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儿童教育
2019-09-20庞晓琴马莹芳
庞晓琴 马莹芳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重要的奠基时期,儿童的言语、思想、行为习惯等都是在这一阶段逐步习得,并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因此,在启蒙教育阶段融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科学院第一幼儿园立足本园实际,系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
1.尊重并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和潜力
我们是如何理解儿童的,决定了我们如何开展与儿童有关的教育活动。我们的教育活动十分珍视儿童的天性,充分尊重儿童,肯定儿童特定的观察视角和理解方式,给予他们自由的表达空间。
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确立源自儿童的发现、好奇和兴趣;这些活动的生成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中流淌出来的,是教师对儿童想法的充分理解。因此,很多有趣的活动实际上就是由一张漂亮的“蛋糕纸”、一个关于月亮的困惑、一次参观博物馆的经历等引发的。当然,仅仅是好奇心还远远不够,一次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还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适时的支持和巧妙的安排。当我们的教育实践不仅能够承认并接纳儿童自身的经验感受,并且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需求,为他们的成长创造适宜的自由空间时,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就会是一场充满未知而又惊喜不断的“探险”。
2.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
幼儿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一是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适时开展礼仪修养教育。我们将礼仪教育贯穿一日生活,通过开展“礼仪一刻钟”活动,以学习儿歌、谈话、童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儿童明白礼仪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我们汇编《幼儿礼仪教育家庭指导手册》,倡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二是以主题教育活动、节庆活动和民间体育游戏等为主要形式开展爱家爱国教育。根据大中小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充分尊重儿童的想法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学期计划和周计划,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扎染、青花世界、有趣的剪纸等活动。我们注重在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增进儿童对家庭、家乡、国家的了解,进而激發儿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是基于儿童的身体发展情况,在户外活动中融入民间体育游戏,丰富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激发儿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例如,我们开展了适合小班儿童的体育游戏“炒豆豆”“孵小鸡”“飞火箭”等;针对中班儿童,我们开展了“踩高跷”“跳格子”等民间游戏活动;大班幼儿协调性大大增强,我们开展了“跳皮筋”“拔河”等民间体育活动。
四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融入关爱教育。例如,我们充分利用班级18平方米的阳台创设自然角,为儿童打造了丰富多样的体验区,包括观赏区、种植区、养殖区、探究区等。儿童在与动植物的互动中,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感知与体验不同的关系。当孩子们见到蜘蛛、虫子不再尖叫,而是知道用木棍轻轻挑出去放生时,当孩子们不再因为分工问题而争执时,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已经悄然在他们心里萌芽。
3.丰富与深化儿童与广阔世界的关系
当我们到生活情境中去理解儿童时,儿童已不再被作为单独的抽象个体。不同的互动关系为儿童提供着不同的学习与发展机会,正是因为这些互动关系的存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才是可能的。我们逐步形成了以“关系”为轴心,丰富与深化儿童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的实践取向。无论是园所(班级)的环境创设、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常规教学和户外活动的实施,我们都十分注重激发和培养儿童与周围的人、事物、大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体验与感受。
学前教育工作者永远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为儿童的成长创设有利条件。当他们告诉教师:“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活动,因为……”“下一次,我想我可以更勇敢一点……”“我相信我可以……”时,我们是欣慰的,因为儿童开始关注自己,与自己对话和协商,他们在点滴成长中实现了关键的一步——看到自己。这种人文取向的教育实践更加关注教育活动背后的精神价值、儿童的自我发现等。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