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金安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2019-09-19汪思胜
汪思胜
摘 要: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根据六安市金安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总结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状;问题;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S220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9.08.020
2018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新的目标、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技术人才队伍,强化农机安全监管,进一步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机管理人员,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对推进六安市金安区农机化工作的思考。
1 发展现状
1.1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8年金安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03.2万kW,较前一年同期增加0.7万kW。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粮食烘干设备稳步增长,变型拖拉机、小型手扶拖拉机保有量逐步下降,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
1.2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
全面提升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全区全程机械化发展,多项举措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促进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优化,提高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农机化水平。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械、水稻种植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粮食烘干机械等,有效引导农民和经销商购买和销售质优价廉、高效低耗、节能环保的新型机具,使购机补贴政策成为新技术、新机具研发和推广的有力推手。
1.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稳步发展
进一步完善、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科学规划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加强对合作社等服务组织的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合作社的多元化发展,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向农业合作联社、农事服务中心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提高合作社的社会适应和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建設,建立健全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营制度,推动农机合作社开展横向联合和纵向协作发展,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服务品牌。截至2018年,金安区共有5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1.4 农忙时节农机化作用日益凸显在2018年春耕、“三夏”“三秋”关键农忙时节,共组织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及配套设备等1.7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3000台,设立3个跨区作业服务接待站,成立8支应急服务队,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200余份,全力保障我区农忙时节农机化生产。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完成小麦机收32万亩、水稻机收75万亩,机收率达到98%以上。
1.5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稳步落实到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科学制定《2018—2020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全面推行 “自主购机、带机申请、定额补贴、县(区)级结算、直补到户”的操作程序,开展“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落实“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购置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共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65.8万元,累计补贴各类机械799台,受益户达431户,极大推动农机化的高效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发展环境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我区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滞后,特别是农村机耕道路规划、建设不能满足农机发展需要,“有机无路走,有路路况差”的情形十分突出,难以满足大型农业机械田间转移需要。
二是农业种植主体分散。近年来,全区农村土地流转初见成效,但大多数土地实行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未能形成统一规划连片规模化种植。“插花田”现象特别突出,农作物种植品种多样,由于不同品种农作物生长期不一,再加之种植时间不一,从而造成农机作业时间不一,不利于农业机械效能的发挥。
2.2 农机服务体系的问题一是农机售后服务跟不上。随着全区农业机械使用量的迅速增长,对农机维修技术人员需求逐步增多,特别在农忙时节,农机维修技术人员紧缺的情形十分突出,各农机生产企业“三包”售后服务因人手不够,加之服务意识、服务态度不完善等原因难以顾及已过“三包”期的农业机械,而农业机械具有作业时间集中、作业时间短的特点,农户往往因机械故障请不到技术人员及时排除而导致延误农时。
二是农机技术培训跟不上。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渐减少了农机培训的专项投入,逐步取消培训补贴和培训费用减免政策,我区农机培训逐步走向市场化,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收取一定的培训费用。为了省钱,除一些拖拉机、收割机操作员因需上路行驶或办理补贴而不得不参加培训外,农民根本不愿意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因农机培训机构责任意识、师资力量、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受限或短缺,农机培训效果亟待提升。
三是农机队伍人员老化,自收自支人员较多,加之各项涉农收费的免征,财政预算缩水,经费缺口较大,未能更好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2.3 农机协调发展的问题一是农机发展区域不平衡。部分农田基础设施较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其它一些地区农业机械发展滞后。
二是农机发展领域不平衡。全区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而茶叶、油茶、水果、经济林等机械化水平偏低。
三是农机装备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总量增加,但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大中型、高性能机械发展速度有限,机具利用率仍偏低。
四是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程度不够。主要在思想上、方式上有待加强,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做好农机农艺结合的提前量,科学谋划、因势利导。
五是农机技术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不高,特别是机械化栽植和播种水平明显偏低,直接影响我区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推进主要粮食全程机械化向林果茶、畜牧、水产等领域全面机械化跨越。
3 发展建议
3.1 强化新型机具推广力度依托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围绕“江淮果岭”建设,重点加大果树种植、耕作、施肥修剪、植保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突破主要粮食机械化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实施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提高水稻栽植、小麦播种机械化水平,加快粮食烘干机械推广应用。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加快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林果园土地建设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试验示范林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机械化,推动农机装备向畜牧业、水产业等多领域延伸,推进全面机械化发展。
3.2 加大农机操作培训力度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新购买农机具的农民为主,广泛开展拖拉机、插秧机和耕整机等机械的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积极争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优选培育主体和培训课程,实施农机化培训教育大行动,持续开展好后期跟踪服务,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
3.3 加强专业组织培育力度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强化信贷支持、吸纳社会投资、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把现代农机合作社打造成最具实力最有活力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机大户及农机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或季节性土地流转,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路子,培育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同时稳步推进全程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大院)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出台的《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结合年度工作计划,加大争取力度,开展了农机大院建设项目前期调研,按照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建成集农业技术推广、农资产品展示展销、农机作业信息发布、农机维修保养存放、农机人员培训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组织,拓宽服务领域,规范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幅射示范作用。
3.4 做实做优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严格执行“五项制度”“三个严禁”,认真落实“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精准高效、推進敞开补贴”工作思路,深入调研,优化方案,加强宣传,改进服务,注重绩效,精准施策,努力提高补贴的精准度和工作透明度,廉洁、高效、规范地落实好购机补贴政策,进一步提升我县农机装备水平。
3.5 加大农机安全监管力度全面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开展农机使用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完善农机安全管理网络,提高农机安全监理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提高农业机械上牌率、检审率和持证率。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大力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全面推行免费监理,落实村级农机安全员制度,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为乡村振兴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