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2019-09-20王欣蕾曾煜

时代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科技金融制度创新节能环保

王欣蕾 曾煜

【摘要】节能环保产业是一个应时代需求而生的新兴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将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京津冀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科技金融的支持,本文从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科技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京津冀区域内科技金融制度创新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节能环保;科技金融;制度创新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和谐美丽的中国,必须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建立并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进而增强节能环保产业的实力。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该产业具有高科技性、正外部性和一定的风险性。科技金融属于产业金融的范畴,主要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在科技金融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新兴产业能得以迅速稳定的发展,在科技金融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才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基础。所以,本文将针对三地节能环保产业中科技金融制度的创新进一步研究。

一、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

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已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关注,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逐渐成为全球环保市场的重要支柱。几年间,中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治理环境污染刻不容缓,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更是迫在眉睫,尽管2010年该产业总产值为2万亿元、从业人数为2800万人,2015年底增长到4.5万亿元,从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并且涌现出70余家年营收入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但目前总体规模仍相对较小,还需大力丰富和延伸其内涵和边界。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较为发达的地区,以重工业为主,但也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之一。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特别是雾霾肆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与噪声污染也十分严重,这令三地逼不得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重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京津冀地区各级政府通过加强科技金融制度的创新,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正发生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制度创新的角度,研究如何促进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科技金融资源共享缓慢

据介绍,中关村拥有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的大量创新资源,并在诸多领域都遥遥领先,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研发服务和技术辐射中心。2016年,中关村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总收入达5917亿元,占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的14%,约占全国的1/10;企业数量1500余家,上市企业数23家;在节能环保等领域中,培育了很多领军企业,如:龙源电力、碧水源等。与之相比,津冀两地的节能环保技术在钢铁、水泥、玻璃等6个典型行业中明显较为薄弱,特别是河北的节能环保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均处在京津之后,需要进一步提升。从目前来看,河北省环保企业没有完全掌握节能环保的核心技术,一些关键设备不能自给自足,仍需国外进口,而部分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区域内现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的共享进展缓慢,共享的资源有限,创新能力不均,使得三地内有关节能环保的科技资源未能合理有效利用,使用效率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

“津冀”两地节能环保产业的主导技术和产品虽基本都满足市场需求,重点技术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原始创新较少,归根结底是其节能环保产业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紧张的投研资金使产业内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这也从侧面体现出科技金融资源未能有效充分的利用。主要是由于京津冀地区没有宣传和发扬共享精神,也未能传承和落实好科技金融资源共享的社会价值,从而导致了区域资源共享机制的不完善。科技金融资源共享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如果不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只是一味的投资,那么新的资源将再一次浪费与重复,无法充分利用科技金融的优势,三地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

(二)“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缺乏科技金融的信息共享平台

由于节能环保产业受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核心技术有待提高等原因,全国的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行业的龙头企业明显不足,均未能进入全国500强,难以起到引領作用。尤其是河北省的节能环保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较小,节能环保企业以小型民营为主,导致了没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实力,自主生产能力不足,拥有的国际品牌产品少,产品的自身及附属价值较低,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发困难。

目前,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偏小,经济联系不紧密,产业多表现为较低的集中度,进而增加了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向前推进的难度。该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地的产业落差、相关平台机制不完善。河北省的经济发展逐渐变为封闭内循环的模式,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够,虽临近具有高新技术成果的北京,但也未充分利用其优势,北京在冀的转化率仅为5%,而在江浙等地对转化率却高达75%。加强三地科技成果的跨区域转移能够有效促进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中科技金融资源的共享,然而,从一些数据中发现,北京给予津冀两地的科技资源比例不高。2012-2014年,天津和河北占北京输出外省市技术合同总额的比例相应为4.2%、14%;20%、2.4%;1.17%、1.39%,呈逐渐下降趋势,在全国省市中的排名更是日趋落后,可见两地并没有借助到所在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承接到更多科技资源的转移。目前,虽然北京的首都科技条件服务平台、天津的大数据云平台、河北的科技基础条件网络平台都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数据信息,但缺乏科技金融的信息共享平台,令三地节能环保产业中科技金融发展受到制约。

(三)“三地”节能环保产业中科技金融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

京津冀三地市场不规范,有严重的地方保护、行业垄断、恶性竞争等现象,市场监管不到位,使用的一些设备不合格,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等市场化服务模式需要进一步改进;节能环保法规体系不健全,财税和金融政策仍未得到充分完善,加剧了企业融资的严峻形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尚未确立,不容乐观。最为突出的是,河北各地的重污染治理设备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设备乃至整个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其次,三地问差距的加大,绝大部分原因在于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分布不均衡: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必要条件是有足够的技术人员,他们也是提升京津冀地区节能环保产业中科技金融发展速度的关键所在。

据2016年教育部统计,211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北京有26所,而天津、河北分别仅有4所、3所;北京拥有6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津冀两地各有4个、1个。由此可见,三地人才资源分布明显不均衡。拥有高科技人才是一切机制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使其他机制失去了强大的保障,因此,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政策正在实施,但收效甚微,北京更偏向于本地区的建设,未能充分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另外,京津冀地区生活建设和经济水平都不处于同一水平,差异日渐加大,最为突出的是,河北目前一共仅有8万名左右的高端人才,并且每年流失的速度越来越快,其经济发展中缺少大量外来的优秀力量。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河北省每年流失高端人才约3000名,名校毕业生选择回到河北的更是少之又少,尽管河北省在人口总数量占有优势,11个城市的总人口是京津两地的3—4倍,但北京和天津的高端人才却是河北的5倍、3倍,且两地具有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是河北的4倍。可见,京津冀区域内节能环保产业的人才激励机制的缺乏,引起人才队伍的部分外流,导致三地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京津冀区域内科技金融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的科技金融资源共享机制

在数字化时代,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必然要运用互联网+来构建统一的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这是大势所趋。据美国科学数据的共享资料显示,在1991-2000年间,后五年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出前五年1.1个百分点,达到2.7%,经济迅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推进智慧环保平台建设更应予以关注,支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搭建环保数据共享平台,以便于更好的利用现有的科学资源,发挥出科技引领的影响。此外,为了促进科技金融资源共享,还要不停地丰富与间接融资相关的活动,不应局限于直接融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鼓励三地各银行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大力鼓舞环保产业,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等。京津冀地区应有效合理的将科技金融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建立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化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做好表率作用,并逐步推进国产首台(套)重大节能环保装备在各地的普遍应用,创造三地金融产业和科技产业的新格局:通过区域内对节能环保产业方面进行意见与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大力推广各地的金融和科技产品,并加强京津冀科技金融资源共享机制的有效实施。另外,京津冀区域内科技金融资源共享精神的宣传也不容忽视,思想也将因此得到进一步解放,各地政府理应摒弃“各自为政”的观念,大力发扬资源共享的新理念,为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的积极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提供有利平台与机会,时刻鞭策区域内频繁互动合作,更好的利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的科技金融信息共享平台

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最迫切的地区,应根据京津冀地区自身产业特点,打造其专属的节能环保产业链。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引导区域节能环保产业链合理布局,利用科学技术协同创新、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辐射引领,形成三地合理布局和跨区域的节能环保产业链。若要将科学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必须支持推动源头节能减排,大力宣传推广高效节能技术,鼓励并促进大型高耗能企业能源的梯级利用和能源系统整合。同时,在充分整合现有的科技金融资源的基础上,还应大力探索一系列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强化技术支撑,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工艺改进,形成区域合作新模式。不停完善在科技金融支持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立足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有效、直接的拉动京津冀三地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的科技金融人才激励机制

如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提下,打破区域保护和行业垄断,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从政策市场的角度可以看出,节能环保产业与一般产业存在显著的不同,政府在扩大市场需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加强行业自律,强化执法监督也必不可少。严肃认真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最后,为了节能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億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吸纳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可见,完善科技金融中人才激励制度在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才激励机制是否有效的实施,主要体现在区域合作中,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需要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相互结合,将市场需求视为导向,优化与拓宽教育资源的布局,努力营造“科技至上、人才优先”的氛围。三地节能环保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大力提倡人才一体化,调整各地人才结构,促进市场秩序规范,形成最优的培养模式,逐步完善有关科技金融领域的人才机制,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的科技成果的相互转化,进而使京津冀地区的科技金融资源最大程度的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最有利的服务。

猜你喜欢

科技金融制度创新节能环保
中国科技金融实践中的经验、误区与路径导向
科技金融内含机理与体系界定
如何在房屋建筑设计中体现节能环保
跨学科宽口径节能环保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信息环境规划流程研究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