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阈下基于校企合作的德育模式探析
2019-09-20梁菁
据了解,截至2012年,全世界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共有5586家,其中,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也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1]而企业长寿的秘诀在于,他们都在传承“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是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需要,工匠的培养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全过程,不仅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未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迫切需要。
一、“工匠精神”的時代诉求
对于我国而言,“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自古庄子笔下的解牛神厨庖丁、承蜩高手佝偻者、斫轮大师轮扁,列子笔下的善射者纪昌,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等,不一而足,无不彰显“工匠精神”。然而,“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国曾一度遭到冷落。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启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品质革命”。3月29日,总理在国家质量颁奖晚会上再次提到工匠精神。
2016年5月8日,为迎合国家的需求,响应时代的呼唤,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以“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作为主题,刘延东副总理在启动仪式中提出“要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之一,且居于核心地位,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全体职教人的长期坚守。
二、“工匠精神导向德育模式”的内涵探析
“工匠精神”是指从业者在长期职业生涯中养成的职业风范,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主要表现为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职业的执着奉献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精神”需要从以下五个维度解读:
一是从哲学层面看,具有精神坚守和价值追求的工匠,谓之有匠心,有匠心之基,方能由技进道,进入这个职业领域的自由王国。
二是从文化层面看,但凡“工匠精神”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必须要有崇尚工匠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体制文化、管理文化、价值观文化,并使之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源流和社会“习惯”。
三是从制度层面看,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从法的高度去保护原创首创、保护知识产权,严格监管市场,惩罚造假售假,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和合力,此乃“工匠精神”生存基石。
四是从社会层面看,始终坚持潜心研发、专注学问、专心学习、爱岗敬业等,可谓之为“工匠精神”。
五是从价值理念层面看,“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层次最高的文化形态,其核心内涵与“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2]
“工匠精神”不仅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崛起,还能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也能促使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工匠精神”是所有职业人应具备的品质修养,而作为培养未来工匠的职业教育,更应当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紧扣时代发展的要求, 职业教育应大力倡导实施“工匠精神导向德育模式”,厚植“工匠精神”于道德素质教育全过程,作为培养“德技双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德为首,以技为主,匠心筑梦”,在进行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工匠精神”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内化于学生的精神生活,外显于学生的工作实践。
三、“工匠精神导向德育模式”的影响因素
“工匠精神”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及“工匠精神导向德育模式”的推行受到传统观念、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传统观念。从古代延续千年的“士农工商”等级制度可以看出,“士”代表做官或读书位居第一,“工”代表工匠仅排第三位,工匠是不被重视的职业。受到传统观念的熏陶,直至当下人们普遍认同“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惟有当官高”“惟文凭论英雄”的观点,对于工匠职业缺乏一种尊重心态,更谈不上敬畏和仰慕。
二是社会环境。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工匠精神”的培育缺少沃土,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冲击,劳动教育不断弱化,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的思想泛滥,致使工匠精神的培育缺少了全社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土壤”。 [2]在现实生活中,技能型人员薪酬体系不合理以及社会地位偏低的现状,导致工匠们难以安贫乐道、潜心钻研,在各行各业中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
三是教育环境。职业院校的德育类课程设置流于形式,缺乏实质,与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养的培育脱节;师资队伍普遍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无法做到言传身教,无法传承“工匠精神”的精髓;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技术水平等滞后于时代和产业的发展,与现实的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更达不到“工匠精神”对于技艺精湛的要求。
四、创新德育载体 传承“工匠精神”
多年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发展校企合作项目,目前已经成功搭建了“鲲鹏精密义齿、雷诺视光技术、科方临床检验、旭兰时刻美容”四个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以推进校企多方位合作、产教深层次融合,改革职业教育的一元化办学模式,打造育人双主体的办学格局。现以我院中医美容专业为例,谈谈如何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创新德育载体,培育“工匠精神”。
1.匠于心,铸就“工匠魂”——校企文化对接是前提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匠人必先淬炼心性,保持激情,培养职业认同感;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术。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对师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院校应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切实做到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将工匠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并将文化理念具体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提升校园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软实力。
2014年,我院与惠州旭兰美业有限公司协同创建一所集教学、临床、科研一体化的“旭兰美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学院在医学技术实训楼一楼提供160m2的实训场地,公司按照高端美容院的建设标准进行装修与设计,并配备了全套美容设施和设备。同时,在中心基础上设立学生创业园,让学生在模拟美容院中学习、实践和工作。利用仿职场环境和资源,按照职业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与实施人才培养,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达到职场化育人的目的。此外,我院在实训楼内精心开辟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美容文化廊、宣传栏、温馨标语等,营造浓郁的企业氛围,传递优秀企业的价值观。
笔者在担任中医美容班班主任期间,针对学生的德育现状,不断探索和构建具有美容专业特色的创新系列主题班会模式。为融入美容企业的孝文化、感恩文化和职业素养,分别构建了相关系列的主题班会,例如,感恩系列的“师恩情深 感谢有您”和“感谢父母 亲情回馈”,职场系列的“我是美业人”“职来职往”和“The Intern”,理想系列的“The Secret”“I HAVE A DREAM”和“时间胶囊”,等等。并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和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使主题班会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时代性,[3]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塑造匠心匠魂和提升职业素养都有着极为重大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2.精于工,雕琢“工匠神”——职业技能过硬是载体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人”要以技养身,嗜之越笃,技巧越工;竭其心智,穷其工力;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穷尽一生磨炼自己的技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教学质量标准,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养成和践行“工匠精神”。[2]
我院中医美容专业依托校企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校企协商确立主干课程;围绕美容行业用人需求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企业高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反馈,相应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减少部分以理论为主的专业课课时,增加主干课程的实训课时,强化“匠技”的培训。同时,在思政课程中设置观看《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系列节目的环节,讲授“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让学生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提倡“课程思政化”,倡导每位专业教师在上课期间利用3min时间向学生传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匠心筑梦”的职业信念。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设置课程的导向,构建基于美容工作流程的中医美容专业课程体系。
此外,由企业派出技术骨干参与新生的入学思想教育,协同专业教学工作,不定期在我院举办美容相关讲座。借助企业旗下的连锁美容院,我院派美容专业教师进企挂职锻炼,美容专业学生进行校外美容培训、市场实践和顶岗实习等。[4]“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贯彻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课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教育、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使教育教学全过程符合技术传授和职业素养培育的双重要求。
以创校园美容文化特色,提高美容企业服务意識,营造“强技能重实操”氛围为目标,美容专业每年在学院举办一次技能大赛,邀请企业专家担任评委。技能比赛既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也是展示学生自我风采的舞台。我院以此为契机,搭建技能大赛平台,建立健全的校赛制度,把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参照行业岗位的标准来评定学生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以达到以赛促学、训赛融通、锻造“工匠精神”的目的。过硬技能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而技能竞赛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重要平台,是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3.品于行,塑造“工匠人”——“现代学徒制”是趋势
在德国,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所谓“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5]现代学徒制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与传统学徒的实习实训相结合,综合了现代教育的效率优势和传统学徒制的经验优势,构建成为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不仅注重师傅向徒弟的言传身教,更重视在师傅“传帮带”的过程中注入“工匠精神”思想,薪火相传,夯实具有工匠基础的人力资源;从以往侧重技术和理论的讲解,向侧重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现代学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形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2017年,我院与香港雅姬乐集团正式签署“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中医美容专业(现代学徒制)建设指导委员会,标志着我院成为惠州市首家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展现了我院在校企合作方式上的新突破,进一步拓展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内涵。我院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构建现代学徒制育人新模式。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以实训中心项目建设为引导,以“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探索实现学院与企业、专业与产业、基地与车间、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教学与岗位等“六个对接”,推广“师带徒、徒拜师”手把手传授技术的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重塑“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五、校企共铸“工匠精神”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人核心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必须贯彻的教学目标。构建“工匠精神导向德育模式”,以“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职业教育的价值向导,坚持“以德为首,以技为主,匠心筑梦”的职业教育信念,将“工匠精神”厚植于道德素质教育全过程,并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之魂。充分利用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开展“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与养成教育,实施“校企文化对接以铸匠魂、职业技能训练以琢匠神、学徒制推行以造匠人”等路径,促进“工匠精神”内化为职业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业活动的自觉行动,以创新德育载体,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和传承。
参考文献: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
[2]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7-40.
[3]梁菁.创新主题班会模式,夯实中职德育建设[J].广东教育·职教,2017(5):44-46.
[4]梁菁.校企合作共建美容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4):11-12.
[5]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98.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