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高中里养蜂
2019-09-19张水蔺
张水蔺
【摘 要】在城市里养蜂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自然教育活动,本文介绍了养蜂课程的产生背景、内容、实施和成效,展示了A-STEM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养蜂课程开展情况。
【关键词】城市;养蜂;课程;A-STEM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7、08-022-02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在区域内大力推进A-STEM教育,强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课程建设理念[1]。养蜂课程以学生小课题的形式开展深入学习,以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发展。
课程内容
为了让学生喜欢养蜂课程,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养蜂通识教育,结合蜂场实践,让学生初步认识蜜蜂,并且喜欢上这种小精灵。当学生真正面对如此之多的蜜蜂时,内心是十分激动并充满好奇的,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蜜蜂之间是如何沟通的?当蜜蜂遭遇危险的时候它们是如何传递信号的?蜜蜂的不同“舞姿”又传递了怎样的信息?蜂蜜为什么这样甜?蜜蜂为什么会蜇人?学生在学习养蜂通识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疑问。结合A-STEM的研究方法,在教师的指引下形成了许多小课题。如“蜜蜂变态发育的特征对蜜蜂种群发展有何利弊”“蜂蜜、蜜蜂毒液的酸碱性测定”“真假蜂蜜的鉴别”“蜂箱的放置方式及巢门朝向对养蜂、诱蜂效果的影响”“天气对蜜蜂活动的影响研究”等。
课程实施
养蜂场是天然的教学实验基地,教师向学生展示养蜂的全过程,提供实验相关条件,学生自主形成小课题后进行项目性研究。下面是学生完成几个小课题的情况。
小课题1 蜂蜜真伪的鉴别。在蜂场收获蜂蜜的季节,学生普遍对蜂蜜真伪的鉴别感兴趣。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搜索等方式学生了解到有多种方法可以进行鉴别,于是从蜂场、超市、家庭等场所收集了多种蜂蜜,并一一做了鉴别试验,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其中包括了纸扩散法、沉水法、溶水摇晃法、酒精溶解法、拉丝法等。学生既学习了蜂蜜的各种特性,又掌握了真假蜂蜜区分的方法。
小课题2 蜂箱的不同摆放方式对蜂群是否产生影响。学生在蜂场进行实验,同时将相同规格的蜂箱做标志,按不同朝向等摆放方式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课题认识蜂箱放置的科学合理性,在地势较高的位置上放置蜂箱有利于及时的排水。蜂箱用砖块、塑料筐、木架等垫高20~30cm,以免地面湿气侵入蜂箱,并可防止敌害潜入箱内危害蜂群。蜂箱的巢门朝南、东南、西南方向摆放,可使蜜蜂提早出勤,低溫季节有利于蜂巢保温。蜂箱的巢门朝西摆放,南方气温高,日晒严重,容易引起蜂箱的箱内温度过高,扰乱蜜蜂的正常活动,导致蜂群逃飞。朝北则在冬天时气温太低,容易冻死蜜蜂,不利于蜂群发展。
根据这一结论,设置不同朝向的诱蜂箱,今年春天分蜂季,诱获了三群蜜蜂。其中,朝南方向获得两群,朝西南方向获得一群,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小课题3 蜂蜜、蜜蜂毒液的酸碱性测定。生活中有“被蜜蜂蜇了涂肥皂水可以减轻症状”的说法,有学生以“蜂蜜、蜜蜂毒液的酸碱性测定”为课题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学校实验室的条件,用PH试纸测出不同蜂蜜的PH值均约为5,蜜蜂毒液的PH为4,都显酸性。学生查阅资料后发现,蜂蜜中显酸性的物质主要是果酸,蜜蜂毒液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甲酸(蚁酸)。胡蜂(马蜂)的毒液显碱性,被胡蜂蜇了不能涂肥皂水,应该涂食醋才能缓解症状[2]。
课程成效
小课题探究发展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养蜂是综合载体,学科融合体现在养蜂的各个环节。学生在蜂场中产生的小课题,研究得出结论后,课程安排了在课上进行交流展示。通过展示分享,学生既巩固了学科内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拓展了视野;并且锻炼了他们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同理心去理解和看待别人的研究成果。尤其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自我研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A-STEM的开放性课程设计[3],缩短学生在复杂养蜂理论和实践操作之间的距离,让每位学生在养蜂的各个阶段学习本课程都会有所收获,并且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这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控制论等多学科知识及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实现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融入各学科内容,把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统一到小课题研究中,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