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2019-09-20刘琼
刘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潮流。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高等学校虽有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实行固定“单一化、批量制造”模式,学生普遍缺乏独立动手能力。倡导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创业人才的设想也只是水中映月,虚幻一场而已。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现状、难点和突出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发挥校园个性化创业文化引导、宣传等多角度提出指导对策,进而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并利用媒体交互平台,将成熟、典型的创新创业案例进行推广和应用。
一、个性化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联系
(一)个性化与个性化教育
个性(ind iv iduality)”是一个多学科概念,它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个性定义为:“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和教育熏陶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
个性化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种观念让学生得到发展的教育,实践中在尊重学生自身和爱好上,以和谐教育为基础、重点渗透结合突出个体教育为特性,它将会体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可谓是真正利用丰富教学资源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的动態教育过程。“个性化教育理念正是当今社会人才结构多元化培养,也是同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学规律的要求吻合。”
(二)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与设计理念,创业人才可以理解为在“创新”后面加上“创业”两字,即打破常规,对创业及应用的创新,或理解为在“创业”前面加上“创新”两字,规划了创业发展的方向,突出创新型创业。因此,“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内涵,体现以实践为主线,以创业意识的培养等为核心和内容,培养复合人才。
(三)个性化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在的联系
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实践中,坚持“教育个性化”的主张,教学活动改变了教师一手包办、唱“独角戏”的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发言、调查和研究,激发学生敢于突破常规、体验新事物。
二、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人大等9所高校率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些院校以各自独特方式开展实践,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创业模式。
模式一: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主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侧重点,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用竞赛等方式与课程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模式二:以北京航空大学为主以提高学生技能为侧重点,学校设立创业基金,针对如何创业开设“创业企业设立、研发”等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资金支柱及咨询服务。
模式三:以清华大学为主的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以社会活动为依托,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一部分院校逐渐加强了大学生创业的培养或者成立创业学院,在取得突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问题。
第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系统。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教育体系,而且创业教育课程也只有选修课,仅给予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规划,没能满足学生对创业的需求。
第二,创业指导与实践脱离。大学生创业不仅要有资金的支柱还与有经验的师资有很大关系,在开展创业实践课程需要走出课堂打开学生视野让他们的创意技能得到有效发挥。
第三,创业中忽视个性化培养。规范化管理(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PPT),缺乏了解学生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没有进行针对性培养。
(三)制约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究其源头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与手段、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三方面。
1.教育资源与手法的缺失延缓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师资、课本、资金等在教育资源缺失中占主要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中关键因素是师资,由于大部分教师只接受了短期培训,因此在课堂上重理论分析,缺乏操作,不能普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在教材方面,没有选取本土优质教材,只在传统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一系列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教学课程体系不完整。在资金方面,由于不能及时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有效资金支持,使许多学生自主创业计划缺乏具体的执行方案。
2.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延缓了创新教育自我进化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下,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还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目标短浅,认为稳定是家长与学生的追求目标,造成社会整体就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实施的氛围差。
3.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延缓了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普遍是以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综合教育三种为主,类似“填鸭式”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完全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还是以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开展。
三、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个体化差异为基础,在尊重个性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阶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减弱应试教育的标准化,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化的教育环境。
(一)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高校在进行个性化培养中应该重视以下两点:
一是借助“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利用个性化工作室为具有个性化学生创设一系列学习环境,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的能力。
二是依托“产学研”整合培训模式,构建与专业教育相协调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促进个性化工作室与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结合,利用作品展出等形式,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出现。
(二)以“做中学”为主要途径,构建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社会阅历、能力等因素的差异”来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原则。所以,各高校应该从创业角度,通过调整专业课程来加强学生实践创业意识的培养。
第一,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建立任务驱动教学环节体系,利用项目在实践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兴趣及实践创新能力。
第二,以互联网与校本为课程资源库,应用微视屏结合现场授课的一整套新型组织管理課程模式,以知识为取向面对学生开设学科前沿、创业就业方面等具有特色的优质课程。
第三,在跨学科课程方面,可以先让学生掌握创业基础内容,再根据需要利用工作室形式开设创意课程进行实践。
(三)以社会化多元评估抓手,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涉及“教”与“学”整个教育过程能够对创新创业效果进行评价、考核核监测。根据问卷与实践调研不同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不同观点,本研究可以从评价主体、评级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主要4方面来展开阐述(如表1、表2、表3所示)。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促进创业人才培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能处理创新团队中出现的问题,又能把握当前国家政策下创业所需求的理论知识及务实的工作态度。一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师的培养并且时而邀请具有创业能力的知名企业专家来学校开讲座指导;另一方面借助学校与社会共建平台,鼓励教师投入科研,安排教师实践中考察学习,进行创业一线的实践锻炼。
四、结语
在个性化教育的影响下,或许很多高校已经掀起了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热潮。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在运用国家政策于开放环境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家庭、学校等各个层面都在积极努力探索,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实践空间,完善科学评估体系……由此才能全方位、立体化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席阳.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3]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框架与理论价值[J].研究教育,2015(5).
[4]肖碧芳.职业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5]高兰恩.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17(21).
[6]魏文斌.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
[7]董同强,马秀峰.创客视角下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7).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