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教学体会
2019-09-20罗畅周海艳蒋宏伟
罗畅 周海艳 蒋宏伟
[摘要]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預对提高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教学体会。方法 取该院2017年5月—2019年3月时间段实习护生50名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的方式纳入参照组25名、实验组25名。即参照组使用传统带教法,实验组使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带教法,分别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予以护理,比较各组实习护生考核成绩、教学病例患者总满意度。结果 参照组实习护生考核成绩为(74.23±4.21)分,实验组则为(91.28±4.03)分,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86 8,P<0.05)。观察组教学病例患者总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则为86.00%,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 3,P<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也优于对照组,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教学中,以个性化护理干预为前提的带教法,不仅可强化实习护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还可借助临床案例的融合,帮助其快速掌握各类临床护理经验,可推广。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干预;诱导期血液透析;生活质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6(c)-0154-02
诱导期血液透析是由保守治疗向规律性血液透析予以过渡的阶段,持续时间约为10~14 d,但因患者疾病知晓度、治疗方案知晓度的低下,导致其呈现血压失衡状态,降低其生活质量。而以此为核心的临床带教,不仅要求实习护生掌握血液透析护理期间各项知识,还应熟练掌握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强化患者生活质量。对此,取该院2017年5月—2019年3月时间段实习护生50名为研究对象,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教学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实习护生资料。选取该院实习护生50名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的方式纳入参照组25名、实验组25名。即参照组男护生2名、女护生23名;年龄区间在21~25岁,中位数为23岁;实验组男护生3名、女护生22名;年龄区间在22~27岁,中位数为25岁。各数据间比较相似(P>0.05)。
②病例资料。共取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年龄区间在30~72岁,中位数为51.6岁;观察组年龄区间在28~73岁,中位数为52.3岁。各数据间比较相似(P>0.05)。
1.2 方法
参照组使用传统带教法,即在实习护生入科时,详细向其阐述科室环境及规章制度;依据教学纲要拟定科学的理论知识、护理方法带教活动。
实验组使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带教法,即包含以下几点:①于护生入科时,可依据其个体特点拟定合理的教学活动,辅之病例教学法的融合,强化其护理知识;按照患者文化程度执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住院24 h内完成相关症状评估,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增强患者自控意识,主动配合医师救治。②将教学理念贯穿到临床带教活动的始终,以带教目标为基准,提高护生个性化护理能力;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透析护理、饮食护理,而观察组则是按照患者自身情况施以个性化护理,例如病情进展程度、体质优劣和饮食习惯、文化程度及经济条件等。例如在心理护理带教过程中,应向护生明确患者自身特点、疾病现状,以此选择更为适宜的心理疏导方案。因该部分患者就医流程相对曲折,且对生命是否延续存在担忧,一旦出现身体异常往往会表现为悲观、失望等情绪,继而产生厌世心理。而在此过程中,带教教师应指导护生明确患者不良情绪的诱因,通过心理状况的评估,拟定个体化疏导方案,在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对其予以有效的关怀与鼓励。同时向患者明确医疗技术逐步发展的背景下,肾脏替代治疗也在持续性更新,应对医护人员时刻保持信任感,以此在激发自身求生欲望的同时,强化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实习护生考核成绩、教学病例患者总满意度。其中教学病例患者总满意度以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满意度评价表对其护理满意度予以测评,若总分在80分以上为极满意,总分在65~79分为满意,总分在64及其以下则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极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各组实习护生考核成绩
参照组实习护生考核成绩最低分为64分,最高分为84分,中位数为(74.23±4.21)分;实验组实习护生考核成绩最低分为85分,最高分为96分,中位数为(91.28±4.03)分。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86 8,P<0.05)。
2.2 比较各组教学病例患者总满意度
观察组教学病例患者总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则为86.00%,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比较各组教学病例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对照组教学病例患者躯体功能评分为(51.39±7.40)分、心理功能评分为(52.11±8.34)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1.40±9.46)分、物质生活评分为(49.12±8.33)分;观察组教学病例患者躯体功能评分为(58.36±8.54)分、心理功能评分为(59.33±8.38)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8.45±9.61)分、物质生活评分为(57.39±8.40)分。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1 5、4.318 1、3.696 7、4.943 1,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