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休闲农业推进三产融合研究综述*
2019-09-19张笃川
张笃川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9)
0 引言
产业融合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信息通信业领域,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出现产业边界模糊现象,在原有产业的边界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这一产业创新逐步由服务业向制造业与农业渗透,推动了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1-3]。该现象得到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逐步形成了产业融合理论。
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4]。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强农业领域的制度创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休闲农业产业是贯穿农业一、二、三产业,紧密连结农林渔牧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功能,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5]。我国休闲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速度惊人,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8亿人次,营业收入7 400亿元,从业人员1 100万人,带动750万户农民受益。休闲农业涉及领域广,符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总要求,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典模式。文章试图对2000—2017年国内休闲农业推进三产融合的研究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并对休闲农业与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瓶颈问题及策略路径进行分析思考,以期为今后休闲农业推动产业融合指明发展方向,将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以休闲农业推进三产融合的文献量化分析
1.1 休闲农业与产业融合文献统计分析
图1 2000—2017年休闲农业推进三产融合相关文献逐年变化趋势
该文把休闲农业推进三产融合作为研究主题,基于国内文献检索平台CNKI,选择时间范围2000—2017年。采用“休闲农业”并含“产业融合”为主题词,经期刊高级检索,获取了157篇休闲农业相关文献,仅有19篇来源于核心期刊。其中40篇休闲农业与产业融合相关的文献。2000—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推进产业融合相关研究文献统计情况如图1。
可以看出, 2011年才有学者开始关注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 2011—2017年关于休闲农业的文献整体呈增长趋势, 2016年达到最高为53篇。但休闲农业与产业融合相关的文献较少, 2015年开始,快速增长到了12篇, 2016年达到最高,为16篇, 2017年略有降低为10篇。2015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和建议,休闲农业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典模式,将其与产业融合结合开始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
1.2 休闲农业与产业融合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
1.2.1 引用及下载量分析
对检索的40篇休闲农业与产业融合相关文献的引用数目和下载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2011—2017年40篇文献共被引用了217次,下载次数达到1.414 9万次,说明这些文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1 休闲农业与产业融合相关文献引用与下载情况
文献数(篇)总被引数(次)总下载数(万次)篇均参考数(次)篇均被引数(次)篇均下载数(次)下载被引比(%)402171.414 94.25.42353.7265.2
图2 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1.2.2 研究内容分布
对检索的40篇休闲农业与产业融合相关的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图2),以了解研究内容的分布情况。其中出现次数排名前4位的关键词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观光和农业发展,文献主要涉及这些方面的研究。
2 三产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概述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兴起比较晚,但发展相对比较迅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7]。余华荣等[8]分析了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广州市从化区休闲旅游融合的动力、过程和成效,该地区将古村落、农业民俗和养生文化等作为农业与旅游融合的支撑点,突出花卉主导产业,完美的实现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截止2015年,共建立了30多个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梁辰浩和夏颖翀[9]指出浙江省绍兴上虞四季仙果利用创意休闲农业延伸了传统农业的功能,农作物的种植与农副产品的生产紧密相连,实现一产与二产的融合,农副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实现了二产和三产的融合,农业与休闲业的协作实现了一产和三产的融合。2017年,凭借“四季仙果之旅”生态旅游,上虞全区共接待游客725.1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60.5亿元。潘利兵等[10]调研了西藏牧区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最美休闲乡村和6家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这些农牧业经营主体,以旅游为载体,依托藏区独具特色的农牧业资源优势,遵循绿色、净土健康理念,将农畜加工品推向国内外,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该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初显,但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张白平和彭瑛[11]对贵州黄果树景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发现黄果树景区通过“政府+农户+景区”的组织发展模式通过农业生产与旅游市场客源市场融合,农家乐、景区种养殖产品等产品市场融合,农业生产地块和景点分布的空间融合及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的时间融合,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
3 休闲农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的瓶颈
3.1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相对落后
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但很多地区休闲农业设施不健全。杨柳[12]强调我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仍处于开发初级阶段,目前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地区水电设施、交通、通讯、医疗等还不够健全,餐饮、住宿、购物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侯新等[13]发现辽宁省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为自发性项目,重复性较高,而且多地建设混乱,乡村旅游道路、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急需完善,指出需要在区域内进行资源整合,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周波[14]等指出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将城市化作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项目建设重复性较高,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结合。谢宏[15]针对广东省阳西县程村镇产业融合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研究现状,指出可通过扩展渔农产业价值链,使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产业链更具竞争力,但目前已开发的休闲农业产业存在项目数量少、档次不高、各类公共设施不能满足旅游需求等问题。
3.2 缺乏特色化、创新性不够
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化,体验度不够是目前我国休闲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马强[16]指出我国目前休闲农业大都集中在农家乐、农村休闲疗养和农业生态观光等单一项目上,重复性较高,未能从本地实际现状出发打造适合开发的特色化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张必成等[17]指出我国部分地区休闲农业的形式单一,还停留在采摘果园、“一日游”等传统类型,难以建立自主品牌,未能通过项目之间的差异性创造出竞争优势。袁宇[18]研究发现目前青岛市所形成“两带”、“七区”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除具有地理标准品牌的特色休闲农业以外,
大部分地区只是围绕果园采摘和观光旅游,采摘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限制了青岛市休闲农业的长久发展。包函可等[19]通过对昆明市城区和城市边缘近20个休闲农业项目调研,发现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只有少部分地区规模较大的企业配套有种植基地、物流冷链,可提供现代农业示范展示、参观考察等功能,容易引起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
3.3 资金短缺,人才匮乏
休闲农业是一个开发风险性较高的产业[20],融资相对比较困难。多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自身投资能力有限。有些项目地处偏远山区,政府财政支持也有限,导致休闲农业发展缓慢。而人才的储备决定了休闲农业推进三产融合的进度,有利于项目的创新开发。赖启福等[21]认为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政府缺乏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服务保障,一方面缺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缺乏农业产业融合方面的相关条例和法律,以确保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行业竞争等。还指出,目前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比较落后,限制了农业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延缓了产业融合的进程。吴小霞和张际挺[22]基于武夷山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认为该市现有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财务管理、制度管理和人力管理等专业人员,推进产业融合的基础不足。陆嘉辉等[23]调研发现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多以家族式经营,员工以亲戚邻居为主,传统的农户缺乏知识和技能储备。而且缺乏必要的培训,造成服务质量水平较低。
3.4 产业融合度不够
黄登春和彭小宇[24]分析了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发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深度不够,具体表现在只是机械性的建立联系,将休闲农业资源与不成熟的市场生拉硬扯,未能真正实现自身特色与优势的有效融合,限制了该市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林惠虾[25]在研究漳州休闲农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中指出,该市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偏短,位于上游的房地产、娱乐、金融等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产业增值效益低,竞争力不足。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产业链下游的延伸也不够,导致农产品大量滞销。谭舒月[26]从产业融合角度分析了重庆市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指出旅游产业内部协调性较差,与其他产业之间缺乏横向合作。突出表现为农家乐开发粗略,缺乏与周围景区的联动,与农业其他产业融合不深。
4 三产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对策概述
4.1 挖掘农业资源与旅游业融合潜力
产业融合进程中发展休闲农业,应遵循产业融合理论,高度重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潜力的挖掘[27]。肖君泽[28]提出我国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充分体现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传统农村民俗文化,避免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确保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相协调。黄登春和彭小宇[24]指出张家口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挖掘风土民俗、人文历史等当地文化,如坝上草原、燕赵文化、军事文化等,充分发挥自身独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农业相关功能,以增强休闲农业的发展活力。罗红发[29]认为宁夏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如西夏农耕文化、黄河农耕文化等,打造灵武长枣、中宁枸杞、贺兰渔业等休闲农业主题产业园,实现文化、资源融合,提升休闲农业产业的软实力。王淑娟和赵玉红[30]强调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可在林区及草原地带开发建设休闲农庄,开设健康养身的培训项目,提供休闲养生之地。可在城郊地带发展以小地块出租为形式的种植园,重在提高游客的体验和参与度。
4.2 提高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才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兰宗宝等[31]认为广西观光农业项目有必要创新经营模式,除利用果园、菜园等资源,开发参观、购买等项目以外,应充分利用农业博览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精品景点,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知识、学习农业技术等旅游活动。杨光宗[32]指出山西省发展休闲农业应引入农业文创产品开发思路,将该省最具特色的小米、大枣、藜麦等农产品进行品种优化和品牌包装,推出特色旅游纪念品,不断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生态、科技的融合,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孙苏苏[33]分析了海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今后可利用优越的热带资源优势,将摄影、绘画等形式的活动融入到热带水果观赏、采摘等活动。靠海的地区开展海产品养殖、赶海等活动,使旅游与种植业、养殖业等更加深入的融合,提高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4.3 完善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项目基础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地方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道路的整修、对公测、停车场和路灯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搭建好平台[34]。孙英杰[35]指出我国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想对接,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水资源为例,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应同时建设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制定落实污染排放方案。郭华[36]等针对休闲农业人才创新创业困难,建议为人才引进开设“绿色通道”,加强人才引进的软硬件环境构建,培养天津市休闲农业领域发挥创新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构建创新团队。改善休闲农业工作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财力改善人才福利。构建人才创新激励机制,鼓励自主创新。彭良琴[37]调研发现成都农民经营管理普遍较弱,建议鼓励休闲农业经营者积极参与农业领域相关大专院校和农业协会的合作,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大专院校定期邀请休闲农业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休闲农业推进产业融合储备人才。
4.4 创新产业管理机制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是今后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促进“互联网农业+文化教育”、“互联网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创新和融合[38]。微信、微博是近年来运用最广泛的社交平台,赵雪阳[39]提出北京昌平区休闲农业经营企业营销可通过这些平台,加强品牌宣传,引发关注度。还可与第三方旅游网站建立合作,培养忠实的消费群体,达到口碑宣传的目的。滕晶等[40]针对山东省休闲农业发展的产业链短,未形成产业集群,建议经营企业要建立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引入职业经理人实现品牌战略,推进产业融合。利用股份制吸引外来投资,扩大企业规模,丰富休闲农业项目形式。
5 结论
国内关于休闲农业推进三产融合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2011年才有学者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涉及到的关键词有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观光和农业发展等。文献有较多的引用量和下载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休闲农业的发展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关于三者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有待加强。
我国休闲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许多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特色化、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产业融合度不够,今后应从挖掘农业资源与旅游业融合潜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创新产业管理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推进产业融合。相关建议较为宽泛,针对性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