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路径分析

2019-09-20王应伟

商情 2019年38期
关键词: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王应伟

【摘要】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因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就很有必要,但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进校园却止步不前,从学校、教师、个人、社会等四个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性,需要学校确立正确的育人理念,通过传统文化与时代、与环境、与学生、与网络等结合,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文化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进校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要首先相信、学习、传播、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正是贯彻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之一。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家不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在现实看来这一精神并未得到认真的贯彻,其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从学校、教师到学生、社会等等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这一现象较为明显。

(一)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未真正确立文化育人的理念。部分人认为高职学生基础较差,让他们学一点技能就行了,出去有碗饭吃就行了,没有必要为难他们去学文化。什么“之乎者也”、什么《论语》、《诗经》、《红楼梦》、什么京剧、书法、国画等对于高职学生是没有意义。一是认为他们不愿学,二是认为他们学不懂,三是学了也没有用。他们认为是技能立人,而不是文化育人。

学校层面未制定总体实施计划。大多高职院校并未就传统文化制定出总体实施计划,更多是在学科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点滴的提及。高职院校更多精力放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训室建设等等。总体实施计划的缺乏意味在学校发展中传统文化是缺位的,是可有可无了。

学校层面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展未提供基本的保障。高职院校就传统文化进校园未指定专人负责。如有活动,一般由于团委、宣传部、基础部等临时负责开展。学校也未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传统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在课时安排也未给传统文化的一定的课时。总之,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未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使其难以有效开展起来。

(二)教师层面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师资数量不足。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主要是技能型专业教师的招聘,而对于传统文化师资招聘较少,学校未按一定比例配齐师资。传统文化师资主要来自于中国哲学、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书画等专业,这些专业专业性强、难以替代。传统文化的师资主要是高职院校基础部教授文化通识课的教师,一般仅有三、五位教师的规模。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师资整体素养不高。当下专业师资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宽度与深度都是有所欠缺的,对思想的理解体会也是不够深入的。如基本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大多专业文化教师都很难背诵,更不要说非专业的辅导教师、团委等指导教师。大多校园文化活动由团委、学生会及辅导教师在组织进行,他们传统文化素养的不足大大影响着传统文化活动的效果。

(三)学生层面

高职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相对较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高职学生的生源来源于中职升高职、高考招生、分类招生等形式。中职主要集中于专业技能的学习,甚至文化、专业都未能好好学习。而高中毕业的同学由于基础文化知识较差,高职成为他们最后的选择,读高职的目的是习得一门技能求得生存。不管中职生还是高中生,传统文化的学习都在他们的视野之外。整体来看,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是极其匮乏的。

高职学生定义他们的学习目的仅仅是学习一门生存的技能。高职学生认为他们是职业学院的学生,学习是以技能学习为主,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一不能当饭吃、二不能找工作、三不能赚钱等,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误区,未能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高职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高职学生成绩不好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外来文化对其影响也是个中原因之一。部分外来文化具有娱乐性、快餐性、功利性,它吸引着高职学生。其内容充斥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等,对高职学生的三观起着负面的导向作用。追韩剧、看日本动漫、看NBA、吃肯德鸡、过西方节日、穿着打扮西化等,严重侵蚀着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念等。传统文化必须主动进场,占领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正面导向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四)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对传统文化持相对的消极态度。建国初期,传统文化的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社会层面处于弱化的地位,甚至被迫退场的印象。

一些人在市场经济的场景中追逐着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封建的、落后的东西。拿来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人们较少去追求永恒、价值、信仰等,传统文化对于一些人而言是虚无缥缈的、是空洞的、是无用的。因此,社会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不利的。当然,国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了各种政策以此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复兴。

二、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选择

(一)立德树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

冯友兰先生认为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圣外王”、“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齊家治国平天下”等,都从不同角度强调高尚的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成为君子、圣人的最重要的核心。中国历来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道德是使人成其人,成为一般人,而非专门性的人。新时期党的教育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尽管是以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不能与这个根本任务相背离,更应注重高职学生德育的培养。一般意义上而言,学生的道德与其知识技能是正比的,中国文化讲厚德载物等,莫不是此意思的表达。高职院校一定把立德树人真正深入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去,而不是形式的、功利的去实施,否则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将受到影响。

立德树人的源泉来自于文化,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德就是“善”、“仁”等意思。历史上的“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等都是对道德的生动诠释。高职院校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确立文化育人的理念。立德树人是目的,文化育人是手段。文化是灵魂、是信仰、是家园。大学生必须传承、发展,才能成其为人。大学生不仅仅是肉身的生成,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的生成。文化的基因需要高职学生去传递。

(二)经典原著与自编教材相结合

高职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应主要以原著为主。传统文化中的的《三字经》、《论语》、《宋词》等就是很好的教材,最好的教材就是经典原著。当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很多高校都把读经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通过读经典原著从而实现文而化之、德润其身。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读原著、悟原著、懂原著、用原著,不因为原著已具有数千年、数百年的历史而认为没有价值。中华文化正是在对经典原著的阅读中、理解中、注解中、践行中不断的发扬光大的。

在读原著的同时,高职院校也要注意自编教材的开发使用。经典原著很好,但可能存在简单、枯燥、抽象、晦涩等等特点,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存在较大的理解困难。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实际、社会现实,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组织教师编写生动有趣、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自编教材。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当前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还不够丰富。当然,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首先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展开这是正确的,毕竟传统文化是以各种具体的行为、技艺为载体的。书法、国画、京剧、武术等传统文化需要人们去亲自实践,才能感受他们的魅力所在。对于学生而言,也比较喜欢各式实践活动,当下学校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如“开笔礼”、“成人礼”、“书画展”、“茶艺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但从另一层面来讲,保持对传统文化持久的、有效的、整体的兴趣,以至实现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不仅仅是实践活动的问题,还需要学生持久而深入的理论学习。通过对传统文化理论的系统学习,才能理解本质的层面,才能践行其理论。当下,学校仅仅是举办多样的、热闹的传统文化活动,然而在热闹的活动后学生们又忽归于平静,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已经忘却。即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形式化等。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活动的举行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彼此促进,从而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学生持久的追求。

(四)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精华。它的历史性、抽象性让后来者对其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高职学生更是如此。传统文化所讲的是古代的事情,现在这种事情已经不存在,或者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化所讲的理论由于使用的文言文,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以其抽象性让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从高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从他们生活的场景入手,从他们生活的地方历史、地方文化、风土人情等入手,即传统文化要与学生的所在地域文化结合。

地域文化具有地方性、特色性、民族性等。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调研学习,了解当地代表性的文化。有些地方具有茶文化、夜郎文化、红军文化、军屯文化、酒文化等。在进行传统文化活动中,可以进行“茶文化”等为主题的活动与教学,抽离出传统文化中关于茶的理论、案例等进行探讨学习。可以习茶艺、研《茶经》、悟茶道,并以此拓展到茶与道德、茶与人生等探讨中来。这样,从点到面,从古到今,从他到我,从熟悉的事物进入传统文化学习中,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五)传统教学与网络媒体结合

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般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的形式开展。在网络社会发展的今天,谁拥有网络,谁就拥有了未来。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的同时,应全方位的融入网络世界,占领网络阵地。在高职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网络生活占比相当大,QQ、微信、微信公众号、论坛、微博、抖音等各种社交平台不断涌现,占领着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传统文化必须进入这些场地,宣传传统文化,成为高职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载体。网络是一切事物的趋势,万物互联,网络也是教育的趋势。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制作生动有趣、短小精悍、有感染力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主动吸引学生的关注、了解、学习、模仿。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大学生要坚持“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根本,文化育人理念应深入内心。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结合、与地方的结合、与网络的结合、与学生的结合,才能真正走向大学生的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他们的精神血液,使他们成其为人,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2017.1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01.

[4]王和主编.中国传统文化[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主编.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2014年“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项目撷英[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04.

[6]陈三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瓶颈”和破解之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95-96.

猜你喜欢

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