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加强中职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举措
2019-09-20肖建河
肖建河
[摘 要] 中职院校是培养新一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中职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中职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保障,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职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倍加重视,多次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中职院校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目标,更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职院校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影响着青年一代的群体价值取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新时代下中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提高中职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 键 词] 中职;意识形态教育;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19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样
而便捷,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为他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但对尚未成熟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西方意识形态的片面影响。因此,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职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是中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任务。近年来,中职院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习近平总书记秉持的人才观下,中职院校不仅要“业务精”,做好对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工作,更要“政治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中职院校是向社会输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中职院校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促进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新时代加强中职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自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等日益频繁,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蕴含着政治与文化上的渗透,各国的政治与文化也在遭受重大的挑战。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带来了众多发展机遇,推动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这种开放、自由的环境下,社会文化也在逐渐变得多元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增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實现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另一方面,也会逐渐淡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界限,模糊国家原本的思想意识形态。中职院校是进行思想建设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未来,中职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体的社会文明建设。在中职院校加强中职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念,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二)有利于营造健康的网络思想文化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传播、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但由于目前尚未出现一套相对完善、系统的网络文化管理制度,且网络文化传播的门槛很低,以至于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对中职学生来说,一方面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也容易错误地使用网络技术,造成不良影响。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高中、中专、技校、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我国网民总人数的45.8%,由此可见,中职学生是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也是现代网络中的主力军,网络信息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深远。然而,网络技术为各种不良思想提供了便捷的传播空间,同时也减弱了中职院校在意识形态上的话语权。加强中职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即是加强学校在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坚定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对网络信息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并自觉传播正确的思想文化,进而在学校范围内乃至社会上营造出健康的网络思想文化环境。
(三)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在新时代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信仰的人才,中职院校也是如此。然而,受以往教学理念的影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思想的现象,学校将大部分的时间和资源都放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而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有的中职学校相关的师资力量不足,难以保证意识形态教育的质量,有的学校没有安排这一方面的课程和活动,意识形态教育没有适当的载体,许多教师、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不够重视或者了解很少。加强中职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在中职院校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正确发展,这不仅是中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必要途径,更是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加强中职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在中职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构建起一支可靠的工作队伍
是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在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过程中发挥
着关键性的作用,完善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的选拔制度、工作制度,提高教育者的工作能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意识形态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一般来说,中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学校应当将多个相关方面综合起来,提高教育者的质量,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协作,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意识形态教育队伍。
在人员选拔上,应当坚持严格标准,制定明确的准入制度,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中职意识形态教育人员选拔的首要位置。既要加强对校内教育工作人员的发掘和培养,又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注重校外人才的引入。同时,坚持民主、公正、透明的原则,通过自主报名、组织内部推荐、公开投票选拔的方式,严格选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同时,中职学校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机制,注重对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政治立场、理论知识、教育能力、个人品行等多个方面入手,促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力量的不断壮大,从而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质量。
(二)创设意识形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而深远的。中职学生由于身心尚未成熟,还未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中职院校应当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校园环境,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来给予学生正面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1)学校应当积极地组织有关意识形态教育的活动,通过座谈会、校园文化节、征文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营造健康浓郁的校园思想文化氛围。
(2)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比如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教室、操场等地方,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元素,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向学生渗透意识形态教育,以拓展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3)学校要跟随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抓
好线上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工作,如创建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吸引学生关注,或者通过校园通信网络的方式,向学生定期发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增强学校在网络媒体上对学生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用网络为校园活动进行铺垫和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扩大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影响力。总之,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对抗消极、腐朽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中职院校要努力高质量、多元化地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教育环境,以促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学生考评体系
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切实有效地完成
這一任务,中职院校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德育考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让意识形态教育不再是“可有可
无”的内容,引起教师、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视。在意识形态考评中,首先要尊重差异,考评者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其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青春期,在认知、能力、思想等方面更容易出现较大的差别,教师要用多角度、综合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评价学生,并在科学合理的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提高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的优化方式。其次,要客观公正。考评者要去除“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等错误的认知引导,用平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以获得最为准确的考评结果。除此之外,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考评过程中的主体性,改变以往学生在考评体系中的被
动地位,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意识形态教育考评制度的建设中来,或者让学生以考评人的身份来参与考评活动,进行自评和互评,实现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融合,促进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提高。
三、结语
中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承担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
培养人”的使命,对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创设健康意识形态校园文化环境、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学生考评体系等举措,可有效地提高中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是兼具科学性与时效性的措
施。中职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思维上的启迪,更是对学生正确信仰的树立和引导。面对新时代下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变化、新要求,面对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挑战,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其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唐梦霞,周庆.浅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9(8):189-190.
[2]段文涛.新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1-3.
[3]张社强.新时代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四维”格局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