以上,与空气形成自然对流,洞内冬暖夏凉。如果留心,还会看到洞口外边的洞,那是以前在这里居住的人们特地为鸽子造的窝。过去,人与鸽子共居。北斗觉得这些洞穴不应该被埋没、荒废或者遗忘,它们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真实见证,是一种特色民居,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复活”不代表回到过去,而是让这些洞穴重获新生。继承先人的智慧,才是最好的修复方式。在考察了全国各种酒店和民宿后,北斗和YOYO决定在保护原址的基础上,将洞穴修复成一个“野奢”民宿型酒店,她们给这座酒店起名为“溱源溪舍”。项目分为四个区域进行改造,分别是养生洞穴餐饮区、多功能艺术手作区、洞穴老宅民宿区、湿地生态保护区。经过一年的努力,修复工程已经完工,民宿也顺利开业。目前,从内墙看,墙壁颜色基本没变,只是看起来更为整洁。其实,为了达到这种近自然原始状态,北斗和YOYO费尽周折。为了试验泥巴墙的涂色效果,两个女生选土、配料、和泥、上墙,一遍遍地实验,最终才有了今天的效果。
溱源洞穴餐厅在湿地下游,外面烈日当头,窑洞里却自有清凉。坐在恒温22摄氏度的洞穴餐厅里吃饭,在北方硬朗的石头院墙下喝茶,远可观黄土崖的萧瑟和崖柏的苍劲,近可赏溱水畔湿地的宁静景色。据北斗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前,当地原驻村民住的窑洞是洞中有洞,或是两室一厅,或是有地窖,洞内冬暖夏凉。一间30平方米的卧室,6个人4天就能建成。
洞穴老宅民宿的设计规划尽可能保存当地前屋后洞的民居结构,因为这种建筑格局在当今已经很少见了,她们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到这种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客房利用崖壁的高度差,在原有的一层窑洞的基础上又修建了一层,形成有上下层空间的立体结构。崖顶有露天客厅,站在那里,低头即能看到沟壑里的所有景色,夜晚抬头便能看到漫天的星光,视野非常开阔。而在溪水的另一边,窑洞艺术手作区有可以喝茶、喝咖啡的书吧,有展示木工、皮制品制作、陶艺、烘焙、摄影和其他手作作品的匠心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