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9-09-18曹洋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曹洋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我国中小学生全面提升文化素养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新时代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秉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和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语文教学中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独白、诵读品悟、“点字成金”等可操作性强的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巧妙衔接,构筑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生动“陶冶场”;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开展对汉字文化的深入挖掘,把握“以小见大”的教学切入点,努力解决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历经沧桑变迁而逐渐演化汇集成的、能够反映我国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经历大发展、大繁荣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将古代文明发扬光大,原因就在于固有的传统文化能够历久弥新,催人奋进。教育青少年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体意志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他们将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驾护航。

(二)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审美素质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思想意识、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对其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人文观念的形成及个人素养的培养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古诗词中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幽静,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

二、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应多元化,坚持与时俱进

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等待我们发掘,语文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必当发挥应有的价值。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努力营造教学的传统文化氛围,找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让语文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进而深入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汉字文化的挖掘,学会就地取材,有的放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心挖掘汉字的文化背景,并结合学生年龄段的认知特点采用恰当的途径开展自身的教学。

从文化背景来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传播文化的工具,其本身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幅画、一首诗。挖掘汉字的文化背景也是了解、体会、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对汉字的一种情感,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情感,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讲解现代儿童诗《雨后》时,教师可以针对“雨”字展开生动的识字教学:

首先,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雨”的甲骨文图片。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几个图像什么?学生(一眼就能看出) :像天上下着雨!师:刚才,老师展示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用图画的方式写成的“雨”字。后来,经过不断演化,又演变成了金文、篆文、隶书、楷书,(幻灯片展示)最后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板书“雨”字,学生书空。)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对比一下,楷书的“雨”字和古人写的其他字体的“雨”字有什么不同?由哪些笔画构成?书写笔顺是怎样的?

通过以上的识字教学,学生定会对“雨”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挖掘汉字的文化背景,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汉字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具有生命的。

(二)古诗文教学的情境解读有助于建构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场”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产物,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语文教学应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可选择部分内容进行趣味解读,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时,在学生读懂了诗意之后,教师就要抓住机会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尝试与文本中的诗人对话,进而体会情感,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场”的建构便在潜移默化中展开。

(三)在语文教学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应该更加多元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说教,与学习有关的各种情境都可以作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媒介。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合格语文教师,应当尝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新来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达到预定目标。其中,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就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范式:

1.空间情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或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专门开辟出“传统文化角”,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音乐情境。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有利于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3.影像情境。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四)真实情境模拟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体悟

为了达到将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目的,引导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进行活学活用,教师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巧妙模拟情境,帮助学生走入情境,進而切身感受文本意境的奥妙。例如,在学习《论语》(片段)时,可以模拟“孔子讲学”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孔子、子路、颜回等。学生表演“讲学”对答过程中,必然会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理论,诸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逝者如斯夫”“温故而知新”,等等。

综上所述,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讲坛,更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阵地。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语文教学之路将越发诗意盎然、古意芬芳。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引领作用,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能够从心底真正乐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祖国栋梁。

参考文献:

[1] 刘玲.传统文化应植根于语文教学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

[2]杨移贻.文化传承、选择、创造[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8):10.

[3]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