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2019-09-19赵影
赵影
摘 要:大健康时代,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国际医疗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亚洲已成全球最大医疗旅游目的地,而中国明显滞后。中国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具备难得的特色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政策法规、医疗体制、发展定位、产业链及亚太诸国围堵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促进中国国际医疗旅游稳步发展。
关键词:医疗旅游;政策法规;JCI认证;先行区;中医药
世界旅游组织(UNWTO)将国际医疗旅游定义为“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国际旅游服务”。据《全球医疗旅游产业深度研究报告》,2017年全球市场规模达6780亿美元。其中亚洲是领头羊,占全球6成市场份额,已成为主要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中国则基本属出境客源国,而非入境目的地。中国国际医疗旅游产业,明显落后世界及亚太诸国。作为拥有丰富的中医药特色医疗资源的旅游大国,在医疗旅游市场迎头赶上,是一个亟需业界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机遇
(一)大健康时代,新兴蓝海风口
目前,以欧美为代表的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以泰、印为代表的高性价比产品和服务,以韩、匈牙利为代表的特色诊疗手段,渐成国际医疗旅游的三大特色板块。呈现相互交叉双向流动特点:一方面,欠发达国家患者,到发达国家寻求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患者,因医疗费用昂贵或不能进入商业保险,向欠发达国家寻求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数据,在全球国际医疗旅游14大目的地中,亚洲占据7席。其中泰国排名第1,印度第3,韩新马菲也名列前茅,中国则榜上无名。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医疗和旅游两大产业结合,将占全球GDP的22%。大健康时代,国际医疗旅游是一项无污染、低耗能、高产出的新兴产业、“吸金项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此新经济增长点,自然不应缺席。业内人士预计,中国国际医疗旅游,将迎来发展机遇期,有望成中国旅游业的新蓝海和风口。
(二)国家政策导航,各地布局扬帆
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提出“发展医疗健康旅游”。2016年10月,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同年,国家旅游局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拟用3年时间,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十百千示范工程”:即10个国家级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和1000个示范项目。2018年6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将探索建立外籍患者的来华就医签证制度,创新便利化入境政策,推动中国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
一些医疗技术设备先进,或医疗保健资源丰富的省市,也都积极布局。早在2010年,上海設立国际医学园区,推出首家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开发心脏搭桥、质子刀、咖玛刀、干细胞治疗等现代西医项目,吸引北美等国中产阶层。北京于2011年开始构建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旅游+中医”名片。海南与俄、哈、瑞典和奥地利等国,签订《中医国际疗养和进修带教合同》,医疗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东北三省、新疆和内蒙,也较早开展中医治疗保健项目。广东突出医疗美容旅游,四川开创中医养生旅游模式。江苏和云南,也推出医疗或保健旅游项目。
(三)踏浪前行的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
截止2018年4月,中国共设立4大“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2013年国务院特批海南博鳌先行区后,2015年江苏常州,2016年江西上饶,2018年山东青岛,先后次第亮相。“国九条”优惠政策,“特许准入、先行先试”,旨在试验探路,打造国际一流医疗旅游目的地。作为中国国际医疗旅游“试验田”,体现四个“特许”:一是特许医疗:指国外新药和医疗器械等进口。二特许研究:一些前沿医疗技术研究,如干细胞临床等。三特许经营:包括放宽医疗审批权,境外资本进入门槛。四特许国际交流:创建国际组织,承办国际会议等。
海南“先行先试”6年,博鳌超级医院、恒大国际医院、国际细胞治疗中心等七家环境优良、设施先进的高品质医养一体机构已建成运营,据海南卫健委数据,2018年先行区营业收入3.28亿元人民币,就诊人数2.87万人。2019年海南省《健康医疗旅游实施方案》,拟用10年时间,围绕医学治疗、医学美容、康复疗养、养生保健四大领域,建成世界一流医疗旅游目的地,实现总收入400亿元。若把国际医疗旅游比做一片蓝海,那么海南先行区,正踏浪前行。
(四)中医药国粹,绿色自然的潮流
伴随屠哟哟获诺贝尔医学奖、G20 峰会首脑体验中医和习主席向世卫组织赠送针炙铜人等活动,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日益广泛。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粹,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独特的治疗、预防和养生理念,符合绿色自然的潮流。据《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当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83个国家和地区。传统中草药、针灸、刮痧、拔罐、推拿、药膳药酒等诊疗手段,在欧美和亚洲均有广泛受众,一些欧洲国家遍布中医诊所。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帮助下,传统中医的拔罐和艾灸等技艺,漂洋过海,在古巴“生根发芽”,成为古巴国际医疗旅游产业支点。
截止2018年3月,中国已确定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72个示范基地。通过合作共建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保健旅游在“一带一路”受追捧。2016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成立,第一所获俄罗斯法律认可的中俄合作中医院。2017年5月,北京中医管理局,发布首批30个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包项目,吸引俄、中亚五坦及南非等患者。此外,海南三亚中医院,新疆医科大六附院……,中医药健康旅游,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二、 中国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法规,存在短板瓶颈
首先,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缺乏国家战略。亚洲的日本、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家,在发展医疗旅游项目时,大都设立专门政府部门或组织,推进本国的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如马来西亚“国家推动保健旅游委员会”,印度“国家医疗旅游业协会”等。与发展态势良好的国家相比,我国发展国际医疗旅游项目,于国家层面,在旅游政策、医疗政策,签证制度等方面尚未建立系统的配套政策。目前,中国在医疗与旅游政策合规配套、“医疗签证”制度和国际医疗保险等大政方针上存在短板,实施细节尚不明朗,缺少跨国衔接设计,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缺失,也没有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存在一些违规乱象。
其次,“国九条”规定的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优惠政策,并未很好落地。如新药和医疗器械进口,当时属突破法规的政策,国家药监部门担心倒卖,审批手续繁琐且时间长。2018年4月,为进一步支持国际医疗旅游,国务院决定在海南先行区,暂停实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11条。对临床急需的医疗器械进口,审批权下放至海南省政府。2018年12月,又暂停实施《药品管理实施条例》第36条。对临床急需进口的少量药品,由海南省政府审批。但“急需”、“少量”的表述,种类和数量限制,使一些医疗旅游项目开展困难。业界期待的“中外同步使用”,尚需要时间。
(二)医疗体制障碍,国际化基因缺失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止2018年11月,中国医院总数3.25万个,其中公立1.21万,民营2.04万。当前医疗体制下,公立医院沉淀90%以上优质医疗资源,人才、设备和技术强聚合。但功能定位上,国际化基因缺失。中国人口众多,除一些传统涉外医院外,中国规定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比例不超总10%,并限制广告营销。民营医院生于市场,数量超公立,但受政策、人才、技术和设备制约,门诊量不到公立20%。“几家欢乐万家愁”,大批民营医院守着空楼,囿困在医保思维中。虽有几家高端医院尝试国际化,但吸引境外客源难,就诊率低。
中国医疗机构按“一二三、甲乙丙”评定等级,国际认同度低。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进入门槛,需国际JCI认证,涵盖368个标准,1033小项,乃国际患者的选择。截止2018年8月,中国大陆获JCI认证医院95家(除已过期或撤回外)。公立和民营虽都热衷申请,但当前医疗体制下,或为自身政绩名气,或借JCI打品牌,当上市筹码,缺少国际化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三)发展定位不明,特色欠缺
国际医疗旅游发达的国家,大都自身定位清晰、品牌特色突出,如美国的肿瘤、日本的体检、韩国的医美、匈牙利的牙科等。中国目前医疗旅游项目是姓“医疗”,还是姓“旅游”,定位不明。即便是四大“先行区”,定位也是大而全,而不是强而精,追求全覆盖。
中医药旅游,各地同样是模式大同小异、产品重合度高。“疗养、保健、健康”和“中医药参观、养生知识讲座、特色中成药购买”等成为中医药旅游的标准模式。2018年中国国际医疗展覽会上,唱主角的是10余个出境“海外医疗”项目,而入境医疗旅游,仅“中医健康养生疗养”一词带过。
(四)产业链尚未形成,脱节较严重
作为新兴业态,医疗和旅游两大要素,必须深度融合,共同开发产品和市场营销。当前中国,却是“医疗+旅游”两张皮,资源未有效整合,市场缺乏对接。大多数医院,缺乏国际医疗旅游的运作经验和服务能力。旅行社则合作热情不高,毕竟国内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市场尚不成熟。即便涉外的中国10大入境旅行社,也极少入境医疗产品。“医旅合作”并非简单叠加,2017年北京西苑医院与中旅集团,就中医旅游服务包进行合作。但存在单个病种海外组团不易的挑战,项目落地较困难。医疗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自然制约发展。
(五)亚太诸国领先,突出重围挑战大
当前国际医疗旅游重心,移向亚太地区。“第一世界的技术”,“第三世界的价格”,占全球60%份额。除日韩,泰国JCI国际认证70余家医院,医生大都持欧美执照,在心脏病、试管婴儿、慢性肾病和肿瘤领域,水平比肩欧美,年吸引320万外国患者。印度“世界药房”,制药企业5000家。医生多从美国学成归来,拥有心脏和矫形术、神经和脊柱外科、整容和牙科优势。新加坡JCI认证11家,在胸外科、神经学、肿瘤和骨科领域领先。中国无论西医技术、价格和品牌等方面,均不具优势。虽拥特色中医,但由于“时间”跨度,难以大批量引入国际游客。北京30个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项目,年诊治国际患者仅1700人次。
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品质,中国更处于劣势。据《国际医疗旅游医疗机构现状调查》,外籍患者对中国医疗最不满意3大问题:语言交流障碍、保护隐私不够、就诊环境不良。亚太诸国,大都以英语为官方或通用语言,就医环境好,服务人性化。中国医学教育和国际不接轨,医生能熟练运用英文的未超一半。在对外病症诊断、病例和陪同翻译、愈后康复服务等环节,专业医疗旅游服务人才短缺。中国产业发展明显落后,近年形成医疗服务“贸易逆差”。2016年印度阿波罗医疗集团,进驻海南先行区建设医院,将产业做进中国。面对亚太诸国的环围领先态势,中国无论官产学研,还是医疗服务机构,均未从战略高度上主动应对和筹划。将来能否突出重围,面临极大挑战。
三、中国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策略建议
(一)健全政策法规,适应发展需求
发展国际医疗旅游,需认识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科学编制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目标、布局和措施等。在管理体制上,建议成立中国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与规划委员会,由卫健、旅游、商务、交通、保险、发改、外交、公安等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国家卫健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订行业标准和准入机制,规范市场监管。医疗旅游签证政策,尽快与国际接轨,如韩国“医疗观光签证”,印度M 签证,美国B签证等。建立跨国医疗保险合作机制,可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优势的缺失。对四大先行区,完善“国九条”配套政策,发挥引领探路作用。尤其卫健领域,应下放更多管理及审批权限。作为中国唯一热带海岛,海南区位优势明显,打造国际一流医疗旅游目的地,可突破亚太周边诸国重围。
(二)特色“入口”定位,中西一体兼容
中国应倡导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国际医疗旅游,“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相较欧美和亚太诸国,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以中医为特色“入口”,走中西一体兼容模式。一是中医“治未病”型。旨在预防和保健,以中医体质学为指导,运用体质鉴别、针灸、拔罐、刮痧等传统技艺。融合厚重悠久的养生文化,“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养生与养心结合。二是中西医合壁型。传统中医诊疗手段,与现代西医科技结合,在心脑血管、肿瘤治疗、美容塑身等领域。依托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研发中医健康识别或智能体检系统。建立远程会诊机制及平台,“互联网+医疗+旅游”新业态,打造国际品牌。当然,北上广等优质医疗资源地,海南等四大“先行区”,可强化现代高端医疗技术。根据自身情况,开发西医技术“治疗”型。
(三)改革医疗体制,推进民营国际化
对有条件的公立医院,改革医疗体制,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医疗旅游服务。当然,国外医疗旅游90%为私立民营机构,如泰国康民、印度阿波罗、美国梅奥等。中国国际医疗旅游,可寄望民营医院。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鼓励更多民营医院进入。通过借鉴学习,以更大的情怀,探索把国际医疗旅游,叠加到国内市场。推进JCI国际化认证,提高知名度,赢得国际患者及商业保险公司的认可。这是民营的曙光和希望,不再重复扮演公立体制中的医院角色。2018年5月,上海市对社会办医的鼓励政策,导向就是“高端化国际化医疗机构”。定位“亚洲医学中心城市”,未来打造“国际化医疗旅游中心城市”。
(四)完善医旅产业链,多维开发营销
医疗机构和旅行社,加强“医旅合作”,联合开发适合中国国情、针对性、多层次的产品谱系。从人口学特征和需求角度,细分目标群体,个性差异化竞争。以中医药旅游为例,可开发8大类50余项产品。老年群体,主要是疾病治療。应选择特色病种,提供方案明确,疗效可期的产品。女性群体,对美容保养感兴趣,如瘦身丰胸、美白润肤、香口乌发等。学生群体,则关注祛痘、祛斑和消痊类产品。同时,对不同产品碎片化资源,可打包组合,或单独成项,构建合理价格梯度,满足各消费层次需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发挥医疗旅游中介机构作用。借助中国国际医疗旅游展,提升知名度。组织欧美医生旅行团,进行中医药体验和交流,赢得民众认可。此外,拓创新媒体渠道。广泛使用互联网、微博、微信、GDS、Facebook、Twitter等推介手段。
(五)培育高端人才,提升服务品质
做为一个新型融合产业,急需一批国际医疗、旅游、外语、管理及策划营销等复合型人才。中国医务人员国际化程度低,高端人才匮乏,致使中国医疗旅游服务品质与国际强国有较大差距。政府要拿出灵活优越的政策条件,引进海外高端医学人才。选派研究生、博士生,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鼓励医务人员国际化交流和海外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国家卫健委要明朗政策细节,解决优秀医生的多点执业难问题。医学和旅游类高校,联合学术研究,设立相关专业,培育国际化的实用专技人才。建议执业医师门槛,硕士+主治医师以上;护理人员,本科+主管护师以上。加强外语培训,提高与外籍患者的沟通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衡敬之.国际医疗旅游研究概览[J].医学与法学,2018(2):76-81.
[2]雷铭.医疗旅游研究现状及启示[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7):65-70.
[3]李颖.探索期中国出境医疗旅游服务市场拓展路径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8(7):85-88.
[4]干永和.基于消费者偏好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开发策略[D].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论,2017.5.
[5]宋欣阳.上海推进医疗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发展,2018(7):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