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震档案开发与利用
——传承“地震文化” 服务防震减灾★

2019-09-20梁营李学勤

山西档案 2019年4期
关键词:减灾历史

梁营 李学勤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地震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地震人的努力,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并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体系。长期以来,全国上万地震工作者昼夜不停地监视着全球的地震情况,各种地震信息流在不停地进行交换和处理,地震发生时快速产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有用的地震应急科技成果。他们不辞辛苦、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行业精神和为人民谋幸福、谋安全的初心使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震文化”,并以档案为载体牢牢地记录着,传承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地震文化”是需要倡导和传承的特色文化。

一、挖掘史料 感受峥嵘岁月的“地震文化”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是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属于地球物理科学工作的单位联合起来形成的,开创了我国地球物理学先河,更是地震事业研究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探索者,因此研究所拥有我国室藏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等研究领域相关的各种档案及资料。这些档案是特殊的历史存在,鲜活地记录着人类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历史,承载着地震人不惧艰险、敢为人先、乐观向上,永不言弃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基因。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综合档案室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档案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在坚定不移地传承“地震文化”,服务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为迎接新中国70周年华诞和研究所成立的70周年,传播“地震文化”,展示研究所档案“记录历史、服务科研”的价值,研究所综合档案室开展了以“档案,新中国的地震记忆”为主题的档案开发工作,以“峥嵘岁月,砥砺前行”“励志坚强,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拼搏不息”三个主题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地震及重要人物为脉络,对地震史料进行整理和开发,成果主要有画册、图集、院士文集、科研项目汇编、研究生论文汇编、回忆录、历史沿革、编年史实、大事记、获奖清单等,这些史料的编纂成果能够使人深刻感受地震事业发展历程中一幕幕动人的历史场景,清楚地认识到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地震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峥嵘岁月里,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报国之情和对地震事业发展的拳拳之心。以下是历史瞬间剪影:

二、不忘初心 传承独具特色的“地震文化”

回望过去,为的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为顺应国家国防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地震科技事业随之起步。为了解中国历史地震基本面貌,上世纪50年代,地震科技工作者急国家之所急,编制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下册)、《中国地震目录》(第一、第二集)、《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中国地震烈度表》、《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国地震》等研究中国历史地震最具权威的基础资料。其中,《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可谓是档案史料拓展延伸的四次开发成果。研究所综合档案室除了对室藏史料进行整理和开发以外,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对1987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五卷收集而未刊印的地震历史资料卡片原件41箱(包括地方资料33箱、正史文集类8箱)以及由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的重要文档复印本1箱进行全面整理考证。

两余年间,研究所地震档案工作者不断挖掘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地震档案资源,传承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赴地震多发省云南、四川以及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地震的宁夏平罗、山东郯城及台湾故宫博物院等地搜集地震史料,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各种历史地震目录,补充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中关于地震灾异、政府应急救灾、赈济、恢复重建等社会人文方面记载,并建立基础数据库。另外,我国历史悠久,地震多发,历代古籍文献对地震的记载内容丰富,我们利用了其中一部分,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地震事件编辑成书,主要有:《民国时期重要地震档案文献汇编》《郯城地震历史档案考证》《1920—1966中国地震史略》《乾隆三年宁夏地震历史档案汇编》《中国历史地震档案图集》(之一:1303年地震)《三河平谷大地震档案汇编》等,其中,《乾隆三年宁夏地震史料汇编》收集了一百多份清政府关于地震灾害损失、赈灾、救援、灾后重建及对在此次地震中对救灾不力、贪污腐化的官员的调查处理的档案资料,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宁夏地震的损失情况和清政府的救灾过程;还收集了自雍正初年清政府对宁夏查汉托护地区(即宁夏地震灾区)的开发和移民档案资料、碑文,对于研究宁夏地震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系统整理汇编中国历史地震史料,一方面,为现代地震学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历史地震原始文献参考,使地震科技工作者可历史地分析中国地震活动的时空和强度分布特征与规律,勾画出地震区或地震带,确定全国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进而为工程建设和防震抗震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充分挖掘反映中国及近海地震应急、救灾和民间救助等原始历史记载,全方位反映中国古代、近代地震的社会人文情况,为人文社科领域课题研究提供丰富宝贵的历史文献线索。值得一提的是,从档案学角度来看,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很注意保存地震史料,并已历代形成传统,为世界各国所罕见,理应在当代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三、砥砺前行 服务新时代防震减灾

为宣扬地震行业精神,牢记地震人的初心使命,传承防震减灾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加快地震信息化建设,服务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综合档案室全面开展地震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并通过调研、对比国内外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切实可行、符合地震行业档案管理要求的整合路径和共享方法,实现方便、快捷、高效地将地震行业的科研成果和行业文化传播于社会大众,为政府防灾抗灾救灾提供相关数据成果服务。

(一)中国历史地震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

整理考证地震历史资料过程中,发现由于载体的耐久性,有部分字迹模糊,甚至损毁,急需抢救保护,研究所综合档案室根据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纸质档案数字化相关规范对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提出中国历史地震基础信息库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实现,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基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历史地震基础信息库主要数据来源为编著《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而抄录的大量未刊用的历史地震灾害记录卡片——总计约43033张,同时补充部分清代宫藏档案中关于地震的有关记录,其中包含四千多年历史的地震档案信息,乃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大型历史地震数据库。另外,其采用BS结构可通过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提供简单、灵活、快速的数据查询服务,实现网页查询与数据库系统的无缝连接,提供基于主流浏览器(IE,火狐等)的Web查询和下载服务,方便用户对历史地震数据的各种使用需求。

中国历史地震基础信息库建设与共享服务不仅仅可为我国为城市新区选址、小城镇建设、气象变化、人文社会史学研究提供原始信息参考,也可加强海峡两岸关于地震研究、抗灾救灾等问题的交流,有利于东亚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共同应对自然灾难的影响,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为实现亚洲人民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提供合作基础和科技保障。例如,东亚地区正处于太平洋与亚欧大陆板块的交界处,日本全岛至中国台湾一线地震海啸不断。地震历史资料卡片中包含了大量东亚地区的震情,如 “上海”0128就记有1878年1月2日日本长崎的一次地震。

(二)中国历史地震图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历史地震图是借助专业仪器探测到的来自地球深部的信号,记录着地球内部历史活动信息,是地震研究的第一手观测资料,科学利用价值越来越高,并具有唯一、不可重现、不可重复的特性。

研究所综合档案室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室藏的近50万张历史地震图进行了重新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制定《扫描现场工作制度》《地震图纸抢救项目操作规程》《扫描验收工作管理办法》《扫描资料存储暂行办法》及《历史地震图纸抢救项目验收大纲(试行)》相关管理制度,并购置扫描仪、电脑等抢救设备及办公家具等。另外,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图数据库和共享服务平台。

该平台在线存储北京、高台、兰州等56个台站约64TB的历史地震图,可实现地震图批量导入、导出,地震图、目录及台站信息的存储,历史地震图与地势地震之间关联等功能,提供在线查询(按照时间、台站、地震事件)、浏览、统计、收藏、下载等服务,可方便、快捷地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历史地震记录数据支撑。

四、结语

地震是人类无法预知的自然灾难,它来得总是那么突然、悄无声息,却又能在瞬间使得山崩地裂,让人不寒而栗。人类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历史就是和地震奋勇抗争的历史,在这场斗争中,有一支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队伍,那就是我们的地震工作者。人类和地震的战争没有终点,一代又一代地震工作者将不断努力,直至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

地震档案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利用专业优势将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及老一辈对地震事业的情感和无私奉献的行业精神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担负起传承“地震文化”的责任,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的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减灾历史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