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2019-09-20岳敏
岳敏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顺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已经提出,就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了推广。经过近年来教学实践的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运用过程中,由于操作手段的某些偏差,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也存在着某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主要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予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9-0096-01
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员间的分工协作、相互讨论、交流,达到学习的目的,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思想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由于个别教师操作的偏差,使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小组合作学习单从形式上来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认可的,其中体现的教育意义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只有形式还是不够的,其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中更为重要的内容。现阶段,由于某些教师在实施中的错误做法,导致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是一节课下来,却发现学生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更不用说发展能力了。从而导致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过于形式化,完全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当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彻底的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配,充分的注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主体转化为教学主导,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只是起到指导、引导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只是作为旁观者来监督学生的小学合作学习,这种情况虽然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也有可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出现错误。
(三)学生个人学习、思考的处理不当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指针对小组内每位成员的,教师应首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将个人的意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最后互相完善,得出最优的结论。在实施中,有些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还有一些教师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结论的正确性,让小组中的优等生代替其他人进行探究学习,完全忽视了其他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转化为以优等生为主。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法的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主要还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握好实施的尺度,对一些关系处理的不太恰当造成的。因此,笔者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策略。
(一)把握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形式与目标的关系
在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重点处理好形式与目标的关系。首先教师应明确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即学生应围绕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鼓励组内的每位学生都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以后再展开小组讨论的环节,并让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发言,发表意见,从根本上保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与目标的统一。
(二)学生和教师应有正确的定位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和学习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确认都要有学生进行参与,教师是“导演”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只负责细致的观察和监督,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或讨论时出现分歧时,教师才会介入,及时的进行点拨与纠正,使学生的探究结果不会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把握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度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整个过程都是合作学习的,而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独立学习给予支持的,没有学生的獨立学习也就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因此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法时,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其中就要有一部分学生的独立学习时间,但是独立和合作学习的度要掌握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身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把握好尺度,一定会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纪振辉.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9):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