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账户视域下的大学生选课行为分析

2019-09-20胡国生陈敬学

时代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体系

胡国生 陈敬学

【摘要】本文结合行为金融学的心理账户理论,阐述了高年级大学生在选修课程中的心理效应,认为选修课程虽然能对学生带来的课程积极效应,但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存在的机会损失效应,如果机会损失效应大于课程积极效应的时候,学生会放弃选修课程。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体系;选课行为;从众行为;心理账户

一、引言

学分制首创于19世纪末期美国的哈佛大学,我国北京大学在1918年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实行。2011年07月,湖北省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规定,在校大学生收费统一按学分标准收取,为减轻学生教育成本,湖北省各高校专业培养方案都规定了最低学分制,降低了整体的学分要求,实行“先选课后缴费”的原则。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建设方面,一般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相对于前三种类型,专业选修课弹性大选择多,一般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难度大一点的专业前沿性选修课基本上在大四上学期。大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面临不同的选择,找工作、考研和出国留学是三大主流,這个时候的学生面临着学分修满了是不是继续多选课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得依据学分定价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

卢晓东(2016)认为学费是社会敏感问题之一,稳步推进学分制发展能有力推动学生选课。学费一旦跟学分挂钩在一起,如果高校收费机制不科学的话,将会降低大学生选修更多学分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潘芳和张会兵(2017)从定量计算的角度分析大学学生选课行为,结果发现学生选修的课程与培养方案的要求还有一定偏差,学生对应该如何选修具体的课程缺乏明确的科学方法指导。因此,为提高学生选课质量,需要从培养方案的优化和选课方法的指导两个方面入手。要更好地实施学分制,在外部环境上处理好课程考核方式等问题(程红艳,2016)。由于课程设置不科学,选修课程过少,加之高年级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时间压力,大学生选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何祥荣、张哲凉和刘伟兰通过SPPS进行学生层面的选择行为偏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在选课前对课程设置、教师了解和课程特点等方面较欠缺。综合以上研究,学生选不选课,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二是客观因素,包括课程本身特点和学分体系。

二、心理账户与选课行为

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群习惯把金钱、时间和精力等分成不同类别看待,这是由Tversky和Kahneman(1981)年在前景理论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在学分制模式下,大学生只要完成学分就可以毕业,会不会继续选修多余的课程,则要学生考虑本身的效应问题,换一种模式讲,学分修满之前的同样学分课程和学分修满之后的同样学分课程所带来的效应是不一样的,这里就存在选课的心理账户效应。虽然所修课程存在难度的差异,但修完一门课程肯定会给学生达到知识效应的提高,这是无以至否的,但存在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因为更多的学生认为在高年级多修一门课,意味着他要多付出时间,而这些时间与准备考研或者出去实习找工作会存在一定冲突。因此,更多的学生选择多余学分的课程都会权衡时间的效应,除非这门课对考研或者找工作有潜在作用。

对于如何编辑心理账户,Thlahler(1985)总结并发展了心理账户理论,因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个人会将两个不同的前景视为一种联合现象(x、y),并根据心理账户分类的方法将这两种联合结局以合并v(x+y)或者分开v(x)+V(y)的方式来编辑,这里v表示效应的函数。根据这一理论,大学生选修课程会以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要合并编辑还是分开编辑,如果V(x)+V(y)>(x+y),分开编辑要比合并编辑强,如果V(x)+V(y)

我们假设修满学分的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考研学生,比例达到30-50%左右,有的不好找工作的专业比例可能会更高:一类是待业找工作的学生,指的是在学校期间准备各种入职笔试和培训,特别是公务考试(全国各类高校占比都比较大)。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最宝贵的,他们的心理账户分类是以时间为标准,存在着时间带来的机会损失效应。这里得分析考研学生基于时间的混合利得和混合损失两种情况下。假设v(选课)为选修课程的效应,一般有vG(选课)≥0,因为修一门可以给学生带来知识的正回报;选修课程的同时存在时间的损失,考研同学可以更多的实际学习,因此存在同一时间的复习效应v(复习),因为上课了,复习时间就少了,V(复习)在这里是个负值,也就是时间机会损失效应。

如果v(选课)+v(复习)<0的话,这些考研的同学肯定不会再愿意多选课。如果v(选课)+v(复习)>0的话,理论上考研同学会加入选课队伍,因为对他们来讲本身总体效应没有下降,但是总体效应是提高了,他们的考研的效应反而减少了,这样就产生了可选可不选的心理状况。如果v(选课)+V(复习)>0,且v(选课)+v(复习)0,且V(选课)+v(复习)》v(选课+复习),这个时候学生会选择该课程。同样的原理也适合于待业找工作的同学。

通过Thahle(心理账户理论的编辑效应分析,对于高年级大学生选修课程,不能单独看该课程对学生带来的积极效应,而更多地要考察选修改课程更改学生带来的机会损失效应。因此,在高年级课程设计方面,选修课应该注意学生需求的细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选修该课程的意愿。

三、小结与建议

在学分制模式下,大学生选课一般遵循自身效应最大化的原则,而不会完全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来选择课程。在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基础课程和必修课课程一般放在低年级上,二选修课程放在高年级上,高年级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双重选择时,选课往往以节省时间为主要目的,只要学分满足毕业要求即可。本文的心理账户效应理论告诉我们,高年级课程体系如果注重学生需求的细分,还是可以增加学生选择更多学分。因此,本文建议:

优化培养方案,注重学生需求的细分。学生需求细分需要从产业需求及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入手,特别是课程的设置时间选择上要深入研究,高年级很重要的课程需要设置限制,加强对学生选课的约束力度。

注重学生选课的行为引导。大学生选择选修课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去研究适不适合自己选,往往选择参考他人的选课。因此,培养方案里面需要开始学科导论等课程,详细介绍专业课程的分布情况,而且在在线课程选择系统里面,具有对该课程及其应用详细介绍的链接。

注重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高年级高难度的选修课,要注重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降低学生考试的压力,免得在课程考试上花费很多时间,因为时间效应会促使很多同学放弃修更多的学分。

猜你喜欢

学分制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中职学分制改革及思考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休学创业要以“完全学分制”为前提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