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成瘾及其与心理需求的关系研究

2019-09-18王芳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14期
关键词:手机成瘾心理需求

王芳

摘 要:为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需求及满足方式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了杭州市1226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较为普遍;(2)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需求密切相关;(3)大学生心理需求可以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倾向;(4)手机成瘾高低分组大学生在心理需求重视程度上差异不显著,但整体上高分组大学生更倾向于手机满足,低分组大学生更倾向与现实满足。

关键词:手机成瘾;心理需求;满足方式

中图分类号:R395.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4-0214-02

1 问题提出

当前,大学校园随处可见“低头族”、“触屏控”,智能手机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人带来便捷娱乐的同时,手机成瘾也在迅速蔓延。这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弱化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出现孤独、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还容易引发眼疲劳、颈椎病等躯体不适,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严峻考验。

心理需求是个体行为最主要的内在驱动力。Suler(2001)指出,网络可以满足人类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与网络成瘾有关的心理需求包括:性、改变感知体验、成就和控制、归属、人际交往、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1]。才源源(2007)等人发现了与网络游戏成瘾有关的3类心理需求:社交、逃避现实与情绪应对、成就与自我实现[2]。万晶晶(2010)等人发现大学生通过网络满足的心理需求包括:权力、认同、迎接挑战、人际交往、逃避现实、自主、认知和成就[3]。邓林园等人(2012)的研究发现,心理需求现实满足高但网络满足低的大学生成瘾比例最低,心理需求现实满足低网络满足高的大学生网络成瘾比率最高,成瘾组大学生比非成瘾组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更高而现实满足更低,表明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在于网络可以补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满足的心理需求[4]。万晶晶(2012)等人研究发现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显著相关,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该团队在总结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理论”,该理论恰好呼应了早期慈明亮等的网络心理补偿作用[5]和高文斌等的“失补偿”假说[6]。

手机成瘾做为一种行为成瘾,与网络成瘾高度相关,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与心理需求存在密切关系,旨在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及特点,并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选取了杭州市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6份。其中男生700位,女生526位,大一529位,大二461位,大三236位,来自城市307位,来自城镇295为,来自农村624位。

2.2 研究工具

(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本研究采用熊婕,周宗奎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该量表共16个项目,分戒断反应,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手机依赖倾向更严重。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4个因素的cronbach α系数在0.55-0.80之间,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该问卷由万晶晶等人编制,共44题,分为影响力、自我认同、迎接挑战、人际交往、消除苦闷、自主、认知和轻松取胜八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1代表很不符合,2代表不符合,3代表符合,4代表很符合。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6,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6-0.85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0.93,8个子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41-0.75,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5.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特点

由表1可知,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分为2.66,得分最高的维度是戒断反应,然后依次是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和凸显行为。大学生的手机成瘾问题愈加严重,急需引起高度重视。

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手机成瘾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均不显著(见表2)。

3.2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需求关系

3.2.1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需求的相关分析

表3结果发现,心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与大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3.2.2 大学生心理需求对手机成瘾的回归分析

以手机成瘾为因变量,以心理需求各维度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表4)。除了影响力、自我认同和迎接挑战三种需求外,其余5种心理需求均可显著预测大学生手機成瘾,认知需求的预测力最强。人际交往、消除苦闷、轻松取胜需要越高,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越大。自主和认知需要越高,手机成瘾倾向越小。

3.2.3 不同组别大学生心理需求满足特点

选取手机成瘾得分排前27%和后27%的学生为对象,得分高的为高分组,得分低的为低分组。然后,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满足方式特点。表5显示,高分组和低分组大学生对心理需求的重视程度差异并不显著,但低分组现实满足显著高于高分组,高分组手机满足显著高于低分组。

表6、7结果进一步显示了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需求满足方式的关系。手机成瘾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心理需求的重视程度上差异不显著,但两组大学生在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和手机满足上出现了较大差异,低分组在自我认同、迎接挑战、消除苦闷、人际关系和轻松取胜五个维度上现实满足程度显著高于高分组,高分组在迎接挑战、人际关系、消除苦闷、轻松取胜四个维度上手机满足程度显著高于低分组。整体上,两组大学生心理需求重视程度差异并不显著,但心理需求的满足方式差异存在较大差异。手机成瘾高分组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手机满足心理需求,低分组大学生更倾向于现实满足。

4 结语

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需求密切相关,心理需求可以较显著地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不同组别的大学生心理需求重视程度差异不显著,但满足方式上差异显著。整体上,手机成瘾高分组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手机满足心理需求,低分组大学生更倾向于现实满足。

参考文献

[1] Suler,J.Internetaddiction.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uber/ausinterview.html,2001.

[2] 才源源,崔丽娟,李昕.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心理需求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69-172.

[3] 万晶晶,张锦涛,刘勤学,邓林园,方晓义.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118-125.

[4] 邓林园,方晓义,万晶晶,张锦涛,夏翠翠.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2,35(1):123-128.

[5] 慈明亮,贾岳嵩.关注大学生网络补偿心理[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z1):32-35.

[6] 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96-603.

猜你喜欢

手机成瘾心理需求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