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源的异域题材诗歌及其近代化特征探析

2019-09-18姚武

老区建设 2019年14期
关键词:魏源他者意象

姚武

[提 要]魏源诗歌题材有“十诗九山水”的特点,以展现“自我”意象的山水题材诗歌为主,魏源诗歌中也有为数不多的呈现独特“他者”意象的异域题材诗歌。魏源诗歌主要以“神话”“异族”“异国”等异域题材呈现“想象的他者”“小他者”“大他者”等意象,表现出鲜明的近代化特征,彰显魏源经世致用的文化探索精神。

[关键词]魏源;诗歌;异域题材;“他者”意象;近代化特征

魏源(1794—185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著述颇丰,有经学、史学、文学、佛学等多种著述存世。魏源留有近900首诗歌,主要收集在《古微堂诗集》中。关于魏源的诗歌研究,研究者主要对魏源山水诗的主题、意蕴、语言等进行研究,并没有从形象学视角对魏源的诗歌进行探析。在形象学研究中,诗歌的“意象”也可以归入到“形象”的范畴[1]。从比较文学形象学来探析魏源的诗歌,魏源不仅以山水题材诗歌的形式展现众多的“自我”意象,也以异域题材诗歌的形式展现独特的“他者”意象。魏源的异域题材诗歌具有鲜明的近代化特征,通过对其分类研究,可以窥探魏源开放的文化视野,理解和领会他艰苦而卓越的文化探索精神。

一、魏源的异域题材诗歌及其所呈现的“他者”意象

魏源的异域题材诗歌既有神话题材及呈现“想象的他者”意象的诗歌,也有被轻视的异族题材及呈现“小他者”意象的诗歌,更有鸦片战争题材及呈现全新出场的“大他者”意象的诗歌。

(一)魏源诗歌中的神话传说题材及“想象的他者”意象

魏源诗歌中涉及上古神话故事的部分,有些只是提及,并未有深入的探究。比如《偶然吟》第五首:“吾闻开辟初,天人去如咫。乘云驾六龙,呼吸通乾始……精卫穷海山,夸父嗟渫氾。南箕空揭舌,七襄终莫理。……尽答灵均问,不藉巫阳启。一翻重黎案,还复鸿钩始。”[2]它就是从盘古开天地开始,将一些我们所熟知的神话人物一一道来,有乘六龙的太阳神重黎、追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等等,但是都只是记述了人们对于上古时期“他者”的一些想象,主观性较强。不过魏源在《偶然吟》第十八首中提到:“观化百代后,独立万古前……红光塞空来,来往神圣仙,……帝阊不可达,泪若天河翻。何时闯天门,亲奏大微言,掀翻凡圣界,跳出阴阳圜。”[3]魏源借这些神仙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说“红光塞空来,来往神圣仙”,又怨恨自己见不到皇帝,“帝阊不可达,泪若天河翻”,没法陈述自己的政见,但是他依旧相信终有一天自己能闯入“天门”,“掀翻凡圣界,跳出阴阳圜”,解脱人民的苦难。

魏源往往通过神话题材诗歌来“借古抒怀”,很多时候都习惯于在提及神话故事之后,引出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如《杂诗六首》其一:“蚩尤死涿鹿,天乙赦夏台。赫哉钦明世,帝谓何昭回。呼吸通九间,祐罚无徘徊。无端天方醉,六艺忽成灰。汲汲《猗兰》吟,恻恻江蓠哀。时来祖龙助,运徂卧龙摧。苟尽纵其为,豪圣岂无才?天意尚尔然,群伦胡收哉!”[4]他引用“蚩尤死涿鹿,天乙赦夏台”的典故,抒发自己“苟尽纵其为,豪圣岂无才?天意尚尔然,群伦胡收哉”的感想,表达命运弄人的无奈之感。其实在古代,对于蚩尤的描写大多过于魔化。“蚩尤有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轩转诛之于源魔(今州)”,或“人身牛,四目六手”,他们还能“作大雾,弥三日”,因此有了“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黄帝与蚩尤的战斗,也被描写为降妖除魔的正义之战,而蚩尤就是这个妖魔。“尤作兵、仪黄帝。黄帝令应龙攻之其州野。应龙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5]对蚩尤的描写如此不堪,反映了华夏民族对蛮族的排挤。由此可见,魏源通过神话题材诗歌呈现“想象的他者”意象,站在华夏中心论的立场,表达自己的政治抒怀。

(二)魏源诗歌中的域外异族题材及“小他者”意象

魏源异域题材诗歌中的“他者意象”不仅包括神话传说中“想象的他者”,还包括域外异族。魏源在《皇朝武功乐府》中,多处提到了被清王朝所征服的域外异族。《收金部》中有提到清王朝在入关前征服的扈伦四部。“扈伦金,四部地,大相并吞。为明南北关保障,世近藩。”[6]他认为扈伦四国只不过是一个阻挡清朝入关的小小的屏障,可见他对于扈伦四国的态度是轻慢的。在他的诗中,“自我”是清王朝,而“他者”则是一些并不起眼的异族。这种思想在《定朔漠》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将漠北外蒙古地区称为“西寇”。在《收元部》中,也这样写到“奈何恃倔强,日自凌其侣”[7]。而在《收辽部》中外族人又有了新的称呼“番蒙”“鱼皮族”[8]。

“番”“蛮”“寇”等称谓,自古以来都是华夏民族常用于形容异族的词。其实有关于中国古代“他者”的相关问题,王一川曾提到,作为客人的边缘他者总是野蛮、弱小和低级的少数民族。这也就告诉我们,华夏族的通病——对“他者”的蔑视一直都存在,我们可以从各类书籍中找到实例。比如《水浒传》中辽国的受降书就有“臣居朔满,长在番邦,不通圣賢之经[9]”的记载。魏源的诗歌也沿袭了这些传统观念,在他看来,“他者”就是处于蛮荒之地,不懂圣贤之理,行为野蛮的域外异族。根据形象学研究理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既对立统一又相互确立。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中,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大,作为“小他者”的蛮夷已经融入华夏文化,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三)魏源诗歌中的域外异国题材及“大他者”意象

魏源的域外异国题材诗歌主要包括“鸦片战争题材诗歌”“西方科技题材诗歌”以及“鸦片题材诗歌”,诗歌中所呈现的“侵略者”“舰船利炮”“西方文化”等都是以“大他者”的意象出场。

首先,鸦片战争题材诗歌及西方侵略者意象。鸦片原本域外之物,由鸦片贸易而引发了近代第一场中外战争——鸦片战争,这样来说,描写鸦片战争题材的诗歌可以归入域外题材诗歌。魏源近900首诗歌中有近90首鸦片战争题材诗歌,占他所有诗歌的十分之一,也占据了魏源异域题材诗歌的大部分。在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作为“大他者”,令人憎恶却又无可奈何,魏源只能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愤恨。尤其是在《秦淮灯船引》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肯信围城忽尊俎,一夕干戈变干羽。百万金缯万虏欢,十年牛酒千夫举。倾得蛟宫宝藏完,保障半壁东南土。”“夷船骤至连天涨,夷船退后江不浪。”[10]英国兵舰的突然造访,改变了中国人对“他者”的固有认知。《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一味地赔款、割地,辱权丧国,让人文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他者”。魏源在《秦淮灯船引》中还写道:“但看封豕离大江,依然画鹢出横塘。玉树重开花月夜,羯鼓宁惊霓羽裳?”[11]强大的侵略者带给人们的是“天朝中心”观念的破灭,如今的“他者”成为了一种恐怖而危险的存在。他在《秋兴二首》中以“贝族”来称呼他们,“海若蛟宫奔贝族”“每逢筹运筹边日,正是攘琛攘赆时”[12]。他在《寰海》中表示“欲师夷技收夷用”[13],可见这时作为“他者”的西方,超出了中国人的预期,致使魏源在坚守自我文化的同时又开始反思。

其次,西方科技题材诗歌及“坚船利炮”意象。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他们的技术与器物也随之开始进入中国。魏源在其诗歌中就不止一次提及到了“夷船”“夷技”“洋琴”等字样。如《秦淮灯船引》中这样写到“夷船骤至连天涨,夷船退后江不浪”[14]。这首诗主要是描写鸦片战争中,英军进入长江流域进攻南京的悲惨历史。不光展现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还侧面说明了其船舰的庞大、繁多。“夷船”到了之后,连长江水都涨起许多,它走了之后,连浪都没有了。于是魏源就有了“师夷技”的想法,在《都中吟》其四中写到“船炮何不师夷技?”[15],在这首诗之后更是提到“题本如山译国书,何不别开海夷译馆筹边谟”[16]的想法。魏源主张“悉夷”,要明确了解“夷情夷技及夷图”,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于是,在林则徐提供的资料的帮助下,再加上自己的搜集、整理,他完成了《海国图志》的编撰。从西方的“夷船”到“夷技”,无不体现了西方科技的优越性,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达到“制夷”的目的。

再次,鸦片题材诗歌及西方文化意象。侵略者攻占中国的“先行军”就是鸦片,因此它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另一个强大的“他者”,魏源诗歌中也常常提及。鸦片对中国的影响深远,在当时来说,几乎每个富人都有吸食鸦片的习惯。他们把这个习惯当成一个流行的代表,可见它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在魏源的诗中,他把鸦片叫做“阿芙蓉”。魏源在《秦淮灯船引》中描述“阿芙蓉风十里香,销金窝里黄粱场”[17],侵略者在境内,可人们仍然沉浸在销魂的阿芙蓉中,不可自拔。对于鸦片的来历,魏源认为“阿芙蓉,阿芙蓉。产海西,来海东。不知何国香风过,醉我士女如醇醲。”[18]至于它的具体来历,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也有相关描述:“海外罂粟膏,色如乌鸦乌。因名曰鸦片,论值贵锱铢。初来到闽粤,渐渐及九区。吸食有定候,不可一刻逾。山肩日以耸,冻梨日又癯。彼方与友共,人已将鬼呼。或日倭芙蓉,采入医家书。疗病屡有验,精神赖提扶。不知能毒人,毒深形已枯。记否万历朝,曾禁澹巴菰。”[19]可见鸦片由来已久,而且在晚清已经泛滥成灾。鸦片对中国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于是在“大他者”的意象中包括鸦片。西方列强一方面以技术、武器来侵略中国,另一方面也通过鸦片侵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内外夹攻,最终打破了中国的大门,强势进入中国。

二、魏源异域题材诗歌的近代化特征及其成因

魏源的诗歌题材虽然具有“十诗九山水”的特点,以展现“自我”意象为主,但是他的诗歌中也以“神话”“异族”“异国”等异域题材呈现“想象的他者”“小他者”“大他者”等意象,表现出鲜明的近代化特征,彰显魏源经世致用的文化探索精神。

(一)魏源异域题材诗歌的近代化特征

魏源与龚自珍被誉为近代文学的先驱,并称“龚魏”,在近代文学题材、主题及意象塑造上都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魏源的异域题材诗歌中呈现了不少的“他者”意象,其近代化特征主要表现在题材的深广性、域外意象的丰富性以及主题的时代性等三个方面。

首先,魏源诗歌的异域题材深刻且广泛,引领近代域外题材诗歌新风尚。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异域题材源远流长,从《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到《史记》中的匈奴,从唐宋边塞诗中的蛮族到明清小说中的异族等,生动且丰富。历代文学家在处理这些异域题材时,都以“华夷之辨”的政治思想为核心,站在“华夏中心”立场,通过异域题材的描绘来彰显华夏文明的优越性。魏源的异域题材诗歌数量虽然不多,但其题材范围广泛,从远古的神话题材到传统文化中的异族题材,再到古近之交的异国题材,可谓丰富多姿。魏源的域外题材诗歌突破了传统文学异域题材局限,把西方器物文化、政治文化及艺术文化等都纳入他的诗歌中。魏源运用异域题材诗歌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或关注社会现实,令人反思,催人警醒,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因而,这些诗歌也被称为政论诗,动摇了传统“华夷之辨”的政治思想,表现了魏源作为启蒙思想家、政治家的家国情怀。魏源以“睁眼看世界”的眼光来关注社会现实,加上他博览群书,广采博引,不管在他的史地学巨著《海国图志》中,还是在他创作的诗歌中,其域外题材广泛且深刻,引领近代域外题材诗歌新风尚。

其次,魏源域外题材诗歌呈现的异域意象丰富多姿,反映了古近之交“他者”形象的近代嬗变。可以说,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异域形象发展史。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杨晓林的硕士论文《从“夷”到“他者”——中国文学中“异”的形象学解读》,对中国文学中的“异域”形象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了中国文学中“异”形象的发展脉络:由“夷”到“他者”。[20]其中“夷”形象实质上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壮大,已经由曾经的“四夷蛮族”同化为华夏族群的一部分,是被同化的“小他者”形象。而近代出現的西方列强等异国才是真正的“他者”,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魏源的异域题材诗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学中“异”形象由“夷”到“他者”的近代嬗变。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魏源进行了艰苦而卓越的文化探索,提出了“悉夷-师夷-制夷”的主张,以实现富国强兵之目的。魏源在诗歌中以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严肃看待西方列强及其器物文化、政治文化、艺术文化等。一方面,正视西方文化的优势,提倡师夷长技;另一方面,保持自我文化的自信,赞美大清王朝的大好河山。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域外题材诗歌中,清醒地认识到“异”形象的中国近代嬗变,以政治抒怀的形式,提醒统治阶级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警醒,对外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对内实行政治变革。

再次,魏源异域题材诗歌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开拓近代文学主变与爱国主义主题新内涵。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21],又主张“师夷长技”[22],他的“变古”与“师夷”的政治主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为主变的主题特征。他的异域题材诗歌可以说开创了近代异域题材诗歌的“主变”主题,勇于在诗歌中突破传统题材局限,毫不忌讳地介绍西方文化,这也是魏源引领近代“西学东渐”精神的重要体现,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他的这些异域题材诗歌也被归入到政治抒情诗的范畴,在主题上,不仅表现魏源改革创新的政治主张,也与他的山水诗一样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魏源山水诗中乐山爱水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同的是,他的异域题材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内涵,其内涵由传统的“忠君”向近代“捍卫民族尊严”转型,体现了他站在地主阶级改革派立场的改良主义的探索精神。主变与爱国主义是中国近代文学主题中重要的特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体现。魏源紧扣时代的脉搏,以异域题材诗歌拓展了近代主变与爱国主义主题的内涵。

此外,魏源域外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也具有近代化特征,比如在他的诗歌中出现了不少由音译得来的外来词汇。

(二)魏源异域题材诗歌成因

魏源域外题材诗歌的近代化特征归根结底源于他经世致用的文化探索精神。魏源与龚自珍一起学习刘逢禄的《春秋公羊学》,反对“琐碎无用”的汉学及“虚空”的宋学,在晚清复兴儒家经世治学新风尚。具体来说,魏源异域题材诗歌的成因,主要在于魏源基于经世致用立场所形成的睁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以及改良主义的文化选择。

一方面,魏源“睁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决定了其异域题材诗歌的广度与深度。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先行者,魏源便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微、国家正处于极其危急的时刻,可是清政府的大多数官员却因循守旧,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中,对本国的危机视而不见。魏源则以极其敏锐的眼光,审视清政府所面临的危机,深感如果不奋发图强,中国很难自立于世界。魏源的一生是不断读书和著述的一生,他长期居于清朝大员幕府,大量地阅读文章,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洗礼,这使得他的学识日益增长,视野也越发的开阔。再加上他亲历了鸦片战争,还目睹了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因此他的文学视野较其他人而言,变得更加的开阔。作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追随者,魏源坚决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但也不得不承认外国侵略者的军事优势,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他带来了强烈的震撼。魏源“借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认为西方军事等科学技术,是“奇技”而非“淫巧”,必须认真学习,岂能自甘落后。

魏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华夷之辨”的局限,站在了世界的高度,突破那个时代的桎梏,拥有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从关注“自我”转向关注“他者”,以认识“他者”来反观“自我”。刚开始的“他者”意象,源于先辈的认知,来自于他从小学习的理念,这些理念告诉他,“他者”都是弱小的,是低于我族的,即“小他者”。但是随着魏源视野的拓展,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他开始发现“他者”的强大。在思想上,魏源完成了从“鄙夷”到“悉夷”再到“师夷”的过程,在文学上,这也让他的异域题材诗歌具有鲜明的近代化特征。

另一方面,魏源改良主义的文化选择态度决定了魏源异域题材诗歌主题的拓展。从近代文学转型的角度来考察,魏源与龚自珍一样,都是影响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两人对文学变革的途径探索不同而互为补充。龚自珍表现出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怀疑和挑战,魏源既传承传统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原则又对其加以改造。魏源在中国近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仅有传承还有开创,从“古微”到“师夷”,坚持“载道”“言志”,提出“道存乎实用”,又主张“文资乎救时”,把创作引向关注现实。他的“主逆复古”论和“愤悱启发”论,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预示着近代文学功能的新方向,成为古近之交“鼓民力”“开民智”的文学启蒙的滥觞[23]。魏源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时代,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他目睹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也感受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危机一触即发,这些都激发魏源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也让他成为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魏源想通过改革使腐朽的清朝统治重焕生机,提出“以治内为治外”的主张,将改革弊政作为抵御强敌的前提条件,并认为清政府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朝廷昏庸腐败,努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正是因为改良主义的文化选择,使得魏源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启蒙性质,对“他者”有了新的看法。他的异域题材诗歌,让人们对近代“他者”有了全新的认知,在题材、形象塑造、主题表达乃至语言运用等方面对近代文学产生深远影響。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形象学视角对魏源异域题材诗歌及其呈现的“他者”意象进行探析,拓展了魏源诗歌的内涵,丰富了魏源诗歌研究内容。魏源与龚自珍并称为近代文学的先驱,龚自珍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24]的气魄对古代文学原则提出怀疑与挑战;魏源则以经世致用的文化立场,不仅传承传统的文学功利主义原则,而且以睁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对文学题材与意象进行拓展,倡导主变与爱国主义的近代文学主题,在中国近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3][4][6][7][8][10][11][12][13][14][15][16][17][18][22]魏源.魏源全集·古微堂诗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9][19][20]杨晓林.从“夷”到“他者”:中国文学中“异”的形象学解读[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2.

[21]魏源.魏源全集·古微堂内外集·默觚[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3]王飚.魏源经世文论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改造——魏源文学观的近代意义[J]文学与文化,2014,(2).

[24]龚自珍.龚自珍全集·已亥杂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魏源他者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再高几厘米就会倒塌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魏源: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