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幸福课堂之“教师幸福场”的建构
2019-09-18徐敏
徐敏
【摘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以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向我们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培养其能力,健全其人格。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命诉求,对其进行“全人”教育。而教师的“幸福场”,直接影响学生的“幸福场”的构建。
【关键词】幸福课堂 教学智慧 “教师幸福场”
一、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幸福课堂的基石
李希贵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关爱,只能通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一位教师,在校园、在教室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让学生‘近墨者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幸福公民的职责。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其生命体时时事事都产生着教育作用。教师要树立新的成才观,培养学生适应将来国际化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具备学习、情感、创新等能力。教学中要实现传统的“三中心”(主体观、质量观、学生发展观)到“三主体”的转变: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为主体”、从“知识中心”走向“能力为本”“教授为中心”走向“自主知识建构”。
二、教师的教育实践性智慧是幸福课堂的保障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劳动。教师的教学智慧决定着课堂的走向。而教学智慧的生成也不是一撮而就,它是教师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慢慢积淀而成的,它是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视野决定着课堂的高度,而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厚度。教师只有用自己生命的智慧搭建起文本和学生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推开层层涟漪,激起智慧的浪花,唤起澎湃的激情。
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反思,要及时梳理总结教学中的得失,把直接经验转化成教学智慧。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研究,研究目标要明确,着力点精准。“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读名师的书籍,了解其成长历程及教学思想,是一种“借势造势”,能让自己快速成长。
三、教师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传递幸福
教师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依赖于教师能否在教育过程中把与他相关的主客体内在地统一起来。教师的幸福是主客体相统一的内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文化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是师生不断创生文化的经历。当教师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而把教学过程转化为一种行为艺术的时候,课堂上就会创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场。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教师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总要根据自己知识储备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主观的改造,把教材内化成自己的教育资源。不同的教师内化同一内容,都会形成带有自己个人标签的“教材”,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也会培养出不同风格的学生。
四、教师以课堂为媒介嫁接、妆造幸福
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為了实现人类学习从原初学习到教育性学习,再到自主高效学习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是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的中介。教育产生于学习者对学习能力的需求,终结于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养成。这时,他可以摆脱教师的中介,直接面对对象经验,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
作为中介,教师通过内化教材,使教材变成了自身的素质体现,使学生总是处于“最近发展区”之内,从而表现出学习的高效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春风化雨”般融入学生的心灵,滋润着学生的未来生活。学生是教师内在素质的体现者,是教师的“名片”,教师的劳动在学生身上结出果实,学生的活动再现教师的精神。师生通过内在的联系融成了一种生命共同体,是师生间无需其他中介的“直觉”合一。这也是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作人生三大快乐(幸福)之一的缘由。
五、教师和学生共创共享幸福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课堂是一个师生情感交融,双方相互感应,不断激荡,知情统一、身心统一、个人与群体统一的体验状态。当然,这种体验状态既可以是感性的人文“情感激荡”,也可是以理性的理智情感。在这种幸福的体验场中,教师“忘掉”了自己师者的角色,眼中全是学生,顺势而教,倾心引领。而学生也如《毛诗大序》中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幸福场”。教师的幸福是成就学生幸福的核心。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幸福的学习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力”,体验学习的幸福。教师要在教材、学生以及和其相关联的事件中形成一张成就学生幸福的网络。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