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管理,从解决好“三做一效”着力

2019-09-20黄兆全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8期

黄兆全

[摘 要] 优化学校管理过程,提升教育和教学管理水平,应从科学处理管理实践中“三做一效”的问题着力,即处理好“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和出成效”的问题,这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出成效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任务不清、目标不明、责任不实和方法不当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管理效率,也影响着队伍建设和学校的发展。实践表明,处理好管理实践中“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和出成效”的问题,是克服和规避不利因素,调动和开发各方面积极因素,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

处理好“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的关系,是合理确定“该做什么”的重要前提。“想做什么”是工作的期望和理想目標,它具有理想化、意愿化和期望化等特征;虽然理想可能远大、目标和期望可能较高,但往往受生源、师资、教育资源等学校办学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制约,而难以全面达成。“能做什么”是基于学校软件、硬件等校情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具有校本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其目标可能定位不高,却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该做什么”则是综合“想做”的期望和“能做”的现实,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的合理、可行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因此,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论是整体工作的规划,或是各个部门的任务分工,还是某一专项工作的安排,都应从“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入手,合理定位“该做什么”的内涵目标和外延任务;这样才能依据工作目标、部门工作职能和个人的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并确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才能避免任务上的模糊性或虚拟性,克服目标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在方向正确、任务清楚、目标明确和可行的前提下,合理解决“谁来做更合适”的问题,进而谋划“如何做更有效”的问题。

二、解决好“谁来做”的问题

解决好“谁来做”的问题,就是要科学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各个工作岗位人员应承担的任务和每个角色的具体责任。如果任务分配不合理,承担任务的部门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人员搭配及分工不科学,不仅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因为分配给部门或者个人的任务与其应承担的业务不匹配,出现任务领会和理解上的偏差,以及执行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甚而导致环节上的缺位和落实过程中推诿、扯皮、重复或疏漏等问题的出现。科学处理“谁来做”的问题,既要依据工作任务的内涵目标和外延范围,及部门的职责和个人的能力实际来通盘考虑,又要在“做”的过程中加强督导,使相关责任部门和工作承担者在任务理解准确、领会到位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决好“如何做”和“做得好”的问题。这样才能为任务执行“不打折”、落实过程“不绕弯”、策略和方法上“有创新”、达成目标“有突破”奠定好基础。

三、解决好“怎么做”的问题

确定了“做什么”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谁来做”的分工之后,“如何做”就成了能否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关键。通畅和便捷的“路径”是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和按步骤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科学的策略和方法则是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的措施保证。找准路径、优选策略和方法,需要管理者从多层面、多视角来分析和思考问题,用勤于学习、善于吸纳、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调整工作思路,规划工作路径,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谋划最佳的实践策略,并在实践过程中与时俱进地不断优化方法和改进策略。这样才能为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达成提供好路径、策略和环境保障,确保各个层面的管理工作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进而顺利达成目标。

四、解决好“出成效”的问题

不论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常规工作,还是探索改革之路的试验性、探究性工作,只有组织管理工作“做得细”、策略和方法“用得好”、实施过程“做得实”,才能实现效率高、效果好的工作目标;也只有做到工作效率高、效果好,才可以说是工作“做得好”。要解决好“出成效”的问题,管理者就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引领广大教职工,以职业责任意识,敬业和奉献的事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督导各个岗位的实践者,按照工作规划、安排、路径和策略,以科学的方法、发展的理念和进取的精神,创造性地做实、做精和做好各项工作;引导实践者沿着“实践中学习实践、反思中改进思路、探索中创新措施”的发展之路前行,使其在实践中创新措施、在挫折中改进方法、在攻坚中实现高效。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