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雨课堂教学改革
2019-09-19陈燕王芳余晓宇
陈燕 王芳 余晓宇
摘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形式单一,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课程的前期设计方法和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为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雨课堂; 混合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9-010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壮大数据经济,加快在各行各业各领域推行“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打造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顺应时代的变化,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讨适应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道路上,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孙亚志利用基于课堂派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派教学实践。徐博文等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学习通软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表明课堂氛围明显改善,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显著。沈华杰等在《人体工效学》课程中,应用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实践表明雨课堂教学可以活跃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单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较少,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针对上述现状,在面向全校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首次将雨课堂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结合,在市场营销、物联网应用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实施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响、教学的实践效果等。
1 课程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实施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老师多,教师年纪分布从20几岁到近60岁,课程改革实施起来相对麻烦,因此目前均采用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机房统一授课。2015年至今,笔者在本校從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学,教学专业涉及会计、统计与会计核算、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多个专业,每年课程结束都会让学生填写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查问卷,教学一线的经历及问卷结果的统计让人深刻体会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效率较低下、参与度不够高、师生互动较少、实践能力较薄弱,问题的凸显制约教学效果,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2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 不重视,自主学习意识缺乏
调查问卷、四年的教学经历以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发现,部分学生潜意识里就不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觉得它就是一门公共课,对找工作帮助不大,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重要是学好专业核心课程,因此不会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部分学生认为课程里边的部分内容如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知识有难度,而工作中应用又不多,上课没必要认真学习,更不用说提前预习,课后复习了。部分大三同学涉及写毕业论文,在排版过程中感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学好,印象中老师讲过,自己做就不会,这都是因为重视程度不够,自主学习意识低导致的。
(2) 班级人数差异大,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2015年至今的课堂人数统计数据看,某些专业班级人数少到22人,多到65人,班级人数差异较大。少部分同学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感兴趣、Office软件应用能力较强;但部分同学高中阶段接触计算机很少,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上述现状导致传统教学方法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给老师面授带来困难。即:能力强的同学觉得讲解内容太浅,早已学会;基础差的同学觉得讲解过快、难以理解。
(3) 师生、同学之间互动较少,参与度有限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多媒体讲解为主,每周一次课,两课时,老师和学生之间接触时间有限,仅限于课堂指导,而课后几乎没有互动。同学与同学之间也限于课堂知识的学习、课后作业的完成。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参与度受限,深层次互动很少,学生的掌握程度不能及时有效反馈给教师。
(4) 评价方式单一,重成绩轻能力
目前该课程采用的评价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情况;期末成绩以机考为主,主要考察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应用情况。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学习过程、学习投入和其他实践能力的综合考虑。
上述问题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2.1 课程的前期设计
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为总目标,将课程内容分成几大板块,每一板块设置不同的学习资源,将雨课堂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成四大板块:计算机基础知识板块、Office基本操作技能板块、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板块和大作业板块。计算机基础知识板块主要涉及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知识,还增加了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思维的内容;Office基本操作技能板块主要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2010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板块主要包括Office软件的高级应用和文献检索两块;大作业板块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选题不限,学生自选感兴趣的题目制作PPT,课堂讲解,学生老师提问评审,全面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丰富学习资源:呈现知识的PPT、演示操作方法的微视频、拓展学生视野的补充资料、推送给学生的课前资料、反馈学习效果的在线测试、模板测试等。將雨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起来,监控学生的预习情况、出勤情况、课堂掌握情况,活跃课堂氛围。
2.2 课程实施策略
(1) 课堂交互策略
改变传统教学教师上课直接讲、学生听的方式,在每一次课前丢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或前沿性讨论话题,让学生充分讨论,老师和学生之间彼此交换看法,深入互动,引入讲解内容。这可以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互动,增进感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认知上的广度和深度。
(2) 资源分层策略
为了解传统教学方法中出现“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将教学课件和课堂作业划分为不同层次,准备基础级、提高级、拓展级的课件和课堂作业,学生根据自己水平完成学习任务。入门级和基础级是所有学生最低要求,提高级鼓励学生参与,拓展级则分配给有余力的学生去完成,全面提升和拓展各方面的能力。
(3) 团队策略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由组建,共同学习,同时提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小组成员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擅长的领域,将学习任务分解,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同学做领头人,带动小组成员共同进步。教师将好的小组学习报告分享到课堂,全员参与点评和讨论,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协作意识。
(4)多元评价策略
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跟教学评价改革同步,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处理问题的时间能力,因此教学评价策略也应当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而非传统的卷面成绩。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综合测评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课前在线学习和练习自我反馈,大作业考查学生参与能力,对内容讲解学生互评,期末机考综合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总结
针对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现状,探讨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为雨课堂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孙亚志. 基于课堂派网络学习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 2019,3(5):74-76.
[2]徐博文,姜欣欣. “学习通软件”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2):208.
[3]沈华杰,秦磊,邱坚. 基于雨课堂的“人体工效学”课程教学改革[J].轻工科技,2019,35(2):2019.
[4]孟小燕.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提升学习效果的相关策略研究——以某高效《大学计算机基础I》公共课为例[D].呼和浩特: 2018.
[5]荆霞,蔡淑珍,张艳,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网络互动教学探讨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173-174.
【通联编辑:闻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