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探究应用

2019-09-18曹海清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蜗牛学科素养

曹海清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课程中的分解和落地,任何学科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还要为素养而教.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简单论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一、拓展资源,捕捉探究契机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善于活用教材,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素材资源和实践资源,捕捉探究契机,为学生创造更多探究的机会,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教学时,我先从网络上搜集了生态系统失衡的相关事例,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介绍. “20世纪30年代,一些商人把非洲的蜗牛运到夏威夷群岛供人养殖食用,有的蜗牛老了被扔到野外,结果蜗牛大量繁殖,啃坏了大量的蔬菜、水果.”背景问题介绍完后,我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这一问题.学生对课本内容展开了自主学习与探究,并最终得到了结论: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洲蜗牛破坏了该地原有的食物链,非洲蜗牛没有天敌,大量繁殖,它们以蔬菜、水果为食,造成生产者大量减少,生态系统失衡.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拓展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激发了学生问题探究的内在动力,提高了他们的理性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核心素养.

二、创新实验,搭建探究平台

生物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为他们搭建一个探究平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实验,使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促进他们发展自身的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形成生物学实验研究技能.

比如,在组织学生开展“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这一探究实验时,为了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我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实验设计与操作.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问:“哪些环境因素可能会对光合作用造成影响呢?”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提出了猜想:二氧化碳的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紧接着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上述猜想.例如,某小组选择菠菜叶片、打孔器、注射器、100W台灯、70mol/L碳酸氢钠溶液、烧杯、镊子等为实验材料.在实验活动中,小组成员首先用打孔器打出大小相等的圆叶片若干片,然后用注射器抽出叶片中的气体,使之沉入水底.在编号为1,2,3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5毫升70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以及10片抽出气体的圆叶片,最后再将三只烧瓶分别置于距100W台灯的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处,同时开启电源并记录圆片上浮所需时间.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数据,最终学生们得出了结论: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由此,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意识.

三、联系生活,加强探究应用

新课标“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体会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的生活性更强、更直接,教师应常引导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去探究身边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其生物探究应用能力.

比如,在进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教学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使之学会应用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我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究活动.在课堂上,我先提问:“小明的父亲是双眼皮,母亲也是双眼皮,为什么小明却是单眼皮呢?大家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随后学生应用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展开了分析与讨论,最终得出了结论.又比如我在对《ATP的主要来源——細胞呼吸》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提问:“为了更好地保存蔬菜、水果,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什么要给花儿松土呢?腐烂的橘子为什么会散发出酒味?”这些生活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积极展开探究,最终讨论出了问题的答案.在上述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生物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采用上述“拓展资源”“创新实验”“联系生活”等策略,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探究的趣味与魅力,进而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生物核心素养,并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他们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能力.

猜你喜欢

蜗牛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蜗牛说
“超学科”来啦
小蜗牛
蜗牛(共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