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改革发展的思考
2019-09-18李鹏
李鹏
摘 要:本文对我国当前的农业用水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农田水利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以供相关的研究作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改革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4-0226-02
农田水利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复杂性,而且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于淡水资源和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这给有限的耕地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应对日益高要求的农产品供应,是一个非常现实而且严峻的问题。作为一项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善建设是必须要讨论的话题。[1]
1 加强农田水利改革的意义
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过去的几千年时间中,我国的经济模式主要是自然经济模式,百姓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而古代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发展有利的水利工程,他们自然也会予以很高的关注,可以说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造就了国家对农田水利的重视传统。
进入近现代以来,尤其是解放建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产品需求出现了两次重要的井喷式增长。建国以来,我国鼓励人口生育,全国人口迅速增长起来,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就由四亿人口增加到十几亿,急速增长的人口粮食的供应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在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大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其实并没有得到有效发展。[2]基于这个因素,再加之其他的复杂性因素,导致我国在建国后的一长段时间内,国民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改革开发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并取得了比之前优越很多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工业废气、废水、废弃物的排放,我国的环境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很多外企都将重污染工厂设在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获取利润,甚至各国将本国不愿意消除的垃圾运输至我国,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更加严重的污染。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导致耕地资源的损坏,不少土地因为污染不能长出粮食或者大幅度减产,还有些耕地因为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被占用,这导致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还在进一步缩减。
除了污染严重和土地资源减少以外,最大的问题则是淡水资源的大量减少。与十几年前相比,我国的淡水资源储存量下降了很多,不少地方的地下水位已经严重低于警戒值数值,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往往需要水泵钻进更深的地下才能获取。基于这些严峻的形式,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才显得愈发重要。作为一项关乎民生基础的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必须得到重视,灌溉设施必须得到完善,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也要及时进行改革。
2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细碎化
当前我国的土地承包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地碎片化,这在改革开放之后本是一件促进农户生产积极性的做法,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制度已经有了一些限制。耕地细碎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同一农户承包的土地比较分散。我国大部分的农户都有好几块耕地,而且这些诶耕地分布的距离比较远,需要农户分别到不同的地方开展农业活动;②耕地的面积小而且不规整。由于每家农户所承包的土地有限,再加之各户的土地分为好几个地方,所以每一块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且受到地形建筑的影响,呈现出不规整的状况。[3]
耕地细碎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少麻烦,首先它妨碍了大规模经营,虽然现代农民已经普遍使用机械耕地播种了,但是耕地的细碎化,让他们不得不多次转移机械生产的地方,不仅耗时耗力,还给耕地多出了不少机械扫不到的盲区,而且在小块土地操作,机械还需要注意不能波及到别家的土地,这给机械的操作效率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其次,面对农户的碎片化生产,政府在开展水利设施建设之时,很难做到有计划有规划的落实,农户的自建活动也较难展开。另外,在农田用水时会遇到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灌溉管理困难,小块耕地的自主经营使得相临近的土地可能种植的作物种类不同,再加上一片区域会有多个用户需求,所以在灌溉时,农户极容易发生争执,导致灌溉困难。第二个问题是用水计量复杂,多个用户的灌溉计量和大规模的灌溉计量相比,很明显前者的用水计量更为复杂,也容易差生纠纷。为了做到准确计量,工作人员需要使用更多的、更加精确的计量仪器,使用起来不但麻烦,还会增大计量仪器的投入。第三个问题是水费收取困难,由于用水户比较分散而且数量比较多,所以在收费时,需要更多的人力来工作,这么做,一方面增加了收取难度,一方面又抬高了收费成本。
2.2 水利工程投入不足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收益低、投入大、回报慢,所以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将资金投入进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好带头投资,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光靠政府投资,工程的资金显然是不足的,而且不同于企业,政府的各项决策需要经过的流程比较多,这就给资金的投入增加了一些难度。在现实投资中,地方政府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①地方政府缺乏独立的财权,财政来源比较少,大部分上缴国家财政,所以在投资水利工程时,经常是只有事权,却缺乏财权,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工程建设。②工程建设的牵涉部门比较多,容易引发纠纷,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不少部门都会参与进来,包括农业部门、发改局、水利局、财政局、扶贫办等等众多部门,这些部门虽然各司其职但又有不少交叉的工作,所以在办事之时,经常会出现矛盾的现象,彼此之间缺乏协调甚至互相推诿,这对于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是不利的。
2.3 农田用水合作组织松散
开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农田灌溉不良的问题,而针对分户经营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的方式,同时针对水利工程的管理,相关部门也组织了管理,一般组织单位为农民用水组织。这个组织其实属于政府主管的机构,是脱离了村委会自主管理范畴的,与村民自主管理其实是相矛盾的。而且用水组织的管理功效是否胜于村委会的管理功效,还是有待商榷的,不少用水组织缺乏完整的结构,组织纪律松散,不能很好地管理农户农田灌溉用水的相关工作。
2.4 农田用水权益缺乏保障
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还存在农民用水权益不清晰的问题,这给农田的正常灌溉工作带来许多阻挠,不利于农事生产。一方面农户经常会为了争抢足够的灌溉用水而争论不休,甚至出現打斗现象,另一方面,农民的用水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农民清除出灌溉用水的来源,也不知道可以使用多少水,所以在水利投资上面就容易出现纠纷,增重农户对工程建设的顾虑。而且政府在推动农户发展节水灌溉时也存在利益问题,要想发展节水农业就得需要一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这就造成了节水灌溉的成本高于普通灌溉的成本的现象,对于本就收入不高的农户来说,这种方式是不会得到认同的。政府如果不给予充分的补偿,农民就不会对节水设施进行改进。
2.5 改革技术不成熟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农业灌溉时依靠人工进行的,通常由农户挖开引水渠,然后将水引入,对耕地实现漫灌,这种方式不仅会增加灌溉用水的量,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还会造成土质硬化结块的后果,不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在水资源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灌溉方式受到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如果仍旧坚持使用,那么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越来越明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人类的生存都是不利的。但是在现行的改革过程中,由于相关技术还不完善,在应用新型技术的时候,容易造成投入成本过高或使用效果不佳的不良后果,这方面的问题对于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也是不利的。
3 促进农田水利改革发展的措施
农田水利的改革发展问题是多样复杂的,但是这些问题彼此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方式的统筹性和综合性。
3.1 总体设计思路的规划
在改革水利工程时,相关部门需要规划一个完整科学的思路框架。首先政府是引导工程建设的主导者,在建设中,政府增大投入力度是必要的;而针对灌溉存在的各种问题,要做好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经费投入工作,具体的措施有: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大力发展用水合作经济实体;健全用水权益保障制度;建立弹性的水价体系;加强科技研发的力度等。
3.2 优化工程投资渠道
以往的水利工程投资基本都是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投入力度不足和滞后性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在投资渠道方面应该进行一些优化,首先要加强政府投资的力度,并且对投资款项进行划分,规范各项资金的使用,严禁出现贪污腐败的情况。其次要在一些法律文件中将中央和地方对于工程的资金投入比例进行规定,以此为据进行投资,对工程建设规模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可以进一步规范工程的规模与效果。另外,政府要给予投资企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其他社会性企业参与到水利工程的投资项目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水利工程可以顺利发展。
3.3 鼓励组建用水合作经济实体
鉴于用水管理组织和村委会自治管理的冲突,农村可以另行组建一个合作性组织,让农户以投资入股的形式加入到组织中,由这个组织统一管理用水工作。参股的农户可以获得一些分红,最主要的是这种组织形式将各个用水户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对于水利工程的改革也是有利的。
3.4 完善用水权益保障制度
农户的用水权益保障是确保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基础前提,在农田水利的管理中也十分关键。建立该项保障制度,主要是对农户的用水权利和转移权利进行保障,同时也让他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可以尽到一些义务。依据保障制度,农田灌溉用水的来源、用水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体现,农户不必为了不明确的情况而产生嫌隙。而对于用水转移的保障,也明确了农户的转移决策和利益关系者,对于农户的整体用水都可以起到一个规范性管理和有效性保障。[4]
3.5 制定符合生态保护的水价政策
长期以来,农田灌溉都是采用漫灌的方式,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假如强行抬高水价,农田又会因为灌溉不足导致减产,因此在过去,节水和农田增产是相互矛盾的。要达到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农田增产,就需要制定与两者相协调的水价政策。这个政策既要促进农户采取措施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也给农户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一些补贴,让农户不用担心因为节水而造成的利益损失。具体做法可以是,农户对水利工程进行节水改造可以获得政府补助,在购买使用节水设备的时候也可以得到补助,这些补助都是推动农户进行节水改革的积极动力。
4 结语
总之,要想做好农田水利改革工作,就得从农户的实际利益出发,先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再完善各项管理和保障制度,让农户的积极性得以体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农业才会实现优化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才会没有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吴强.农田水利改革发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8,368(20):215.
[2] 程智福.农田水利改革发展的思考[J].科研,2016(12):00121-00121.
[3] 王贵作,刘江,郎劢贤.农田水利改革发展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S1):323-327.
[4] 冯兴中.农田水利改革发展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7,3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