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探究模式的引入浅谈
2019-09-20郑华
郑华
摘 要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能破除“自我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
关键词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9-0062-01
高中新课程已在我省全面实施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引导学生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问题 假设 推理 验证 结论”进行探究,但还需对具体课程进行具体分析。
一、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真实情景中
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科技、生产都有密切关系,这就很利于化学教师创设情景,如可以用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她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必然产生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在这种欲望中自然形成。
二、创设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
课程内容问题化,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某一问题学生给予解决,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此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转为一种探究的动力。如何在教学中造成认知冲突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1)揭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以前已有了一些非科学的概念,这可能妨碍新知识的学习,例如碳酸钠在生活中俗名叫纯碱,而按化学中的分类却不是碱。(2)揭示旧知识和新事实的矛盾。(3)揭示规律性与个性的矛盾。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归纳,把已学的知识规律化,并用于认识或解决新事物。
三、改进实验教学,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高中阶段的各类化学实验,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充分利用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价值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如在学习“Cu-Zn”原电池时,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的探究实验,通过同学们亲自动手、亲自观察、亲自体验实验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想解决那些意料不到的实验现象——铜片表面出现气泡及溶液的颜色变化,于是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进行问题探究、实验设计和验证,直至理解掌握为止。
(二)探索性实验设计
化学新教材中,某些章节后设置了一定量实验思考题,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教材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思考题的要求,设计成实验方案,再让同学们进行实验研究、探索。
四、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化学新教材中,每一章节都设置了很多思考与讨论题,教师可以抓住教材上的这个优势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同学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五、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渗透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科学方法并不神秘,但科学方法不是机械的程序和僵化的教条,它是多元的、创新的。对于化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应注意科学方法的灵活性。
总之,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摆正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