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分”视角下的高校团学工作探析
2019-09-20李健文
李健文
[摘 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媒体时代,对共青团工作在多样性和创新性上有了更高要求,各级团学组织在围绕中心工作、切合时代主题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细化团学工作,提炼出富有成效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结合专业特点,笔者将“微积分”思维正确运用于团组织建设,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与经验成果,深度解析“微积分”视角下的高校团学工作。
[关键词] 共青团;团学工作;微积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8-0052-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的工作,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在思想、组织、服务上凝聚青年,促进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是我们团学工作者的使命。团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仅要牢记根本任务,担负政治责任,武装理论基础,加强思想引领,更要结合新时期广大青年的特点,丰富工作内涵,细化工作模块,加强自身对共青团工作理解的同时,融入富有特色的创新元素,促进青年自发向党团组织靠拢,凝心聚力,推进团组织建设与发展。
高校共青团工作,引领为纲,指导为先,细致为宜,积累为重,正如数学中的“微积分”思想,把握“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主线,细化教育模块;牢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不断积累经验。做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工作者,就是要做好团学工作中的“微积分”问题。
一“微积分”思维的概念界定以及与团学工作联系的内涵
1 “微积分”思维的概念界定
数学中,微积分一般分为微分和积分。微分学包括求导数的运算,是一套关于变化率的理论。它使得函数、速度、加速度和曲线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号进行讨论。积分学,包括求积分的运算,为定义和计算面积、体积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简而言之,看待一件事物,微分就是细化,而积分则是累积。
2 “微积分”思维与团学工作联系的内涵
运用于团学工作,顾名思义,微分就是将团学工作细微化,由团组织覆盖到每一位团员,每一位青年,加强青年参与度,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除了对象的细微化,团学活动同时也需要细微化,从团日活动到微团课,从社会实践到志愿者服务,每一项活动由上及下,切合共青团工作主旨,结合文件要求,细化执行过程,覆盖全体青年。与此同时,所谓积分,一方面,汇聚青年思潮,引领青年思想,把青年的心凝聚起来,共同为组织建设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将所有团学活动定期汇总、提炼,不单单让广大学生从每一项活动中有所得,更要在每一类活动中有所学,从活动中学习党团理论知识,深知活动背后的重大意义,储备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甚至将各团组织的系列活动打造成院部系乃至学校的特色品牌团学活动,扩大影响力,以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广义积分中,还有“无限”的概念,而运用于共青团工作,就是指团学工作是不可量化的,是不断衍生、传播、发扬、升华的。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与接班人,团员是不断发展的,万千青年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在党的领导下,刻苦学习,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凝心聚力促进团组织建设。由此可见,共青团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立德树人,无穷尽也。
二 “微积分”思维在高校团学工作中运用的实际意义
1 “微积分”思维为共青团工作提供有力导向
“微积分”思维紧扣时代主题,切合党和国家对于青年的要求以及关于共青团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其“微分”思想代表细化工作、覆盖全体;“积分”思维代表汇聚思想、总结经验;“无限”思想代表砥砺前行、继承发扬。这是对当今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概括与提炼,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导向和依据,为引领青年成长成才而不懈努力。
2 “微积分”思维为共青团工作提供可度量化指标
虽然团学工作无法量化,但运用理科思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度量。“PU”第二课堂管理、E-class易班以及智慧团建等互联网平台或APP的介入就实现了这种功能,将团组织、团员信息,甚至是团学活动发布在可视化、可管理的动态云端,结合大数据时代特色,团学工作依托这些平台,细化过程,再总结汇总,数据信息可调可控可掌握,随时随地了解团员动态和组织建设情况,大大简化了日常教育管理。因此,“微积分”思维可以在诸多第三方平台的协助之下,为共青团工作提供可度量化指标。
3 “微积分”模式为共青团工作带来创新元素
团学工作是有主旋律和大方向的,但绝不是循规蹈矩的,青年一代是有梦想、爱创造的,因此高校團学工作一定以青年为主体,符合青年特点,聚拢青年思潮。“微积分”思想将高数与团学紧密结合,贴近学生实际,概念新颖富有内涵,对青年具有一定吸引力,同时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团学工作者作为主导,给予广大青年学子实践、创新的机会,搭建多种平台,鼓励青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
三“微积分”视角下高校如何开展团学工作
1 “微分”模式推进从严治团,全面细化完善组织建设
借助智慧团建等网络平台,各高校、各院系团委应当及时、准确地将所有组织、团员信息录入数据库,以实现线上线下双向管理,同时秉持由上及下,由面到点,即团委-团总支-团支部的组织架构模式。为全面深化团组织建设。开展“一二一二”团学骨干发展工程,即一年一次团干户外素质拓展,一年两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一学期一次团学干部培训会,一学期两次团支书大会,培养团干责任意识,提升团干综合能力,加速支部体系建设
按照“一心双环”的构建模式搭建各团学组织,从思想、文化、学业、心理、体育、创业等多方面促进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提升综合素养。各组织均需有详细严格的规章制度及工作章程;各团总支以及团支部书记每一年度在换届之前进行“双述双评”工作,将“从严治团”做细做小做实。
2 “积分”模式深化思想引领,多措并举助力青年起航
青年思想是丰富的,多元的,作为团学工作者以及指导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凝心聚力,汇聚青年思潮,引领青年思想,把握时代主线,教育青年成才。
按期开展意义重大的主题团日活动、微团课、青年大学习、信仰公开课、红色教育等,多措并举,引领青年握紧时代主题,凝结支部力量,夯实理论基础,扩大支部影响,提升个人素质,创造社会价值,坚定青年的思想与信仰。同时,利用线上线下双向平台,定期推送具有教育意义的团学主题文章,宣传团学活动,升华思想引领的重大意义与价值。将“积分”模式运用于思想引领,促進青年在活动中积累,在实践中成长。
3 “微分”模式推进实践育人,青年“雷锋”服务校园内外
实践育人工作,需落细落实,见微而知著,以小而见大。
各高校可以通过雷锋周等系列活动将志愿公益精神洒满校园每个角落。通过走访民工子弟学校、社区活动中心等志愿公益活动辐射社区,营造学校周边和谐环境。面向社会,引领学生开展公益支教、关爱弱势群体等公益服务。积极投身社会公益,覆盖每一位青年,培养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与此同时,力争实现社会实践群覆盖,各高校、各院系全面开展紧扣主题、意义深远的寒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特色团队,推出经典项目,探求实践成果,回报社会和人民,促进全体青年的成长。
倾力实施“3C”提升计划,促进青年创新,鼓励青年创业,激发青年创意。为青年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提供坚实后盾与广阔平台。
4 “积分”模式打造特色品牌,促进青年树立文化自信
高校共青团工作,有一项重大任务就是以促进青年素质养成为目的,打造特色品牌工程,以“积分”思维鼓励学生专注日常学习、活动积累,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以笔者所在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为例。
一是开展“梦药启航”新生导航工程,围绕“新生第一课”“家长座谈会”“药引未来”学长导航计划、“遇见你预见自己”主题班会等活动,宣扬校史校情、普及校纪校规、交流专业思想,帮助新生全面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
二是实施“厚德端行,励志修身”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围绕文明课堂、文明就餐等内容,设立“青年文明岗”、聘请“文明督导员”与“护花使者”,线上线下双向教育。开展“文明校园,从我做起”爱校周活动与“青春与文明同行”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全院青年签署“文明承诺书”,并集中学习“文明修身手册”。
三是实施“鹿鸣驿站”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以鹿鸣读书会,Keep running酷跑协会、理院讲堂为平台,从“健脑、健心、健体”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务处联合实施“鹿鸣驿站”摘星计划,纳入拔尖计划选拔。现共组成116个学生小组,参与人数达1975人。
四是开展肆彩新时代班级风采大赛,分为“兰室打造”寝室文化大赛、班服班徽设计大赛以及肆彩才艺大赛等,丰富校园文化,展现青春风貌;
五是以“民族、民俗”为主题,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及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师生座谈、中秋联欢、学校校史校歌等主题活动;同时,加强青年树立文化自信,开展民俗文化节,弘扬传统文化。
5 用“无限”的眼光看待团学工作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团学工作,必定是对青年有极大教育意义的,取得的成果只是附赠品,并且属于过去,我们团学工作者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之上,更大程度的在团组织建设中,在团学活动中,给青年学生带来收获,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因此,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需要不断地拓宽思路和眼界,加强交流与学习,多往青年群体中走一走,多听一听青年学生的诉求,用“无限”的眼光去对待团学工作,不断的传播、继承、发扬,让每一位青年沐浴在共青团青春温暖的朝阳之中。
参考文献:
[1]刘亚男.高校共青团育人价值体系研究[J].青年工作,2017(25):54-60.
[2]陶帆,王丽芳.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01.
[3]栾海清.对新时期高校团学工作者素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5(10):133-134.
[4]王璇.在高校团学活动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J].新西部,2017(17):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