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
2019-09-22罗波余德会谢镇国袁丛军李鹤唐秀俊李萍
罗波 余德会 谢镇国 袁丛军 李鹤 唐秀俊 李萍
摘要 本文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进行了分析。经调查统计,天然秃杉种群数量胸径在10 cm以上分别为1985年有5 000株左右、2005年有4 922株、2015年实测5 452株;秃杉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丰富,即科属种保持在60~80科110~190属140~240种。可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35年来天然秃杉种群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保护成效显著。
关键词 秃杉;种群;物种多样性;保护成效;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S79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5-0145-02
Conservation Effect of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in Leigo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LUO Bo 1 YU De-hui 2 * XIE Zhen-guo 2 YUAN Cong-jun 3 LI He 3 TANG Xiu-jun 2 LI Ping 2
(1 Guizhou Xinruiye Agroforest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Guiyang Guizhou 550001; 2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Leigong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Guizhou Province; 3 Guizhou Academy of Forestry)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nservation effect of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in Leigo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the population number of the natural T. cryptomerioides with the DBH above 10 cm was about 5 000 in 1985,4 922 in 2005 and 5 452 in 2015.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T.cryptomerioides community was rich,including 60-80 families,110-190 genera,140-240 species.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natural T. cryptomerioides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in Leigo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protected in the past 35 years,and the protection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population;species diversity;conservation effect;Leigo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禿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属杉科(Taxodiaceae)台湾杉属(Taiwania)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目前世界上仅在中国和缅甸有分布,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树种,天然分布主要在苗岭的雷公山[1]。秃杉树体高大挺拔,干形通直,树姿优美,可作为村寨、庭园等绿化树种;材质轻松,结构细匀,纹理通直美观,板材干燥快、不翘不裂、切面光滑,可作为优良的用材树种。
雷公山是秃杉分布面积最大、种群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区。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对秃杉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对秃杉的种群或群落生态、核型以及人工促进更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5]。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于1983年建立,距2018年已有35年,经过了2次综合科学考察[6-8],并出版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1989)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2007)2部专著,均对秃杉有所研究。现对35年来秃杉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保护成效,为秃杉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区,属长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是清水江和都柳江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个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9′~108°22′、北纬26°15′~26°22′。主峰雷公山顶海拔2 178.8 m,位于雷公山东侧谷地最低海拔650 m。保护区属扬子准地台东部江南台隆主体部分的雪峰迭台拱,基岩为变质岩,土壤类型为黄壤或黄棕壤。全年太阳总辐射值为3 642.5~3 726.3 MJ/m2,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少,处在全国低值区内。年平均温度,山顶为9.2 ℃,山麓为14.7~16.3 ℃。日均温≥10 ℃的持续日数,山麓为200~239 d,山顶仅为158 d;≥10 ℃积温,山麓在4 200~5 000 ℃之间,山顶仅为2 443 ℃。雷公山地区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并且坡向差异显著。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46 ℃/100 m。年平均降雨量在1 300~1 600 mm之间。由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所以为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2 研究方法
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2部专著以及相关文献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在不同年份的秃杉种群和物种多样性情况进行查阅,统计总结研究数据,分析近年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秃杉群落物种多样性
查阅198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该书籍中记载,共设了19个20 m×20 m的样地,据调查样地资料统计,样地中有60科115属170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10属10种,裸子植物4科5属5种,双子叶植物43科91属146种,单子叶植物5科9属9种。
通过查阅7篇2000—2010年关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研究的期刊论文,经统计,共调查了23个20 m×20 m的样地,样地中有78科186属235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4属25种,裸子植物4科5属5种,双子叶植物57科127属125种,单子叶植物5科40属80种[9-15]。
2018年共调查了20个20 m×20 m的样地,其中有74科102属163种。其中,蕨类植物15科20属30种,裸子植物4科5属5种,双子叶植物49科56属89种,单子叶植物6科21属39种。
2.2 秃杉种群
198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中的秃杉数据是在1985年前调查的。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种群研究,主要采用样方法与样带法相结合。秃杉种群主要分布在雷公山东南面斜坡中部800~1 300 m之间的沟谷,集中分布且保存完好的秃杉天然林有35片,面积约为17 hm2,其中最大的一片面积约为2 hm2。书籍中根据调查样地中秃杉数量和秃杉分布面积推算雷公山保护区秃杉的资源量,即秃杉种群胸径在10 cm以上的共有5 000株左右。
2007年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书中包括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秃杉种质资源研究”专题。对秃杉研究是在2005—2006年,主要是对秃杉天然林和散生植株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采用的方法是收集秃杉资料并统计数据,对秃杉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然后用1∶50 000地形图到实地勾绘,在小班内对胸径>10 cm的秃杉进行检尺;对于散生秃杉则以线路调查为主、访问群众为辅。调查到成片分布的秃杉种群共41片,面积77.1 hm2。胸径在10 cm以上的植株有6 382株,主要分布在雷公山东南面斜坡中部800~1 300 m之间的沟谷,其中成片状分布的有4 922株。
在2012—2018年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种群胸径10 cm以植株上进行普查[16-20],共有5 452株,分布在雷公山东南面斜坡中部650~1 695 m之间的沟谷[20],集中分布且保存完好的秃杉天然林有42片,面积约78 hm2。
3 结论与讨论
以上数据显示,调查数据中存在一定的误差,误差来源于样地、调查者对植物的认识程度不同。但从整体来看,1985—2018年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群落物种多样性一直都很丰富。调查在样地中物种科的數量范围为60~80科,属的数量变化范围为110~190属,种数的变化范围为140~240种。尤其是在2000—2010年之间,属数达到186属,种数达到235种,都是达到最高峰。从秃杉的立地条件看,保护区自建立到现在秃杉群落未被破坏。属和种数量的波动可能与研究人员、调查季节不同有关,还有可能是由于在选择样地时带有人为主观性[21-28]。
根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种群胸径在10 cm以上数量可知,1985年天然秃杉约有5 000株,2005年有4 922株,2015年实测5 452株。分析其分布的海拔高度发现,可能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秃杉在向高海拔和低海拔两端移动,具体分布高差是否发生变化还有待今后的研究。
以上说明,自建立雷公山自然保护区35年来,秃杉种群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居住人口众多,大多是苗族,达到3万人以上,而且秃杉集中分布区一般距离村子2~3 km,人为活动频繁[29]。成立保护区后加大了保护力度,村民自行制定了村规民约,严禁乱砍滥伐,如有违反则用3个“120”来约束,即处罚“120斤大米,120斤猪肉,120斤酒”。对于当地老百姓而言,众人的舆论影响比处罚更重。加上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秃杉分布区设立了管理站,对其进行保护、宣传、教育和管理[30],同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成立森林公安局,对破坏秃杉种群加大了打击处罚力度[31],使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种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4 参考文献
[1]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等.贵州雷公山秃杉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10):2100-2105.
[2] 陈志阳,杨宁,姚先铭,等.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J].生态学报,2012,32(7):2158-2165.
[3] 冯金朝,袁飞,徐刚.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天然种群生命表[J].生态学杂志,2009(7):1234-1238.
[4] 杨宁,陈璟,杨满元,等.贵州雷公山秃杉林不同林冠环境下箭竹分株种群结构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1):2326-2331.
[5] 谢镇国,谢丹,余德会,等.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人工促进秃杉天然更新研究[J].吉林农业,2018,439(22):96-97.
[6] 王子明,王兴祥,袁明,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台湾杉资源调查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26(6):557-560.
[7] 周政贤,姚茂森,莫文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8] 张华海,张旋,谢镇国.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9] 廖凤林,李久林,吴士章,等.贵州雷公山台湾杉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2):6-9.
[10] 李东平,李性苑.贵州雷公山秃杉林林窗及边界木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3988-3991.
[11] 李性苑.雷公山秃杉群落β多样性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13(3):64-65.
[12] 李性苑,李东平.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1,29(3):72-75.
[13] 李性苑,李东平.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统计分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3):28-30.
[14] 李性苑,李旭光,李东平,等.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分形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264-12266.
[15] 李性苑,李旭光,李东平.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生态学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3):334-338.
[16] 陈继军.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植物[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31-32.
[17] 陈强,袁明,刘云彩,等.秃杉的物种确立、天然林种群特征、保护、引种和种源选择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2,41(2):1-16.
[18] 罗康隆,吴声军.民族文化在保护珍稀物种中的应用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18-25.
[19] 王云.从格头苗族生态文化看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维护及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5(4):51-55.
[20] 谢镇国,谢丹,余永富,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原生种群现状及保护对策[J].吉林农业,2017(15):77-79.
[21] 谢镇国,余德會,陈绍林,谢丹.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秃杉生境现状调查研究[J].吉林农业,2018(19):117-119.
[22] 吴平,张荣斌,侯星明,等.秃杉之乡:格头苗寨[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9(3):157-159.
[23] 鲁胜平.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秃杉资源及人工林生物量、生长规律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14-17.
[24] 王泺鑫,韩海荣,程小琴,等.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16,35(2):314-320.
[25] 王士远,张学霞,朱彤,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269-1278.
[26] 吴则焰,林文雄,陈志芳,等.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8):2301-2309.
[27] 黄志强,陆林,戴年华,等.江西省自然保护区发展布局空缺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11):3099-3106.
[28] 杨全生,汪有奎,李进军,等.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成效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89-95.
[29] 陈建庚.雷公山自然环境特征与生态旅游开发[J].贵州科学,2001(1):65-70.
[30] 侯德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33):5-6.
[31] 龙连江.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及开发[J].自然资源,1989,11(3):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