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机遇、挑战与探索
2019-09-20汪倩
汪倩
2019年4月26日,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成立暨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清华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过勇,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谢维和,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以及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关国珍,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春风,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部分大中小幼研究基地校德育负责人、校内相关院系师生参加了中心成立仪式及学术会议。
此次学术研讨会邀请青少年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实践者交流对话,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并分享了各自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最近几年,我国立德树人的政策环境发生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和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政策,都将德育工作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与会专家认为,2017年以来,我国有四次关键政策节点,为立德树人实效性问题的有效解决带来了新动能。
2017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上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这个概念的提出对德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任务、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出了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的命题,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对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内涵给予了更深刻的诠释。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重要”。
这四个关键节点,使我国德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给我国德育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向引领。
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指出了目前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谢维和教授从德育价值根本性探寻的视角,提出了德福合一的问题。他认为,德育的研究和实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既要研究学校德育跟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之间如何协调,又要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规范如何与时俱进,其中最难的问题就是德福合一的问题,即个人美德和物质幸福能否统一的问题。这是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乃至德育历史中最难的问题,也是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最有意义、最值得去研究的。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春风,指出了长期以来我国育人工作实效性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德育的对冲性困境日益突出。他认为,我国教育中的很多乱象,本质上是对冲性困境所致。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冲。目前,我国教育中工具的合理性与价值的合理性之间的对冲非常明显,功利化过载情况之下,这两种合理性的对冲显得很不合理。二是中西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对冲。在网络化时代,世界文化具有交织融合性,但矛盾性与对冲性更加突出,对德育有效性的挑战是空前的。三是成人教育者与未成年人及大学生之间的发展期待上具有明显对冲性。目前,教育中的灌输现象还比较严重,师生之间的发展期待日益具有多重性。四是人类社会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冲。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局限性、矛盾性和功利性,集中体现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博弈、交织上,因此,学校教育显得日益脆弱。
除了德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挑战,在德育实践层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提出,如何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这是困扰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必须要考虑学段特点和青少年发展阶段的要求,在不同学段,任务、要求、方式都要有所区别。此外,构建中小学由低到高、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不同学段的目标是什么,学段之间怎样衔接,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重大实践问题。
专家指出,以上问题都给新时代的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德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首都实践”
1.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
新时代首都德育要实现大中小幼衔接、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机制体制等方面锐意创新。2018年11月8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北京市聚焦新时代学校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德育组织化创新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的积极探索,具有前瞻价值和示范引领作用,体现了“首善德育”的鲜明特征。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关国珍表示,研究会将聚焦纵向衔接,强化横向协同,创新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研究。建立联合发布课题的机制,建立接地气的德育研究机制,建立实践研究成果的推介机制,着力通过研究机制的建立助力解决大中小幼德育割裂问题和碎片化问题,为推动全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提供必要支撑。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化德育研究交流合作機制,形成多部门联合发布德育研究课题机制、跨省市德育研究交流机制、定期共享德育研究成果机制,以新机制推动德育一体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学校德育研究的生机与活力。
关国珍会长希望清华大学作为57所基地校之一,与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共同开展持续而有深度的合作,聚焦纵向衔接和横向协同机制的研究,着力培养一批专业的骨干力量,为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的落实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2.深化学校实践,鼓励特色发展
北京市很多中小学围绕青少年德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次会议主要聚焦清华大学在这个方面的探索,呈现清华大学、清华附中和清华附小的实践经验。
一是成立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历来重视师德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良好的德育研究积累和德育实践基础。有开展从青少年到大学生、从家庭到学校的各层次、各维度的德育研究环境,为研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探索大中小幼一体化衔接,家庭、学生、政府协同的德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表示,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将整合学校德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源,在充分剖析清华大学所在社区德育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在大中小幼不同学段对于德育的相关作用影响因素,提出可推广、可复制、可操作的德育体系构建路径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切实推动大中小学德育实践、师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工作,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挖掘已有经验,探索德育工作新格局。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清华附小挖掘已有的德育经验,在形成自身特色的同时,将围绕大中小不同学段德育工作如何衔接等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清华大学学生部部长白本锋介绍了清华大学在“三全育人”方面的工作,特别是“7C”育人特色,并提出了今后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思考。清華大学具有大中小幼一个完备的体系,在大学附中、附小、幼儿园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所以在纵向上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在横向上,清华大学依托七类育人环境开展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三全育人”效果。这七类育人环境是根据长期的调查研究和育人实践总结出来的,包括课堂(classroom)、校园(campus)、社会或者国内(country)、国外(cross culture)、网络(cyberspace)、成长社区(community)和家庭(clan)。这七类育人环境的英文首字母缩写都是“C”,称为“7C”。
他表示,清华大学在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今后,将充分发挥一体化德育研究基地校的重要作用,以清华大学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实践为基础和主要研究对象,从纵横两个纬度研究、提炼一体化德育的规律,总结并推广经验做法。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基于清华大学大中小幼工作的基础和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凝练大中小各学段德育工作的目标、要素、方法和途径等。探索大中小幼德育工作有效衔接的机制和方法,针对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类似大中小幼德育工作指南的蓝本,为兄弟学校提供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和方法。二是以此为契机,建设一支专业的一体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骨干队伍,主要依托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的力量,聘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研究人员,加强对一体化德育工作的学理研究。三是积极申报北京市和德育研究会的研究课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有推广意义的研究成果。四是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的新模式,为全市乃至全国的德育一体化实践作出贡献。
作为清华大学的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清华附中和清华附小都传承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工作。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做了主题为“厚德自强,做博雅君子”的发言。他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仅靠宣讲规章制度和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思想道德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性问题。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德,只能在社会实际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因此,清华附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开展班级自治星级评定制度,培养学生自我约束与管理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开展“水木行动”,在维持校园秩序、帮厨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爱校园、爱社区的情感;组织“微公益,梦起航”班级公益活动,通过阳光助学项目、圆明园志愿讲解、“让爱不罕见”PKU儿童关爱项目、“以爱为眸”关注盲童项目、校服拯救项目、支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在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熏染,也需要在系统规划的课程中实现。清华附小本着价值性、周期性、挑战性和融合性的原则,构建了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成志”教育体系。纵向上,分为“启程、知行、修远”学段三进阶课程;横向上,构建“1+X课程”;横纵整合,开展年度主题课程群和月度主题实践活动。强调价值观元素,从若干“成志”主题出发,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放慢教育的节奏,优化教育的过程,提高教育的品质。同时,为儿童提供协同育人的资源保障——多角度环境美育,为学生打造天然的博物馆,每个班级围绕六大养成教育主题找到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家校社合作并育,主动与大学和社区进行联动,拓展资源;强化资源保障,为儿童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本次会议主题明确,聚焦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呈现了首都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实践者在这个方面的探索与经验,对推进首都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编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