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共治有效路径研究*
2019-09-19王丽琼张云峰
王丽琼,张云峰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0 引言
当前在以经济增长作为合法性存在基础的发展型政府模式下,政府作为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最主要利益相关者,其角色定位错误和监管绩效低下将导致农村环境监管的失灵; 企业在经济理论目标指引下,许多重污染工业设备和公司场地在城市环境监管部门的严厉管制下将迁移到偏远的农村地区,直接将城市污染企业的排污成本转嫁到农村的环境中,加剧农村的环境污染; 城市作为农村的共生面,其发展一直建立在对农村的资源汲取和污染转嫁之上; 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淡薄以及出于家庭生计考虑,对农村环保问题漠不关心、不予重视,致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难以遏制; 农村环保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由于资金短缺、力量薄弱、能力有限,也无法承担起维护农村环境的责任; 科研院校、高等研究机构在研发新型的乡村治污技术、加强农村环保设备推广和推进农民普及环保知识等方面本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在农村环境治理领域无法发挥保护农村环境的功能角色。探索农村环境治理实践中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从“影响”到“参与”再到“共同治理”解决方案中的关键障碍因素,探寻农村环境利益相关者各方为主体实现多方参与治理的有效路径,成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前比较棘手的难题[1]。
农村环境是一个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纵横关系交织作用形成的网络组织,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复杂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冲突作用下“公地悲剧”的集体行动现实困境[2]。显然农村环境难于排他但共同享用的“公共池塘”资源多方主体参与的自主治理制度相对于政府的直接集中管理更有效率,但如何确定基于共同目标保证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依赖并维护相互信任的互动方式是农村环境多元共同治理失灵研究的关键[3]。当前有学者以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基于利益相关理论定性分析了农村环境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善治的逻辑重塑,但缺乏数理方法综合性研究。文章希冀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等利益相关者整理了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泉州市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量化分析农村环境污染多元共治中各影响因素的复杂网络关系和相互影响机制,整合各利益相关者的分散力量和资源,克服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机制和相互博弈状态,提出有效的农村环境多元共同治理的善治路径,为推动农村环境共同治理体系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1 研究方法
1.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发端于18世纪末期,之后许多重量级的学者为利益相关者理论“贴砖加瓦”,其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从“影响”到“参与”再到“共同治理”的3个线性拓展和深化阶段。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共同治理内涵是让所有为组织的财富创造做过贡献的产权主体参与到组织的治理中,体现了利益相关者之间为组织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合作的思想[4]。该研究基于农村环境治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博弈关系,从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等利益相关者梳理出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表1)。
表1 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综合指标体系
维度影响因素政府R1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R2农村环境监管体制上职能交叉、权责不对和监管力量薄弱R3农村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R4地方保护主义企业R5乡村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R6城市污染企业为转嫁排污成本转入偏远农村城市R7城市发展汲取农村资源R8农村承载城市发展中一些污染转移农民R9追求农作物产量忽视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R10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R11农村社会资本流失R12缺乏环境破坏维权意识环保组织R13基础薄弱和发育程度低农村环境保护效用小R14资金和人员支持短缺农村环境保护效率差科研院校R15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有别且被忽视R16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R17缺乏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产业链
1.2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借助数学方法及图论定量分析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此方法主要是将行动者嵌入到社会网络中,基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交错复杂的关系构成网络结构,通过可视化图以及量化指标分析网络的关键因素及行动者之间相互关系[5]。
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网络密度指标刻画整体网络特征,网络密度密度越大,行动者表示的节点之间关联作用越强,往往增强社会网络密度可稳定节点之间的规制关系; 通过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指标刻画节点个体网络特征,主要描述特定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程度,其中度数中心度表示节点网络中的联接数,度值越大,说明该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联系能力越强,在网络中越处于核心地位; 接近中心度刻画了特定节点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程度,主要是衡量某节点在网络中的通达性与便捷度; 中间中心度衡量的是特定节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控制其他节点,反映社会网络中节点扮演“中介桥梁”角色作用[6],有向网络中可分别用内向和外向表示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农村环境治理是涉及诸多影响主体和影响因素的复杂系统,各因素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可以将每个影响因素视为一个行动者,影响因素之间关联关系视为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建立影响因素的复杂社会网络。该研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相关测度指标,对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的整体空间网络特征、个体网络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社会网络中对其他影响因素作用最大的影响因素,最不受其他因素控制的影响因素,以及连接最多影响因素的中介因素。整体网网络密度和各节点网络特征各指标的具体计算方式和Ucinet软件操作见文献[7]。
1.3 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法
解释结构模型是一种借助图论中的关联矩阵原理分析复杂系统整体结构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关联矩阵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将各项因素构成的复杂研究系统分解成一个层级清晰的多极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分析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以明确各要素的关联性和层次性[8-9]。其方法思路为:首先明确系统各因素逻辑关系,建立二值邻接矩阵,其次借助Matlab软件,基于布尔代数运算规则,转换邻接矩阵为可达矩阵,再次依据可达矩阵,求得可达集合P(Si)和先行集合Q(Si)。其中,可达集合P(Si)为可达矩阵中要素Si对应的行中包含有1的矩阵元素所对应的列要素的集合; 先行集合Q(Si)为可达矩阵中要素Si对应的列中包含有1的矩阵元素所对应的行要素的集合,求出可达集合和先行集合的交集P(Si)∩Q(Si)。最后,根据P(Si)=P(Si)∩Q(Si)的条件进行层级分解,求得系统要素间的多级递阶结构,分析其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机制[10-11]。该研究借助解释结构模型分解方法,对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机制进行层级分析,进而准确辨识农村环境共同治理的关键因素,并分析各影响因素作用路径。
2 实证分析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该研究首先基于利益相关理论建立的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其次基于泉州市各地区农村环保实地调查判断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二元关系,构成二值有向邻接矩阵,最后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对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2.1 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2.1.1 网络密度
采用各地区多方面农村实地调查法和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文献资料研究法,构建二值邻接矩阵,使用Ucinet软件对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整体网络密度分析结果为0.338 5,网络密度较大,说明影响因素之间关联作用较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Netdraw软件可视化操作直观体现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网络结构特征,节点代表着农村环境多元共治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下的不同影响因素,节点面积越大代表其与越多影响因素存在关系,此关联网络拓扑图1可看出处于中心部分的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R1、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有别且被忽视R15、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R16和缺乏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产业链R17度数节点较边缘部分的其他节点面积要大,是位于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图谱中的核心地位,中心性明显较强。
图1 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的关联网络
2.1.2 网络中心性
使用Ucinet软件对个体网网络密度和中心性分析结果如表2,可知各影响因素的个体网网络密度差异较大,地方保护主义R4和城市发展汲取农村资源R7网络密度较大,与网络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关联程度较强。采用度数中心度(点入度和点出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内向度和外向度)分析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各影响因素的中心性具体如下。
(1)度数中心度。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有别且被忽视R15、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R16、城市发展汲取农村资源R7和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R1具有较高的点出度,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其他因素。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R1、城市污染企业为转嫁排污成本转入偏远农村R6、农村承载城市发展中一些污染转移R8和缺乏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产业链R17具有较高的点入度,这些因素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可见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R1度数中心性在所有因素中最强,直接影响其他因素,也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图1网络关联拓扑图)。网络的内向点度中心势(30.44%)大于外向中心势(23.80%),说明网络中利用网络资源的影响因素对比于输出网络资源的影响因素权力的分布稍不均衡,利用网络资源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网络中的R6和R8节点,网络中R1、R15、R16、R7等节点对其均有资源或信息的输入。
(2)中间中心度。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R1、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有别且被忽视R15、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R16、缺乏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产业链R17和乡村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R5等中间中心度较高,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是其他影响因素节点的往来枢纽,处于核心地位拥有较大的控制网络权力。中间中心势为8.84%,某种程度上存在能够有效控制资源的影响因素,但总体上各影响因素对资源的把控能力相当,差距不大。
(3)接近中心度。城市污染企业为转嫁排污成本转入偏远农村R6和农村承载城市发展中一些污染转移R8相比其他因素具有较低的外向接近中心度,说明在资源输出上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因素。农村环境监管体制上职能交叉、权责不对和监管力量薄弱R2、农村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R3、地方保护主义R4和城市发展汲取农村资源R7等因素具有较低的内向接近中心度,说明在资源输入上较大程度上受其他因素的控制,独立性较低。外向接近中心势(2.08%)和内向接近中心势(4.23%)均较小,说明各因素在信息传递的独立性上差异不大,不存在具有较强控制力的影响因素。
表2 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网络分析
影响因素网络密度(%)点出度点入度中间中心度内向度外向度R131.32 9108.52811.87510.496R230.95 601.6445.8829.808R330.00 601.1255.8829.783R458.93 800.3385.88210.425R538.18 693.32411.0269.997R634.44 0103.13510.8295.882R750.00 911.0426.250 9.877R834.44 0103.13510.8295.882R923.81 452.24411.0739.902R1034.72 632.47111.21110.206R1138.89 652.73511.2389.809R1223.81 162.85510.63810.223R1347.62 351.05611.1679.874R1447.62 351.05611.1679.874R1532.58 974.63411.37710.099R1632.58 974.63411.37710.099R1735.45 793.54611.38610.119中心势(%)23.8030.448.844.232.08
2.2 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图2 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基于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各影响因素相互关系构建的二值邻接矩阵,借助Matlab软件通过有向ISM结构模型分析表明(图2),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系统是一个3层递阶结构。第一层级的城市污染企业为转嫁排污成本转入偏远农村R6和农村承载城市发展中一些污染转移R8是影响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两个表层直接因素。第二层级11个影响因素共同构成了影响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中层间接因素。首先,忽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有别R15和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R16、缺乏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产业链R17和农村社会资本流失R11分别与乡村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R5、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R1和追求农作物产量忽视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R9互融相通,通过影响R5和R1而间接影响农村环境多元共治表层的R6和R8影响因素; 其次,乡村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R5与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R1构成回路,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R10共同影响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表层的R6和R8影响因素而间接影响农村环境多元共治; 最后,基础薄弱和发育程度低农村环境保护效用小R13和资金和人员支持短缺农村环境保护效率差R14、忽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有别R15和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R16共同分别与缺乏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产业链R17互融相通,共同受第三层级的影响。第三层级深层根源因素农村环境监管体制上职能交叉、权责不对和监管力量薄弱R2和农村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R3影响着R5、R1、R9和R12,且地方保护主义R4和城市发展汲取农村资源R7作为深层根源因素共同影响着中间层的R15、R16、R17、R11和R10而影响R6和R8两大表层因素。
3 结论和讨论
基于相关利益者相关理论,通过对泉州市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查阅方法,基于农村环境多元共治指标体系构建二值直接影响矩阵,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得出影响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关键障碍因素及相互影响机制。
(1)城市污染企业为转嫁排污成本转入偏远农村和农村承载城市发展中一些污染转移为两大表层因素,在资源输出上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因素,是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直接影响因素。
(2)中间层起着桥梁作用五大关键核心影响因素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乡村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忽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有别、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和缺乏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产业链中心性较高,较为活跃,构成回路,互融相通间接影响着农村环境多元共同治理。
(3)反映在农民和环保组织两大主体上的6个影响因素追求农作物产量忽视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农村社会资本流失、缺乏环境破坏维权意识及基础薄弱和发育程度低农村环境保护效用小、资金和人员支持短缺农村环境保护效率差也处于中间层,间接影响农村环境多元共同治理。
(4)地方保护主义、城市发展汲取农村资源、农村环境监管体制上职能交叉、权责不对和监管力量薄弱和农村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为四大深层根源因素,在资源输入上具有较低独立性,较大程度上受其他因素的控制,是影响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根本驱动因素。
基于泉州市各地区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和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影响因素机制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石狮、晋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更有能力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且农村农民生活水平高,重视生活质量也更愿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所以政府应从深层根源上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汲取农村资源片面追求城市发展,充分利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农村较为充足的社会资本存量,积极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支持和引导农村环保工作。
(2)泉港、惠安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工业污染较为严重,追求经济发展中面对城市发展中一些生产和生活污染转移于农村现象,直接表层上应着力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力度,完善农村环境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并提升农村农民的环境被破坏的维权意识。洛江、南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经济发展中,污染企业为转嫁排污成本转入偏远农村和乡村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都使得农村环境恶化,地区追逐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地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现状。
(3)德化、永春和安溪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经济发展低水平制约着资金投入到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平台由于缺乏资金支撑无法建立,农村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缺乏合作平台将难以实现,农村环保组织基础薄弱和发育程度低且资金、人才的缺位,也难以发挥其环保辅助效用和办事效率,且处于偏远山区农村农民环保意识不高,加上乡村人口的外流加剧现有的农村社会资本流失,农民参与农村环保意愿更是不足,特别农业发展占比高的永春地区,农民存在片面追求增收增产的短视行为,农药、化肥和地膜的大量使用使农村土质劣化、水源污染、土壤板结和肥力降低。因此,需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乡村建立研发基地,密切跟踪农村环保技术研发后续应用和改进,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同时通过社会资本自我累积或利用制度创新增加现代化社会资本,引导农民主动承担起保护农村环境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等利益相关者多方共同治理农村环境的良好行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