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内科治疗与护理分析
2019-09-19王晓菲青岛市即墨区丰城卫生院山东青岛266212
王晓菲(青岛市即墨区丰城卫生院,山东青岛 266212)
近年来我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了显著提高,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了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护理人员应将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应用其中,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该文以2012年2月—2014年2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将选择该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均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男性为50例,女性为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5.5岁。按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两组护理干预效果展开比较。
1.2 方法
该次将通过回顾分析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基本资料,即年龄、性别、疾病史,分析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
对该院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分别从日常饮食、生活等方面干预,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观察组则采取综合护理干预,通过收集患者的病史来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提高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充分杜绝。两组患者经一个月干预后,分别比较两组干预效果,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分析
通过表1不难发现,在所有疾病类型中,以骨科疾病最为显著,80例患者中骨科疾病患者有20个,占比25.00%,此外便是脑血管疾病居多,为15例,占比18.75%,恶性肿瘤患者例数最少,仅为5例,占比6.25%。
2.2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比较,对照组显效为20例,占比50.00%、有效患者5例,占比12.50%、无效患者15例,占比37.50%,护理有效率为62.50%;观察组显效为30例,占比75.00%、有效为8例,占比20.00%、无效为2例,占比5.00%,护理有效率为95.00%,组间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n(%)]
2.3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n(%)]
2.4 比较神经功能缺损与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相当,尽管护理后都有所改善,但干预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对比(±s)
表4 两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对比(±s)
组别Barthel指数护理前 护理后NIHSS评分(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40.28±13.87 41.03±12.65 0.246 3 0.806 1 72.56±13.79 90.68±12.88 5.919 6 0.000 0 11.60±1.84 11.58±1.82 0.047 6 0.962 1 8.53±1.72 5.87±0.90 8.446 9 0.000 0
3 讨论
3.1 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经笔者分析,导致下肢深静脉产生的原因诸多,主要涉及骨科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胸腹相关手术、恶性肿瘤、剖宫产、糖尿病以及其他疾病,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可进一步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了解。
(1)骨科疾病。骨科疾病患者患病后身体会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加快血小板的集聚速度,从而形成凝血激活酶,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2)脑血管疾病。除骨科疾病外,脑血管疾病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这是由于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全血黏度普遍较高,这一点使患者血液凝固性逐渐增加,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如若脑血管疾病患者年龄较大,还会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从根本上增加了发病风险。
(3)心胸腹相关手术。心胸腹手术的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患者的凝血平衡,导致其凝血机制、血流淤滞后发生改变,从而引发了深静脉血栓。
(4)恶性肿瘤。由于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长期在高凝状态下,同时血小板粘稠度有所增加,如若患者疾病发展至晚期,血流速度便会逐渐放慢,形成了深静脉血栓。
(5)剖宫产。剖宫产后的产妇在麻醉影响下血管会逐渐扩张,血浆纤维蛋白原偏高,这些变化均会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6)糖尿病。除此之外,糖尿病以及伴随高血压疾病的患者也会容易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这是由于这类患者普遍存在退行性病变,一旦发病患者血液粘稠度便会有所上升,这也是导致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
(7)其他疾病。除上述疾病外,长期饮酒、吸烟、卧床也会导致血栓的发生。
3.2 护理对策
综上笔者对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进行了阐述,为了降低该疾病的发病率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开展针对性护理将有效的护理对策应用其中,提高护理干预效果。
(1)健康宣教。在临床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展开分析,向患者进行科普,通过这种方法,可使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了解,以此来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
(2)鼓励患者适度活动。对于骨科疾病患者、行手术治疗患者而言,适度的活动有益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同时,还可加快静脉回流,降低血栓疾病的发生,尤其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而言疗效更加显著,护理人员应定期为患者翻身,或指导家属进行按摩,通过相关措施来加速血流速度,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应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训练活动,否则会带来反作用。
(3)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在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诉求加以重视,还应对患者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疼痛感以及皮肤颜色加强监测,如若患者感觉到下肢疼痛,护理人员应立即进行判断。必要时还可对患者下肢平面中间进行科学测量。根据实际结果来进行处理。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护理人员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据此。医院应对护理人员加强管理,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来强化其素质水平,掌握更多护理技巧,将新型的护理方法,以及理论知识运用到疾病的预防中去,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预防静脉壁的继续损伤。为了预防患者静脉壁受损失,护理人员还应对静脉输液管理进行强化,并充分减少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避免机械性损失的发生。对于手术治疗而言术后疼痛是一个常见的应激反应,基于这一状态下患者的凝血功能便会出现异常,进一步升高了患者肌张力。
该次研究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62.50%;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生活质量,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相当,尽管护理后都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众多,糖尿病、骨科疾病等均可引发该症状,为了降低疾病的发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采取措施,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以此达到疾病预防的显著效果,为患者早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