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有个曲子剧

2019-09-19周晨亮人民画报

今日中国 2019年9期
关键词:昌吉州曲子剧团

文 |周晨亮 图 |《人民画报》秦 斌

新疆曲子剧,俗称小曲子,是中国文化部认定的新疆唯一用汉语演唱的地方剧种。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期间,作为新疆唯一入选来京演出的戏曲剧种,鲜为人知的新疆曲子剧引发关注。

新疆曲子剧,俗称小曲子,是中国文化部认定的新疆唯一用汉语演唱的地方剧种。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期间,作为新疆唯一入选来京演出的戏曲剧种,鲜为人知的新疆曲子剧引发关注。

新疆曲子剧最早记载始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朝文学家纪晓岚编辑的《乌鲁木齐杂诗》中。书中这样描述曲子剧曾经在新疆的盛行:“酒楼数处,日日演剧。数钱买座,略似京师。”

随着清代在新疆实行屯垦政策,大批陕、甘籍官兵入疆屯戍,来自内地的商贩和民间艺人也相继入疆。天山南北、伊犁河谷,人们在茶余饭后抒发情怀,随口吟唱家乡小调,吹拉弹唱。陕西的曲子、兰州的鼓子、青海的平弦,唱着民间的轶闻趣事,伴着醇香的奶茶和甘甜的瓜果,一同融入他乡的生活……逐渐,新疆曲子剧诞生了。

生于斯,兴于斯,新疆曲子剧的念白用的是纯正的新疆汉语方言兰银官话。融于民族,荟萃各地,新疆曲子的唱词和曲调又融合了多种民族语言和音乐调式。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决定将新疆小曲子正式定名为“新疆曲子剧”。2006年,新疆曲子剧正式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然而,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新疆曲子剧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生存危机:现代文化的冲击、传承人的断层、普查工作的不完善、保护经费的欠缺等。

生于民间的“户儿家”的戏

新疆曲子剧是新疆唯一的汉语系地方剧种,是新疆各族人民开发建设新疆的产物,是新疆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结晶。自1980年成立以来,原呼图壁新疆曲子剧团克服重重困难,创作排演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共120多出,足迹踏遍田间地头、厂矿学校,曾被文化部授予“长期坚持上山下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县级剧团”光荣称号,被戏剧界专家和名人誉为“戈壁滩上的红柳”。

《金子般的心》讲述呼图壁县呼图壁镇双桥社区居民,“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最美新疆人”王桂珍几十年如一日,关爱、帮扶有困难的街坊邻居、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这部大戏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首次全部启用青年演员挑大梁演出的一部戏。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 供图

2002年7月,原呼图壁新疆曲子剧团上划昌吉回族自治州后,更名为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之后又更名为新疆曲子剧团。2012年,新疆曲子剧团与昌吉州民族歌舞剧团两团合并成立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剧院副院长苏凌松说:“20世纪90年代初,剧团下乡演出最火的时候,曾创下在一个乡镇连演24场的记录,观众最多的时候会有130多辆拖拉机聚集在台下,散场都得足足一个小时。”

由于新疆曲子伴奏简单、曲调明快、通俗易懂、易学易唱、不受舞台限制等特点,曾在新疆农村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户儿家(汉语新疆方言中对庄户人家的称谓)”的戏。每到一处,演员们分散吃住在老乡家,白天,帮老乡干活;晚上,无论地头、场院、羊圈,都可以演起来。“用推土机推出一个高台子,铺上几块毡片就是舞台,剧团的设备简陋,常常要借用当地乡镇的篷布、椽子等。”但就是这样的演出,老乡们还是坐着毛驴车或是手扶拖拉机,从几十里外赶来看戏,刮风下雨也不肯离去。演出结束时,总有老乡拎着鸡、鸡蛋、瓜果,来找剧团的人拉家常。

王曰发是新疆曲子发源地—昌吉州呼图壁县三大曲子世家之一的渭户王家传人,从新疆曲子剧团退休之后,他和呼图壁当地的老人们组建了夕阳红曲子剧团,最大的乐趣就是唱新疆曲子。

当年的呼图壁县渭户王家、大土古里岳家、大东沟张家三大曲子世家奠定了如今呼图壁新疆曲子传承地的地位。在呼图壁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里,常常是三五个人凑在一起,三弦一拨,板胡一拉,脱口便能唱出几折。王曰发说:“新疆曲子的根在农村,只有农民喜爱,曲子才有希望。”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于2013年联合大中专院校举办最新一期的新疆曲子表演艺术班,招收青年学员30余人,解决了剧团专业人才接续的问题,稳定了剧团的专业表演队伍

险成绝唱的“天下第一团”

文化部把剧种稀有、剧团唯一的剧团称为“天下第一团”。原呼图壁新疆曲子剧团就是这样一个团。

过去,该团在北部新疆的十多个县、乡、村有许多演出基地,由于新疆气候及农作物播收等原因,演出季节非常有限,村与村之间常常为演出的先后争执不下,两个小时的演出常常会应观众的强烈要求加演至3个多小时,演员与观众之间就是一种亲密的鱼水关系。

但随着20世纪末市场经济大潮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剧团送戏下乡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由于一直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较为固定的观众群日益减少,年轻的观众更是少之又少。迫于生计,该团曾决定将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艺汇演作为告别演出,留下最后一声绝唱。

苏凌松说:“由于当时县里财政比较紧张,团员们的正常工资都不能保障,大量人员离开剧团。当时参加文艺汇演的剧目叫《大山里》,全团只剩下6个人可以登台演出。”

没想到,这次“绝唱”在文艺界引起极大的轰动。为此,新疆文艺界13位艺术家学者联名上书,发起“救一救呼图壁新疆曲子剧团”的呼吁,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相关领导与部门的支持下,呼图壁新疆曲子剧团被划拨到昌吉州,并更名为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逐渐走出发展困境。

2005年,曲子剧团由呼图壁县迁至昌吉市。当时团里条件艰苦,排练厅一直用的是昌吉州博物馆的地下室。苏凌松回忆说,当时7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用纤维板隔出了宿舍、办公室、乐器室和排练场地。练毯子功的演员们排成两队,在教练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翻着跟斗,稍一不留神就会撞到天花板上。

2006年,新疆曲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被确定为该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国家及自治区加大了对剧团的扶持力度,区、州财政拨款100余万元人民币,为剧团所在的昌吉州艺术剧院先后建设了4个排练厅、1个小剧场,并配备了现代化的演出设备。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苏凌松借用老团长张世勇的话“老树发新枝”来形容人才培养的不易。新疆曲子剧团分别于2003年、2013年联合大中专院校举办两期新疆曲子表演艺术班,招收学员50余人,解决了剧团专业人才的问题,稳定了剧团的专业表演队伍。目前,新疆曲子剧团主要通过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作为创作与演出的经费支撑,先后创作了《哈哈泉子的户儿家》《戈壁花开》《金子般的心》等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现代题材大戏。

年轻一代的传承

大幕徐徐拉开,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几乎占满天幕的枝繁叶茂的石榴树,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曲响彻剧场:“一颗善良的心,温暖一群善良的人,累累石榴果,粒粒抱团亲……”这就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在北京排演的新戏—《金子般的心》的开场。

《金子般的心》原名《阿同汗(维吾尔语对人的尊称)》,讲述呼图壁县呼图壁镇双桥社区居民,“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最美新疆人”王桂珍几十年如一日,关爱、帮扶有困难的街坊邻居、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大戏是团里首次全部启用青年演员“挑大梁”演出的一部戏。王桂珍的扮演者,29岁的徐文娇说:“第一次以主演的身份登台的那一刻,才真正明白老师们平日里的教诲,也才感到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据介绍,《金子般的心》全体演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其中还不乏不满20岁的“00后”。

自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新疆曲子剧在遗产的审定与评估这一文艺整体架构中被经典化,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成为地方政府争夺文化话语权的符号表征。呼图壁县率先对新疆曲子剧进行包装、运作,试图将其打造为地方文化品牌,自2012年开始连续举办六届新疆曲子文化节,对新疆曲子剧进行了有力宣传和推介绍。

教育传承是“非遗”传承的重要环节,青少年时期正是文化知识习得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了解新疆曲子剧的魅力所在,将有利于吸引青少年对新疆曲子剧产生兴趣,进而通过专业训练成为专业人才,并为新疆曲子剧培育青年受众。2016年,呼图壁县新疆曲子校本教程初级教材《新疆曲子之花》编撰完成,并在呼图壁县第一中学、第四中学与五工台镇中心小学做课程试点。

苏凌松说:“新疆曲子剧年轻人才队伍的培养仍是我们现在剧团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年轻人的接班,何谈文化传承?”接下来,苏凌松还希望加强团里青年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如果能争取到更多来京交流的机会,让这些热爱新疆曲子剧的年轻演员能多和国家顶尖戏曲院校的老师学习交流,将会让新疆曲子剧得到更好的传承。”

戏班的音乐既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内核的人文精神,又不乏西方流行音乐特有的节奏律动,因此在新疆曲子剧乐队里,不仅可以看到大阮、琵琶、二胡这样的中国古典乐器,也可以看到大提琴、贝司、键盘这样的西洋乐器

猜你喜欢

昌吉州曲子剧团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有风吹过
吹曲子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民营扬剧团再登高丘
昌吉州纤检协会免费举办棉花检验员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