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部编本教材的课文插图提高低年级教学效率的几点尝试
2019-09-18张永红
张永红
【摘要】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其中色彩明丽、童趣盎然的插图是语文教材中最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利用插图往往让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部编本;课文插图;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部编本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插图数量多、画质美,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强,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中色彩明丽、生动有趣的插图,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尽管在部编本教材中出现的每一幅插图,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但由于现在多媒体的普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插图的作用。教师对插图的使用效率过低、使用不当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有些教师对教材中的插图视而不见。
其实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利用插图往往让语文教学事半功倍。无论课堂的哪个环节,都可以运用插图来优化教学,在不同的环节同一幅插图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即使在同一个环节中,不同的教师使用同一幅插图的方法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一、在导入环节运用插图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插图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产生兴趣,引发疑问之时,再引入新的课文的学习,往往让课堂更加灵动。
部编本教材第二册《一个接一个》是一首儿童诗。从课题直接导入,课堂显得乏味,用教材中的插图去导入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兴趣。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描绘了:淡淡的月色下,两个小女孩正快乐地沉浸在“踩影子”的游戏之中。这样玩耍的情景恰是一年级孩子最喜欢的,学生一看,就来了兴趣。“你在什么时候,和谁玩过这个游戏呢?”教师引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在无尽的喜悦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这首诗所描写的儿童世界中。
其实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发学生的疑问,产生对故事的好奇之时,导入课文的学习,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就引导学生观赏文中第二幅插图:“这是怎么了?我要的是葫芦,可是为什么葫芦都掉了呢?”这一冲突大大激起了学生读文探究的兴趣,由此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文本,阅读故事。
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运用插图
(一)利用插图,理解课文
课文中的插图,或再现故事的情境,或诠释课文的重点,或展现故事的发展过程……翻看部编本教材第二册,共有课文21篇,而文中插图却有近70 幅。几乎每篇课文的学习都可以结合插图:可以从色彩丰富的插图中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可以从活泼生动的插图中观察人物所处的环境与心情;也可以从连续的多幅插图中,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情节起伏。
《狐假虎威》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故事描写得生动形象,尤其是老虎跟着狐狸去森林的场景。其中“神气活现”“半信半疑”“摇头摆尾”等好几个成语运用得准确生动,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当时的景象就很难让学生在脑海里上演活灵活现的画面。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图中狐狸、老虎的神态、动作栩栩如生,一目了然。看完插图后,不妨让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将当时的景象演一演:“神气活现”的狐狸“摇头摆尾”,“半信半疑”的老虎“东张西望”,慌慌张张的动物们“撒腿就跑”……学生不仅在故事情境中直观地理解了这些成语,更是在趣味横生的表演中,再现了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愚蠢。
《动物王国开大会》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全文篇幅很长,共有18个自然段,配有五幅插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篇幅这么长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将图文一一对应,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轻松地让学生读通了课文,读懂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二)运用插图,感情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朗朗上口的诗歌居多,教师利用直观形象的插图,就能让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朗读、喜欢朗读。
部编本第二册《要下雨了》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故事。文中配有三幅插图,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先指名学生试读第一部分再带上动作范读,而后让学生观察插图,问:老师和同学谁更像图中的那只小白兔?学生发现在插图中观察了小白兔的表情和动作,读起来更有趣,更像那只小白兔。于是就会主动地图文对照着朗读,当学生观察到图中的小白兔表情的变化——对要下雨了从充满疑问,到半信半疑,再到完全相信、十分着急,就能把握小白兔当时语气的变化,从而绘声绘色地朗读了。当然,还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看着插图,将故事表演朗读。这样将插图与朗读活动结合起来,将学习语言与游戏结合起来,朗读课文就更加入情入境、生动有趣了。
(三)运用插图,尽情表达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但语言能力有限,表达往往会过于简单或杂乱无序,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需要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说话,在赏画中表达。可以说,童趣盎然的插图,是培养一、二年级学生口头表达的最佳教材资源。
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一课中,插图描绘了夏日的池塘,色彩明丽、趣味十足。学生看图读文后,发现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荷叶时,连用了两个叠词,用“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教师就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池塘里的其他事物,也来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說。有的 学生说:“荷花粉粉的,香香的。”有的学生说:“水珠圆圆的,亮亮的。”还有的学生说到了莲蓬、浮萍、池水、青蛙……这既是对文中句式的模仿,对叠词的拓展应用,同时又延展了故事的画面情境。瞧,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完整、准确地说一句话,课文中的插图往往功不可没。
三、在学完课文后运用插图
不仅在课堂中,在课堂的尾声,甚至课后的作业中,都可以运用文中的插图,让插图充分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提升认识、创意表达。
(一)运用插图,提升认识
《小毛虫》是一篇充满了人文气息的科学童话。课文配有三幅色彩艳丽的插图,形象地呈现了小毛虫破茧成蝶的变化过程。在课文读完之后,教师提议:“文中有三幅图,你想对图中的谁,说几句悄悄话呢?请把它悄悄地写在那幅图的旁边。”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插图,表达着悄悄话,其实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有的在安慰笨拙的“小毛虫”,有的在鼓励与世隔绝的“茧”,更多的学生在赞美尽心竭力、耐心等待后,飘然舞动的“蝴蝶”。巧妙地运用插图,不仅让学生对文本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升华了认识,也再一次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运用插图,创意作业
插图不仅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尽情表达,也可以在课后作业中,发挥它的“余热”。比如《小猴子下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讲一讲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学生在讲新故事的时候,就可以看着插图,讲讲它这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满树的桃子,满地的西瓜,以及蹦跳的小兔子后,分别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感兴趣的还可以看着课文中的插图与家长一起表演“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甚至可以照着插图编写“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绘本书呢!这样的作业,富有创意,给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学生乐此不疲。但无论哪一种方式,插图是不可或缺的。
可见,课文插图作为部编本教材的宝贵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只要教师恰当地运用插图,巧妙地发挥插图的作用,就能让学生爱上语文,轻松地学习语文,从而大大优化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效率。