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每一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2019-09-18常海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常海燕

〔关键词〕校园伤害事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4-0071-04

当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当看客变成助推,在这一场名为“玩笑”的闹剧中,没有旁观者,只有施暴者......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

2019年5月10日16时许,江西上饶市公安局接到群众报警,上饶市第五小学内发生持刀伤人案件。经初步查明,嫌疑人王某建(信州区人,男,41岁)系该校学生家长,因其小孩与受害学生刘某宸发生纠纷,持刀将刘某宸刺伤,后刘某宸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目前,嫌疑人王某建已被警方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近日,从微信上得知江西上饶市第五小学校内持刀伤人事件的消息,震惊之余更多的是痛惜。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即便是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仍然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机,可这位父亲却以极为惨烈的方式结束了一切。我老公说:“万幸的是,这位父亲没有伤及他人。”我心头一震,他的行为极致冲动却又冷静非常,到底是怎样的伤害让一位正常的成年人实施了如此冷血残忍的行动?

十岁的男孩能有怎样的恶?

经验告诉我们,大部分十岁的男孩正是调皮捣蛋、无法无天的时候,即便如此,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只是孩子,他再怎么过分,也不致于到了十恶不赦以命相抵的地步。所以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都有一个认知:孩子还小,好好引导教育,长大就会好了。

对此我有切身体验,女儿刚上一年级时,由于我们夫妻双方工作调动,从老家来到了现在的城市,孩子也不得不被迫着接受完全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当时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觉着她这么小适应起来应该很快,况且女儿一向乐观自信,在老家是出了名的孩子王,所以我们放心地忙着适应新的工作、装修新房等一应琐事。可她那时却也经历了程度不同的孤立,同桌男孩诸如丢墨水、扯头发、后背贴骂人纸条等种种的困扰,当女儿向我哭诉时,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极为理智地对她进行了“也许是人家不小心,再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可能你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诸如此类的说教,我觉着孩子的事情不能大包大揽,孩子之间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后来她倒是不哭了,以后回来也不怎么说了,同时话也少了,上学总是磨磨蹭蹭,不太高兴的样子,周末才又欢实起来。我当时觉着孩子嘛,过一阵就好了。现在想想,她是在试探着寻求我的帮助,而我那样敷衍了孩子,并把别人的过错理所当然地强加在了她身上,孩子在最信任的亲人身上没有得到理解和帮助,只能选择隐忍。没有亲历的人不会知道伤害并不是一定要看得见伤口,就是这些看似正常的捣蛋撒泼,却足以毁掉一个孩子的自信。我的这种“自以为是”,使女儿在惶恐和卑微地寻找友谊的不安全感中度过了小学时光。

“十岁的孩子再坏能坏到哪去,不过是同学间的小打小闹而已,谁上学时还没被欺负过......”就是因为这些大家普遍意义上的认知导致矛盾没有被及时重视和有效解决,而女孩一方父母辞职全身心照顾孩子,他们的关注点全在孩子身上,孩子所受的委屈只会成倍扩大,让他们心焦难安。双方家庭对矛盾产生后果造成影响体验的不对等性,使女孩父亲感觉男孩父母没有沟通解决问题的诚意,而学校和老师又没有及时达成他期望的解决效果,爱女心切加上恼羞成怒,最后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正因为孩子小,他们无知又无畏,冲动任性,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他们在比自己弱小的个体身上通过恶意的语言、肢体的蓄意碰触、恶作剧等,发泄自己的空虚、压抑或单纯以此取乐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就会演变成任性妄为。

“只是个孩子”才更需要管教。《亲爱的弗洛伊》一书中说,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多半是家长以为“他们只是孩子”,于是放纵、宠溺,疏于管束,使他们无视规则,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次事件伤害了谁?

这个十岁的男孩为自己的顽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父母也会在无尽的自責与悔恨中度过余生;女孩的父亲无论出于怎样的动机,持刀在校园内刺死十岁儿童,都是十恶不赦的重罪;这个女孩最无辜,她是受害者,却也被父亲变相地变为施暴者,在她以后的人生中每每想到父亲是因为要为她出气、保护她成了杀人犯,这样惨痛的代价和后果让她如何能承受?如果能让她重新选择,我想她大概宁愿选择每天都被同学欺负,也不愿失去疼爱自己的慈父;而在场的同学目睹了如此惨烈的杀人事件,对他们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又该由谁负责?当然还有老师和学校,在自己的课堂里,朝夕相对的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人世,自责和愧疚应该也会如影随形吧。

谁应为这起悲剧负责?

是女孩的父亲吗?身为人母,到目前为止我都无法理解这位父亲。他是真的爱自己的女儿吗?这样极端的行为到底是在替女儿解决问题还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女孩的父母为了全心全意培养和照顾孩子放弃了工作,这可谓爱女至深了吧;孩子在学校被同桌欺负,多次努力调解无果后,以极端方式解决了,可这样的代价值得吗?这才是小学,她以后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委屈,难道父母要事事冲在前面,为她“斩妖除魔”,更可悲的是现在她连基本生活的依靠都没了,而这一切恰恰又是爱他的父亲给予她的……这份爱太重,也太轻了。这次杀戳已经不是单纯为了孩子,而更像这位父亲恼羞成怒后的发泄和解脱,他的所谓的“爱”,自私、无知又残忍。自私——他忘了自己为子、为父、为夫的责任和义务;无知——矛盾远远没到以命相搏的地步,他却冲动地迈出了让人费解的一步;残忍——即便是最高级别的恶,一个成年人对手无寸铁的十岁孩童挥刀相向,让人无法原谅……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最不济的也可以转校。何况还有学校和老师,即便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也是可以自己主动上门与其家长沟通……

我认识一位虎妈,她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下午去接儿子放学,发现有一个男孩骑在儿子身上,她冲过去揪起那孩子,问他为什么打自己儿子,那孩子嘻皮笑脸地说在玩呢。她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直接问清孩子的住址,带着儿子和那孩子去了他家,见了他的父母,先简要说清事情的经过,然后郑重而严肃地对那孩子说:“别再有下一次,不然阿姨也和你玩一下,最多打断一条腿,我有的是钱,保证负责把你治好。”说完便扬长而去。这个方法虽然看似简单粗暴,但那孩子以后再也没有欺负过她儿子。事后,她跟班主任聊起那件事,原来那孩子在班里确实爱捣蛋,习惯比较差,已经和家长配合逐步进行引导教育了,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很多时候,一些恶性事件都是冲动造成的,当我们冷静分析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即便很严重,也还是有解决的办法,除非生命受到威胁,万不得己,我们必须要正当防卫,只能以死相搏,否则,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左右他人的生命。事实上,老师做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我们总在说面对孩子的成长要静待花开,循序渐进,同样他们的一些毛病与不足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需要时间,采取有效策略帮他们改正,让他们变好。

是男孩的父母吗?我一向以为教师、医生、警察这三种职业是辛苦和繁忙的代名词,如果父母双方“不幸”职业是这其中之二,那么容易培养出两个极端的孩子——要么懂事自立非常优秀,要么顽皮捣蛋令人头疼。男孩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繁忙程度可以想象,但无论自己工作怎样重要,所从事的事业如何高尚,都不能以此作为对孩子亲情、教育缺失的借口,对孩子教育的缺位和错位会导致孩子学习被耽误,心理、性格等方面扭曲发展。这些孩子调皮捣蛋,习惯差,一般成绩不太好,一方面他们内心极度自卑、脆弱而又敏感;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和自负。在家长期被父母忽视,势必会在学校或其他地方寻找宣泄的出口。试想,当时如果男孩父母及时与老师、女孩父亲沟通,结果很可能不同。当然,没有什么“如果”可以让我们重新来过,惟一让我们警醒的是,孩子教育的最佳时间也就是那么关键的几年,错过了真的就错过了。

还是班主任和学校?作为两个孩子的班主任,她应该万万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学生之间的纠纷矛盾怎么就会演化成杀人的恶性事件?她可能还想着找这个男孩再推心置腹地谈一谈,找这个女孩安慰安慰,疏导一下情绪,还有双方父母,一定要约在一块再沟通,解决问题......可一切都来不及了,刚刚还神气活现让她头疼的鲜活生命就这样惨淡地消逝,她恐怕会在更多的“如果”中懊恼与自责。我相信这位老师一定做了很多工作努力去解决矛盾,可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思维定式和经验让我们下意识弱化了矛盾导致的危害,忽视了家长的情绪,失去了阻止这起悲剧的先机(应该说这位父亲能做出如此极端的举动,先前的言行举止应该有蛛丝马迹可循)。好多人不明白,安全工作己经被列入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首,各个学校专设保安、门卫,非学校教职工出入校有严格的登记制度,为什么还多次有校内伤人恶性事件发生。其实,学校有它的独特性,学生多,教职工多,家长更多,人员往来复杂。凡是恶意预谋行凶的人都会想尽办法伪装,有时候真是防不胜防。我不是为学校推托责任,事实的确如此。当然,学校一定要吸取教训,切实强化安全保卫工作,完善门卫保安工作制度,配备确实具有防暴能力的专业保安承担安全保卫工作,为师生的生命安全守好第一道防线。

致焦虑的家长:你的样子,也许就是孩子将来想成为的样子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部分父母就会感觉与孩子的空间距离很近,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我也经常向女儿调侃:我那个乖巧可爱的小公主离家出走了!事实上孩子们在快速成长,而为人父母的我们有可能仍然固步自封却不自知。某些家长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停止了学习,松懈了工作,失去了自我,更有甚者辞去了工作,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孩奴”,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真正做到了以孩子为重心。可这是孩子想要的吗?她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监视和左右下(因为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每一次失误都会让她自责对不起父母的付出,整天诚惶诚恐,压力山大,但时间久了也就无所谓了;而家长也会因为她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委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孩子却不争气,久而久之孩子没管好,自己也变得焦虑、暴躁,甚至抑郁了,失去了工作的寄托,这种负面情绪是很危险的。所以,为人父母,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因为你的样子也许就是孩子将来想成为的样子。我们只有让自己足够优秀,才配得上我们的孩子。再多的育儿理念、知识和方法都比不上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事业成功也许不一定值得孩子佩服,但他们的努力和道德自律一定会是孩子的榜样。希望孩子更优秀,我们必须比他更努力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希望孩子要善良,我们必须比孩子更善良;希望孩子懂得爱,我们必须比孩子更注意爱的技巧和智慧。父母的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但陪伴并不是如影随形,而是孩子脆弱时你在;孩子需要空间时,你又能适时地离开。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在这个问题上,为人父母,我们永远在路上。

致惶恐的教师和学校:不忘初心,责任让我们走得更远我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有三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

一是家访。小时候,老师都是要家访的,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届时,一般都是不打招呼便来了。那时大家都不富裕,但家里总是尽最大的可能,热情地张罗饭菜,老师们大多都会被迫接受,不然家长会觉得过意不去,仿佛老师吃了这顿饭孩子就有了保障似的。不像现在,老师和大多数家长的关系是家长不知老师,老师不明家长,家长会也是四五十人的集体会議,混个脸熟罢了。(没办法,总是不自觉对老师和学校要求过多过高,忘了他们没有三头六臂,也只不过是凡人肉身罢了。我有时自嘲,自己当老师时也不觉得有多了不起,可当自己的孩子上了学,竟觉得娃的老师们个个神圣无比,甘愿受其差遣,只愿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为人之父母,必将为其计深远”,不论一相情愿的,还是“不则手段”的,都是天下父母的心。)通过家访,老师会把学生的家庭条件、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等情况摸个八九不离十,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是春游。每年春天我们都会春游,远一点的坐大巴车数小时去爬山、看冰川,近一点儿的逛公园、野炊,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三是农场劳动。那时学校都有农场,我们一年有好几次集体劳动,虽然在家里也会干活,但父母心疼孩子,一般都是做做样子罢了。在农场里干活那可不一样,是真干啊!有几次脸晒得皮都能撕下来,手上满是血泡,但大家在一起干得可卖力了,欢实得不得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在进步,新事物不断涌现,有些事物却在消亡,比如家访、春游、农场劳动。安全像一把利剑悬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头上,学校和老师更是诚惶诚恐,为了安全起见,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凡是有安全隐患的活动,就连平日的体育课也上得心惊胆战,因为一旦出事,社会各方的指责一起涌来,学校便是众矢之的,百口莫辩,苦不堪言。我觉得社会真的应该给老师和学校更多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而作为老师和学校,也不应该因为怕担责,坦然以弱势群体自居,不敢作为。什么是学校?郑观应在 《盛世危言·学校》中说:“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 如此大任与托付,怎能不作为。作为老师,我们的工作不仅要对得起那份工资,更得接受良心的拷问,我们和学生互相陪伴的有效时间远远超过和家人的相处,许多老师坦言,不管大家信不信,自己的学生学习好的、差的、乖巧的、顽劣的、讨喜的,无论哪一种,都是自己的孩子。我们时刻不要忘了当初选择这份职业的初心,不要忘了无数个家庭百分之百的信任。

逝者已逝,再多的忏悔也无法挽回一条鲜活的生命,如果这起“不值得”的惨剧还有点儿价值的话,那就是让我们所有人警醒:教育真的没有那么简单,为人父母也不易。我们每个人为人子女也终将为人父母,多一些善念、宽容、体谅和敬畏吧。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酒泉,735000)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