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视角下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
2019-09-18冷小黑张小迎王姝婕
冷小黑 张小迎 王姝婕
[提 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要求,大学生基层就业无疑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路径。在分析大学生基层就业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剖析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实困惑与成因,分析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愿与影响因素,从政府、基层单位和高校等层面提出激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大学生;基层就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在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工作部署,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才资本开发的重要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乡村振兴人才目标和任务。如何引导和激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剖析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惑和意愿,提出激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对于建设好乡村人才队伍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驱动因素
(一)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推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高校毕业生631万人,2018年首次突破800万人,达到820万人,2019年毕业生人数为834万人,比2018年绝对人数增长约14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3万人,增长了32%①,就业压力可想而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目标是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100万人以上,但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群预计达到1500万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与城市弱势群体就业叠加,就业岗位供求不足,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定位大城市、大单位的现象普遍,就业期望值高,“精英主义”的就业观念依然严重,下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二)政策引导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拉力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双向選择的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成为政府和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于2003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部计划)、2006年的“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扶贫计划)、2006年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教师计划)、2008年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村官计划),成为目前中央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四大基层就业项目,引导了大学生理性就业,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了积极效果。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稳定基层人才队伍,各部委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2017年中组部等五部门印发的《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建立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保障机制。2018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小微企业就业。这些制度性的就业安排成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拉力。
(三)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引力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乡村振兴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乡村卫生建设上提出了“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在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上提出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随着各项乡村振兴策略的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和产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乡村经济得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既稳定了乡村人才队伍,又增加了对乡村基础人才和经济建设人才的需求。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实困惑与成因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实困惑:“招不来”与“留不住”
尽管有来自就业压力的推动、政策引导的拉动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吸引,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实并不乐观。大学生下到基层,与广袤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在公务员考试的火爆情形下,对比于海关、国税、机关办公室等岗位,基层一线公务员岗位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的职位存在着报考者寥寥无几的爆冷场面。2017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报考,百余个基层一线岗位几乎无人报考,达不到岗位开考条件。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400多个职位无人报考,这些岗位大多集中在边远艰苦地区的基层县乡镇。2018年湖南省招聘特岗教师进行了三次网上征集志愿工作,依然有很多岗位无法完成征集。
与“招不来”相比,怎样将招来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留住才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问题核心。只有留住大学生,让他们感觉无论从经济收益和职业生涯,到基层就业“值”,才能从另一个层面来吸引大学生基层就业。然而,“留不住”是高校毕业生对在基层就业期待的直接反映。即便是东部地区的乡镇,大学生基层流失的比例也很高。如东部某镇近十年共陆续招聘25名大学生村官,但总计流失率达到70%,全镇只剩下大学生村官七八名,且大都在准备各种考试有意离开乡村岗位[1]。乡村教师的流动和流失意愿更为强烈,据王艳玲等对云南乡村教师的调查,有调动意愿的比例(56.1%)和改行意愿的比例(20.8%)合计高达近80%,呈现“向城性”(流向城市)和“返乡性”(流向户籍地)的特征[2]。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困惑的成因分析
1.基层的艰苦条件是大学生基层就业困惑的客观成因
客观上讲,基层岗位特别是边远地区,首先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住宿交通餐饮等都无法和城市相比,甚至远没有达到读大学期间的校园生活条件,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其次是工作强度高,难度大。面对复杂的乡村基层环境,要处理经济发展、扶贫、救灾、乡村治理、邻里纠纷、上访等各种问题,工作超负荷,难以应付,让在岗的人才频生离职意愿。再次是经济和政治待遇低,难有职业发展前途。无论是大学生村官、基层公务员、乡镇教师医生,在基层工作尽管看起来经济收入“旱涝保收”,但经济待遇远低于在城市工作,政治待遇就更不用说,要想提升到一定的职别岗位,希望渺茫。另外,乡镇能提供的婚恋环境差,存在组建家庭的困扰。大多数的基层大学生有跳板思想,最终还是想离开基层岗位。如果在乡镇过早恋爱和组建家庭,基本无力把两人调离乡镇。另外,在乡镇扎根,不利于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2.社会流动是大学生基层就业困惑的主观成因
主观上讲,大学生存在基层就业的现实困惑来源于其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意愿。人类社会的分层现象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共识,由于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差异等,一个社会产生了分化,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或层级[3]。等级或层级更高的社会关系空间的成员拥有更多的资源与利益,或者拥有更高的资源和利益配置权力。为获取更多的资源、利益或者权力,“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转移”,产生了社会流动[4]。由于各级城市在地方经济、消费水平、行政权力和城市形象等方面的差异,带来了地方分层。处于地方分层体系中较高层次的一二线大中城市,因拥有各种优势资源,成为社会成员追求的目的地。这种追求,形式上是地方分层中的地理流动,实质上依然是社会分层的社会流动[5]。
高校毕业生完成了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取得了更高的学位,其目的是获得向更高阶层流动的机会和能力。在就业地域选择中,高校毕业生向往一二线大中城市就业,就是对其向上流动意愿的最好诠释。作为地方分层体系中的最底层,乡镇基层缺乏地理流动的吸引力,向上流动的渠道更窄。如果选择到基层就业,虽能解决就业问题,但也意味着高校毕业生未来发展的空间受限,面临着“二次跳农门”的艰难。无论是自己的所谓“代内流动”,还是下一代的“代际流动”,都将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是否去基层就业,成为一个艰难的选择。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愿
党和政府设计四大基层就业项目(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村官计划)是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战略部署,而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愿和行为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成效。李学婷等以武汉大学生为例,调查的受访者有40%愿意到基层就业[6]。郑兴明等以农科类大学生为对象,调查的受訪者有35.1%毕业后愿意去农村就业[7]。笔者对江西宜春某高校的学生进行访谈,从就业地理流向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在毕业后选择的就业地先后次序依次是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乡镇基层,到乡镇基层就业基本是最后的选择。在笔者的另一项问卷调查中,问及“针对当前就业困境,在多次尝试和思考下,如果你有以下选择机会”,是否愿意到基层就业时,选择的比例还是较高的。受调查学生(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570个有效样本)的基层就业意愿统计如表1所示。
从上述统计的受调查样本来看,大学生在基层就业的意愿选择中,还是能看出一个大概的优先次序。从各项选项的意愿选择比例的高低看,愿意选择基层公务员(乡镇岗位)的还是首位,然后依次是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这个选择优先序及比例还是符合预期的,能反映大学生对基层就业态度的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前文分析了大学生基层就业困惑的成因,客观上由基层的艰苦条件造成,主观上是大学生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意愿。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李学婷等的研究认为,家庭层面有家人对子女基层就业的态度、家庭收入情况,大学生自身层面有对基层工作生活的了解、社交组织能力、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基层经济状况对基层就业影响的认知等,外部环境中学校和政策层面有学校的基层就业指导与课程、国家政策影响度等[6]。郑兴明等的研究认为,农村户籍、参加过“三下乡”、经常关注“三农”、学习过农业发展有关政策、学习过农村基层就业技能等因素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居住于城镇或城镇郊区(对比农村)等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7]。祝军等的研究认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阻碍影响的因素有基层待遇差、生活艰苦、个人发展空间有限等,有正向影响的因素有家庭收入更低、学业成绩更高、本专科学历(与研究生学历对比)、组织能力更强的女性等[8]。蒋承等的研究认为,对比大城市生源学生,县城和乡镇、农村的生源学生更愿意到基层就业,学历层次越低,学业成绩越差,越愿意选择基层就业[9]。从上述几个文献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
1.基层工作和生活的客观条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基层的条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基本是负向的影响。大体来说,基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工作强度大,面对的农村局面复杂,责任重大。而能获得的薪酬对比大城市或县城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向上社会流动的渠道受限,不利于自身及后代的发展。
2.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无论是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收入来源、家庭对子女基层就业的态度,或是户籍、居住地等,都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社会流动的关键,高社会资本的家庭在子女就业选择中不仅能提供就业信息支持,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这种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向地方分层体系中的更高层次城市或地区就业,而不是偏向于选择基层就业。
3.个人社会流动能力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学业成绩的好坏、学历的高低、社会组织能力、对与就业相关联事物的认知与了解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表达了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流动的能力。一方面,个人社会流动能力更强的高校毕业生,有能力在就业市场获得更好的竞争地位,而不需要到地方分层体系中的更低层次的基层就业。但另一方面,此类大学生能适应基层的条件,有挑战基层就业的能力,即便是在基层就业,也能有较好的发展空间。这也就可以对祝军的研究[8]和蒋承的研究[9]在学业成绩高低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的结论相反给出较合理的解释。
4.学校教育与宣传和政府政策引导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教育宣传和政策引导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更多的是带来正向的影响。通过学校和政府对基层就业的宣传和其他的乡村实践活动及政策引导,如学校的基层就业指导、“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创业指导等,能让高校学子对基层就业有更高思想层次的认识,能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积极参与当前的乡村振兴,在基层立业,为基层奉献。
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激励对策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既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又能解决乡村振兴基层人才缺乏的问题。通过上述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境与成因、意愿与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激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政策管理要优化,引导要加强
1.统一大学生基层政策制定的主体。目前的四大基层就业项目分别由中组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分别牵头负责,不利于地方政府的执行和政策执行的考核和评估。落实到高校,也是高校团组织、就业部门等相关部门分别执行,不利于高校对基层就业的统一宣传和引导。因此,可以考虑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制定和主导落实在一个部门如教育部统一管理,便于政策在地方和高校的执行、考核和评估[10]。
2.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一方面,在大学生毕业择业期间,利用官方主流媒体、互联网平台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大学生提高基层就业认知,获取更多相关政策资讯。另一方面,多方式、多渠道評选和宣传基层就业大学生优秀工作者,让优秀基层大学生能感受到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能激发其他基层就业大学生的激情,吸引在校大学生积极到基层就业。
3.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契机,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集聚高地。当前乡村振兴需要能扎根乡村的各类人才,各级政府应合力,把乡村建设成乡村振兴人才集聚高地,做到“环境吸引人、事业激励人、机制留住人”。落实好中组部的《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建立和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引导和服务好有志于扎根乡村基层的大学生,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成为中坚力量,让乡村成为这些有为青年才俊的集聚之地和用武之地。
(二)基层单位的工作硬环境和软环境要改善
1.大力建设好基层公共事业。各级政府和基层单位要为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工作和生活硬环境的便利,多一些帮助和指导。要建设好乡村教育、卫生医疗、城乡交通、通讯等公共事业,改善基层工作和生活环境;可以在乡镇所在地新建、或利用旧所改建基层就业大学生人才公寓,解决基层就业大学生住房难问题;建设好乡镇文化工作站,不仅可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可满足基层就业大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
2.做好薪酬、晋升和流动等机制的安排,落实好优惠政策。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中,在薪酬、补贴、晋升、流动等方面有相关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但由于基层单位的条件有限,往往得不到落实,从而导致基层就业大学生的预期与实际相差甚远。改善基层就业的软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因此,要提高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做好职级晋升机制建设,落实好服务期满基层就业大学生的选拔和安置,构建和落实好流动制度。
3.创新基层就业机制,强化对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培养。一方面,基层单位应从就业机制上打破原有就业方式,利用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契机,以“选调生”、“引进生”等方式对基层就业大学生做好“人才引进”。另一方面,注重从基层就业大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着手,构建“基层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基层人才基金制度,加强对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培养。从为基层单位培养人才的视角,通过基层人才基金制度,从资金和精神上给予双重奖励,让基层就业大学生感受到基层单位对其本人及其工作的重视,从情感和心理上进行启发与激励。
(三)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要创新
1.高校要树立为基层培养人才的理念。高校大合并、大升级之前的“老三专”(师专、医专、农专)为乡镇基层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体现了高等教育在国家基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价值。随着高校大合并、大升级和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高校的基层人才培养出现了种种问题,乡镇基层所需要的乡村教师、乡镇医生、乡镇农技人员等严重缺乏。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乡村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因此,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契合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基层人才培养上要转变观念,适时进行专业调整,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培养。
2.高校在人才培养可实施“基层合作”。目前高校建立的实习实践基地或者合作平台中,与乡镇基层单位合作的较少。高校应加强与乡镇基层单位合作,多层次多渠道构建基层合作平台。在低年级阶段和实习阶段有意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单位实习实践,深入了解基层人才的需求和发展途径,深刻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其对基层工作有感性的认识,从而对毕业时选择基层就业有理性的分析和态度。
3.高校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引导,多关爱和跟踪基层就业学生。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引导,通过政策宣传、就业讲座、优秀基层大学生事迹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基层就业后,高校应继续关爱毕业生,建立“基层就业大学生关爱计划”、“基层就业大学生跟踪联络机制”、“基层工作优秀校友计划”,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扶一把”、“帮一程”。这些措施既是对学生的关爱,对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的支持,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和就业工作制度的补充与肯定,有利于高校后续开展基层人才培养和基层就业工作。
注:
①数据整理自政府工作报告、网络新闻等。
[参考文献]
[1]基层留人才,到底有多难?[EB/OL].搜狐网,http://www.sohu.com/a/315093577_114731,2019.
[2]王艳玲,李慧勤.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
[3][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宁.地方分层、人才流动与城市吸引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6]李学婷,黄东兴,范刘阳.高校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高校学生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7,(5).
[7]郑兴明,黄枫燕.农科类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实证分析[J].教育导刊,2018,(4).
[8]祝军,杨平.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和满意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2).
[9]蒋承,张思思.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趋势分析:2003-2017[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
[10]玄雪梅.公共政策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