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9-09-18陈浩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牛顿挫折意识

陈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学历史课拥有大量精彩而引人入胜的人文故事,富有独特的人文社会科学性,因而容易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性。充分利用历史课讲述典型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分析有关历史人物的科学创新活动,剖析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其对科学的探索过程,从中总结其规律和特点,以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中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观察、反思、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一天,正在树下读书的牛顿看到一个苹果被风吹到地上,为什么苹果掉在地上而不是飞上天去?这件小事引起了他的反思。又一天,牛顿看见一个小孩用投石器旋转几圈,一下子就把石子甩出去很远,看见另一个放风筝的孩子牵着线,风筝飞得高高的,既飞不上天,也掉不下来,为什么风筝飞不上天,也掉不下来?为什么石子转了几圈就甩得那么远?正是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激起了牛顿的兴趣和反思。也正是牛顿对这些偶然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其根源,最终在这些现象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正是这些规律的发现,才促使今天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结合相关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充分引导学生要时时勤于观察、处处善于观察、善于随时总结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进行积极的创新活动。

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质疑、释疑、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对轻重两物体同时下落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快的原命题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后,亲自在比萨斜塔做了实验,得出轻重两物体在同时下落时,速度是相同的结论。这就否定和推翻了前人的结论,从而创建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质量无关,只与高度相关的新理论。另外,哥白尼针对“地球中心说”而提出的“太阳中心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针对外国人说的“中国贫油”而提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有丰富石油资源的结论,也都是质疑、释疑、创新的有力证明。因此,历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实践、挫折、失败、总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的道路是坎坷的,无挫折、无失败就不可能有创新。科學家的研究无一不是经历了无数次“实践、挫折、失败、总结、创新”的过程,才最终获得成功。如:镭元素的发明过程,就是居里夫人同她的丈夫一道,经过45个月的辛勤劳动,终于于1902年在数吨沥青的铀矿残渣中提炼出一分克的镭。镭元素的发现,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放射学,推进了原子科学的发现。因此,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要创新就要敢于实践、敢于接受挫折和失败的挑战、敢于在失败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永不气馁,才能在创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扬弃、继承、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扬弃、继承、创新”的客观规律,人们总是在不断学习、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和扬弃那些不尽合理的、过时的甚至错误的理论,才有了突破、发展和创新。如有些国家、政党的学说也是这样一个“扬弃、继承、创新”的过程,马克思提出了国家、政党的学说,列宁则根据俄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实际情况,在继承马克思国家政党学说的基础上,指出革命也可以首先在资产阶级链条中的最薄弱环节上争取突破,并且成功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扬弃、继承、创新”符合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推动了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是创新的有效形式之一。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类似的史实,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只有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牛顿挫折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Holism in Education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挫折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失信的牛顿
终身不遇
消防意识
聪明的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